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导师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的功能与结构(上)

已有 2212 次阅读 2020-2-24 08:37 |个人分类:博士培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没有大事,不登门。

                     --------李铁梅


      美国是个十分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可是唯独在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却特别强调集体智慧的作用。在课程学习阶段,必须上较多的课程(相对于英国、加拿大),而且每门课几乎都是多位老师组合讲授;每位教授只讲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内容,一般不超过4-6学时,也就是2-3次课。这样,每位教授授课的内容基本可以保证学术上的深度与前沿,老师们的组合授课则可以保证学术上的广度与趋势,再加上师生之间的讨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现博士教育“专而全”的培养要求。

       在论文研究阶段,虽然也是由导师负主要责任,但是不可忽视实验室的集体力量,技术人员的辅助与支撑,博士后的带领与指导,还有就是师兄弟(姐妹)的相互启发与通力合作。除此之外,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本文称之为导师组)的功能与结构,如何为完成高质量的博士论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你选的(不知是你独立选择还是导师确定?当然就是你独立选择都会与导师商量并得到导师同意)导师组的质量与结构都很好。三人都是神经科学系的教授,其中两位是正教授,一位是助理教授;年龄分别是60、50、40岁,老中青三结合;一个是Ph.D.,一个是M.D.一个是Ph.D./M.D.:理查德•胡格尼尔(Richard Huganir)是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项目(1977-1982年)的Ph.D.;保罗•韦斯利(Paul Worley)是M.D.,哪个学校毕业没有查到;托马斯·劳埃德(Thomas Lloyd)是贝勒医学院的M.D.(1995-2003年)、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项目的Ph.D.(1997-2002年),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的助理教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理查德•胡格尼尔,不仅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系主任、美国霍华徳•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而且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更为有意义的是――如果以后你回国工作或交流上的话――胡格尼尔还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这些成员都是在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科学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220071.html

上一篇:好奇心驱动:第100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德(下)
下一篇:导师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的功能与结构(下)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