ChinesePhysics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esePhysicsL

博文

研究快讯 | 通过梯度下降法实现声子晶体的逆向设计

已有 367 次阅读 2023-10-23 19:2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gif

Editors' Suggestion

Inverse Design of Phononic Crystal with Desired Transmission via a Gradient-Descent Approach

Yuhang Wei (魏宇航) and Dahai He (贺达海)

Chin. Phys. Lett. 2023, 40 (9): 090502

DOI: 10.1088/0256-307X/40/9/090502


文章亮点

本文提出了根据给定声子传输系数逆向设计晶格构型的方法,实现了简谐晶格中任意有限频率范围内的声子准透明输运,为逆向设计热超材料及进一步理解声子输运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640 (6).png

声子准透明输运的实现。左图:目标传输系数(黑色虚线)与逆向优化得到的构型具有的传输系数(红色实线)的对比;右图:第i个模式首尾两端的约化振幅之比| E1i/ENi |,| E1i/ENi |≈1对应左图中的准透明输运。


通过梯度下降法实现声子晶体的逆向设计


研究背景

热超材料是一类由人工设计,具有特定微观结构,能实现特定热力学功能的新型材料,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调控微观结构的热输运来实现宏观热管理。这一领域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如热二极管、热晶体管、热隐身斗篷和声子聚焦等新型热器件及热效应。随着各种机器学习和智能算法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热超材料逐渐被应用于该领域,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基于期望的材料性质逆向寻找构型。发展逆向设计构型的方法并理解所得到的微观构型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最近,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贺达海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梯度下降法的逆向设计方案,实现了简谐晶格中任意有限频段内的声子准透明输运,并给出了理论解释。该工作论述了原则上任意给定声子传输系数都可以反向设计晶格构型的事实,并基于梯度下降法给出了声子准透明输运的例子。他们通过给出基于简正模式的传输系数表达式,发现了模式两端振幅之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处于声子透明态还是阻塞态。


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该工作为逆向设计热超材料提供了新的案例,给出了声子透明输运的理论解释,为进一步理解声子输运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快讯集锦

几何热电泵浦:不同于塞贝克和热释电的新型能量效应

二维AlH2单层:零维电子态与超导电性共存

阿秒X射线俄歇电子谱学

二维材料中实现声子聚焦

石墨烯花状缺陷诱导的原子尺度谷滤波效应

通过电偶极覆盖层调控范德华材料层间相互作用

通过 H 的表面饱和实现cg-N在环境条件下的稳定存在

可在零下100 ℃工作的锂离子电池

基于电子体系的高随机性高稳定性的无后处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二维半导体包覆和范德华接触的晶体管构筑方法

基于斯塔克效应实现单个铒离子发光的大范围调谐

利用超快激光在单层MoS2中产生可由声子调控的磁性

水热法获得无间隙Fe的铁基超导体FeSe0.2Te0.8单晶

使用频率可调的抗磁悬浮探测器寻找超轻暗物质

扭角双层GaTe中的光学可调控的摩尔激子

利用外加磁场调控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多组份玻色超流系统的流体力学

超导系统中实现非阿贝尔任意子的量子模拟

钽基富氢化物高压合成和高压超导的发现


4.png

点此浏览所有Express Letters

CPL Express Letters栏目简介

为了保证重要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和显示度,CPL于2012年6月开设了Express Letters栏目。此栏目发表速度快,学术质量高。截至2020年底,平均每篇被引用约20次,已经在国内物理学界建立起良好口碑与声望,来稿数量不断增加。


3.jpg

收录于合集 #研究快讯 58上一篇研究快讯 | 几何热电泵浦:不同于塞贝克和热释电的新型能量效应下一篇研究快讯 | 钪刷新元素超导温度阅读原文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263-1406956.html

上一篇:研究快讯 | 几何热电泵浦:不同于塞贝克和热释电的新型能量效应
下一篇:研究快讯 | 钪刷新元素超导温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