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从读文到见真人

已有 2425 次阅读 2022-6-20 18:30 |个人分类:科学家研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从读文到见真人------追随先生*四十载(1)

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原孟芳图书馆(以江苏督军齐燮元父之名命名)前,有一尊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1962年--)创作的钱钟韩(1911.6.2-2002.2.8)塑像,与建筑大师杨廷宝(1901.10.2—1982.12.23)塑像并肩矗立,守护着有着悠久历史、美丽古朴的校园。每当路过,我都会伫立一会儿,缅怀先生对我的教导与指引。四十多年来,先生的思想与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我的大半生。

-----------------------------

*本文在先生之前没冠姓或名者,均特指钱钟韩

 

       

            东南大学名誉校长钱钟韩塑像

 

从读文到见真人

我曾在第一部著作的后记中记载过与先生初识的经过:“12年前(注:1982年),好像也是这样一个初夏的、宁静的深夜,好像也、是这样的一种柔和的、自由的空气,我在国家计算机骨干企业的机房里,刚刚完成两项产品设计之后,翻阅友人寄来的书报资料,拜读到钱钟韩先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学术报告记录稿。这份大约6000字的文稿,像闪电照亮我前进的方向。面对灿烂的星空,有一种奇异的冲动在我胸中奔突,将我多年的点滴“积累”汇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思想“浪花”:去从事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作一点微博的贡献。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报考钱先生等招收的研究生。”(叶明. 科技宏观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64)读研究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只有充满热情,积极投入,才能学有所成。研究生是决定人以后成就高低的一个分水岭。

那一年,我报考的那个研究生项目招生指标是2人。所以,只通知两位考生前来面试。结果录取了一个400分的考生,淘汰了390分的考生。作为320分的考生,我被递补纳入面试。我的面试,满足了面试考生所能达到的所有条件:专业素养,研究经历,学习计划,回答问题。在所有评委比较满意的情况下,我顺利被录取。 1983年9月终于如愿以偿,我有机会可以直接聆听教诲了。

我的研究生导师有两位,一位是哲学家萧焜涛(1922.12.26-1999.3.1)老师;另一位是先生,他是中国工程热物理、热工动态学和热工过程自动化等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自动控制学科评议组组长(1981—1985),教学研究与行政事务十分繁忙。我入学时,先生刚刚出任江苏省政协主席。

作为我的联合导师之一,虽然,先生没有给我直接授课,但是,只要我去他府上求教,先生总是会放下手上工作,认真审阅我的论文,耐心回答我的疑问,诚恳指点我的研究。先生并不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问家,但他的深厚学养和严谨治学精神得到了学界公认。 善于抓住问题实质,画龙点睛,博闻跳跃,击中要害。可是对于我们这种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与循循善诱地教诲的学生而言,就很难跟得上节奏。最根本的是,我们这些几乎没有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的“文革一代”,无法与20年代的大学生、30年代的留学生、26岁就当上了教授的著名科学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记得第一次去先生住所拜访,那是办完入学手续之后的第二天。南京工学院老的教工宿舍---南园28号3栋29室,踏上摇晃的楼梯,穿过拥挤的过道,进入杂乱的书房兼实验室,昏暗的灯光照射着先生花白的头发,慈祥镌刻在苍老的面孔上,我们几个学生想听听先生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拿出本子准备记录。先生只是平淡地说,按照教学计划,好好上课,认真读书。然后,就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无话可说。我看到茶几上的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对玉人的合影照片,这样精致的装束,如此不凡的气度,孤陋寡闻的我只见过一次,印象十分深刻。那是在1971年的冬天,在我们中学校园里接待以《西行漫记》闻名世界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夫妇,有位陪同者,燕京大学出身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学生领袖黄华(1913.1.25-2010.11.24)。我十分好奇地问,这位先生是……?

“我的堂兄,旁边的那位是堂嫂。这是他们刚来牛津大学的时候,我拍的”。 先生缓缓地向我们介绍。在照片右边依稀看出题字“一九三六年冬钱钟韩来牛津为我们俩摄于牛津大学公园桥上和桥下”。先生补充说道“我是1933年考取江苏省第一届官费的留学生,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现在,全称为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做的研究生。他是1935年拿了第三届英国庚子赔款公费来牛津大学读研究生,他叫钱钟书,他有本小说《围城》比较有名气”。

哦,我知道他,1980年,我在一个具有军工色彩浓郁的工科大学读本科,图书馆只有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版的《围城》---应该是出生北京大学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一位老师订购的。同学们都抢着传读,甚至废寝忘餐,丧时旷课。我在大学阅览室里连续几天下午读完了这本我们称之为“大学生的恋爱教科书”。现在还记得“男人不向戴眼镜的女人调情”、“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是很大的。”等深刻的句子。

 “以后有什么问题,我们再讨论”。 钱先生打断我的滔滔不绝。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343804.html

上一篇:鼎力支持著书立说
下一篇:衣钵的传承与开拓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