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曾随萧师学哲学(中)

已有 1995 次阅读 2022-1-15 15:33 |个人分类:科学家研究|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在与各种思潮正面交锋中做哲学思考

 

萧老师是一个极富哲学感的哲学家,学识精湛,思想深刻,特别自信,但往往被人误解,刚愎自用,固守己见,排斥异端,不能接受新生事物与不同学术观点。其实,只要与他有比较多的接触,并不会被假象迷惑,失去客观的观察;也可以体悟到萧老师坚持学识独特的同时,也能在包容并蓄、虚心兼听的基础上,实现融会贯通。

 萧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初期,石破惊天地发表《论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在中国刚刚复苏的理论界、哲学界,打破占据一统天下的主流观点(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在深入梳理辩证法源流的基础上,提出了否定之否定才是辩证法的核心。但是,在实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仍然把坚持主流观点的代表人物、主编全国统一教材的学术权威、中国人民大学肖前教授,请来我校做学术报告,让我们有机会亲耳听听不同于他的学术思想究竟是怎样的?从比较中体会与理解辩证法的真谛。我向肖前请教,针对肖前强调毛泽东对辩证法核心是对立统一所做的创造性阐发的观点,提出一些疑问: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毛泽东对否定之否定规律并没有忽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与艾思奇就《大众哲学》的多次书信与当面讨论,以及写下的笔记就有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讨论;当时延安《解放》社曾发表过毛泽东的讲课提纲,其中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可能是当务之急是解决实践问题与矛盾问题,还有因为抗战工作繁忙,所以,毛泽东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来得及做深入的研究与阐明。肖前对我的解释不置可否,有点茫然,或许有难以向我说明的内幕。

此外,萧老师借助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的论述,提出与主流自然辩证法界倡导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向左的体系,用感性直观、知性分析、理性综合建构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不仅独树一帜,而且体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极富哲学意味。我向肖前请教,为何毛泽东在《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肖前做了理性认识再分两个过程的解释,似乎不能令人信服。由于忽略了知性分析是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地位,所以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中违背基本逻辑的事情屡屡发生,并导致及其严重的恶果。

对于新兴的科学学研究,萧老师认为他们主要是材料的堆砌,缺乏哲学深度,但是利用研究生答辩的机会,萧老师还是请来了中国科学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刊主编、天津大学的关西普,给我们做讲座,介绍科学学的最新研究动向。关西普也在私下里,对萧老师倡导的研究提出严厉的批评,客观上影响了林师兄的学术发展方向。我却从中认识到不同的学术研究路径与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优与劣,更加理解萧老师学术思想的独特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哲学基本概念,萧老师还专门请来西方哲学史上鼻祖式人物柏拉图《理想国》的译者之一、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张竹明,教我们古希腊语。我们经过学习,基本可以借助字典对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渊源与嬗变有一个更深入的把握,对我们学习西方哲学史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原本有多人包括本哲学学科的师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与感受:萧老师关于古希腊哲学有独树一帜的精深研究,主要体现在后来结集出版的哲学通俗读物《辩证法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可是,娴熟掌握古希腊语的张老师,曾经提醒我,关注一下二、三十年代英美学者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无论是英文文献还是中文文献,由于建国后一边倒向苏联,所以,大部分文献都湮没而不为我们这一代人所知。后来,当读到叶秀山的《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等著作,我才知道,关于那些精妙的研究并非萧老师独创,而是继承他四十年代在金陵大学转入哲学系后受到那些留学英美先师们的教诲,萧老师能在建国后一直坚持这一传统,尤其令人敬佩。

萧老师的老师同样也是不为环境所迫,随意改变自己深思熟虑的学术思想。萧老师为了拓展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范围,开辟科学伦理学的创建,萧老师请自己在金陵大学哲学系的老师、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周辅成先生(1911.6.20-2009.5.22)给我们讲西方伦理思想史,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哲学视野。周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真正学者。我大学毕业后在国家重点计算机骨干企业做数据传输设备的研制,业余时间与南大中文系78级学生、著名作家、当时最年轻的全国作协会员,经常彻夜讨论一个问题或者一部书。周辅成编译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4)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话题,当然主要是听她谈读书的心得。《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以富有鉴赏分析的眼光编辑的著作选集,选材严谨,介绍详细,为研究西方伦理学思想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原始资料,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周先生是个敦厚长者,有执著的精神,坦荡的胸襟,让人深深感受到他们那一代学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内外,周先生梳理清楚了伦理学的主要思想与研究方法,包括对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罗国杰为代表的主流伦理学的批评。若干年后,有次在罗国杰家里,看到他为我连襟、《解放军报》记者的报告文学《中国雷锋现象》(合著)写序,我才知道著名学者之间学术水准的差异有多么得大,并不是以知名度的大小与“江湖地位”的高低来区分的。虽然我不做这方面的研究,周先生还是对我做人做学问有很大的帮助。可惜,我没有水平与能力,写出类似旅法人文学者赵越胜的《燃灯者》(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记录下周先生对我们如何循循善诱、启发激励的。

为了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哲学,尤其是科技哲学,萧老师聘请了在科学方法论、机电自动化等领域很有建树的钱钟韩院士(1911.6.2 - 2002.2.8)担任合作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钱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本科(1933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1937年),历任浙江大学电机系、西南联大电机系、中央大学机械系、南京工学院动力工程系、自动控制系教授,长期从事工程热物理学和热工仪表自动化的教学和研究,创建了中国独树一帜的机电结合的动力工程系(关于回忆恩师钱先生已有另文)。此外,还邀请物理系、电气系、自动化系的教授参与学术交流与论文答辩。在萧老师看来,哲学不是思辨的玄学游戏,学哲学需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还要求我去南京大学去选修天文学、生物学等多门基础自然科学课程,弥补我工科出身的知识局限。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321195.html

上一篇:曾随萧师学哲学(中)
下一篇:曾随萧师学哲学 (下 )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