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寻找新方向的完美地方---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上)

已有 3122 次阅读 2021-5-18 10:48 |个人分类:博士后研究|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儿子2017年10月进入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简称MCB)做博士后,当时就想对该系做一番探究。可是,直到2021年4月收集了比较多的资料后,才动手写这篇文字。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贝齐格(Eric Betzig)博士曾经说:“就科学和工程研究的广度而言,我想不出地球上还有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更好的地方了。我在接受新的挑战,这是一个寻找新方向的完美地方。”

MCB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涉及细胞生命的分子结构和过程,以及它们在活生物体的功能、繁殖和发育中的作用。就学科而言,该系涵盖了广泛的专业领域,包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

MCB的系主任是两人联合,一个是David Drubin(大卫·德鲁宾)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另一个是Iswar Hariharan教授,他曾是麻省总医院癌症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此外,还有几位负责人:戴安娜·包蒂斯塔(Diana Bautista)教授-多元化,平等与包容委员会主席,艾比·德恩堡 (Abby Dernburg)教授-本科事务委员会主席,Susan Marqusee教授-博士后事务主任,ElçinÜnal教授 -研究生事务委员会主席,马克·詹金森(Mark Jenkinson) -行政和运营总监。

MCB全系在册人数137人,其中在聘教授 107 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8人,诺贝尔奖得主3人),讲师4人,校内其他单位的兼职教授11人,此外还有名誉教授11人 ,荣誉教授4人 。 

MCB分为五个部门,这些部门反映了一般研究领域。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部门委员会为治理、监督研究生事务,整合课程与基础设施设施,组织学术研讨会系列与年度总结会。

1.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

该部门从事细胞代谢产物生物化学的高级研究;酶催化;生物大分子,尤其是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复杂细胞装配体的超分子组织,包括转录和DNA复制蛋白,生物膜;以及调节诸如染色体折叠,蛋白质分泌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这些问题正在从细菌和噬菌体到酵母再到人类细胞及其病毒的系统中进行研究。

该部门负责人是凯瑟琳·柯林斯 (Kathleen Collins)教授。该部门是MCB最大的部门,有32人,其中霍华德休斯研究员7人,诺贝尔奖得主1人。

(1)杜德拉。在MCB工作期间做出伟大的科学贡献,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杜德拉(Jennifer A. Doudna),也是霍华德休斯研究员,开发出一种类似于“分子剪刀”的基因组编辑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术,可以在特定位置切割基因,从而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造成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的缺陷,提供了治愈遗传疾病的希望。该方法还具有被用于工程化植物以储存更多碳或承受极端气候变化的潜力,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的机会。

      (2)钱泽南。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现任主席钱泽南(Robert Tjian), 1949年生于香港,祖籍浙江绍兴。钱泽南197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长岛的冷泉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研究三年。1979年,返回加州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助理教授,1991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钱泽南在MCB执教40多年,在破解人类基因组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在真核基因转录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研究也同样著称于世。

(3)周强。该部门有一位大陆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的华人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周强(1986年生物学学士学位),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1992年),1993-1996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7-2002年任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助理教授,2002-200年任副教授,2007年起任教授。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287081.html

上一篇:“CRISPR女神”:杜德纳(李嘉诚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中心的科学家系列)(4)
下一篇:寻找新方向的完美地方---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 (中)

3 傅平 史晓雷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