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UTADA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TADAC

博文

优化概念:管理领域的概念工程——以组织惯例研究为例

已有 1399 次阅读 2022-12-13 19:2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优化概念:管理领域的概念工程——以组织惯例研究为例

浙江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智能数据分析中心 萧文龙团队整理

 

Makowski, P.T., 2021. Optimizing Concepts: Conceptual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The Case of Routines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6(4), pp.702-724.

 

正确而精准的概念构建了好的理论。在组织和管理研究中,研究建立、发展和改进理论的方法有着悠久的传统:定义、隐喻、想象、类比、悖论、分类、概念融合等等。在理论发展中对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需要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经常被强调。然而,现有的理论发展研究似乎并没有充分重视更好的思考的基本要素:纯粹的概念能力及其作为一个好理论的必要条件的科学标准。通过系统地、科学地发展我们的概念能力时,管理和组织理论的改进是可能的。概念能力是我们有意识地看待和使用概念的方式,是思考和理论化的的基本单位。当我们意识到写概念性论文经常涉及到概念化和重概念化能力时,这些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概念工程是一门新兴的概念哲学它为理论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和有前途的视角。概念工程专注于系统的概念发展——创造新概念,编辑和更新它们。因此,概念工程似乎不仅对提高我们对理论导向的商业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策略的理解至关重要,而且对评估和精简这些策略也至关重要。概念工程的力量和前景在于,当我们把它和经典科学探究的方法论标准结合起来,它为我们提供了构建、评估和科学优化概念的工具,这是对科学严谨性和管理与组织学术相关性的核心。在理论开发中使用的概念工程背后的关键假设是,正确性和精准性是在概念层面上实现的如果一个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它也需要适当地锻炼微观层面的概念严谨性,以实现科学探究的目标。因此,学习概念工程课程将允许我们将概念的严谨性与理论的相关性结合起来。

组织研究的实践相关性的支持者和严谨性的倡导者似乎都关心组织研究的科学发展,但他们的做法表面上不同。尽管这有时可能会导致一个悖论(“要么严谨要么相关性”),但目前认为,在概念层面上,学术严谨和实践相关性不仅兼容,而且相互支撑”(Nicolai & Seidl, 2010: 1272)。由于实践相关性的问题已经变得相当明显,现在越来越强调在构建创造性和健壮性理论方面的严谨性需求。概念精确度的问题正被纳入理论构建的先决条件。提供好的理论或定义的标准是重要的,但相比这些标准,概念能力的系统发展更为重要。概念能力是对理论研究中使用的概念的一种合理发展的态度:它不仅意味知道如何使用一个概念的专门知识,而且还意味着意识到这个概念是充分的。概念能力是可分级的——理论家可能或多或少地熟练运用概念——所以他们的产品可能或多或少具备一定概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更好地思考的建议意味着努力提高概念能力。这意味着在理论建设上有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概念的质量决定理论的质量。一个好的理论不仅要在经验上得到证实,而且要包含在正确的概念中,而正确的概念需要高级的概念能力;它们不仅使我们能够建立新的理论,而且使我们能够评估和适当地修改或改进现有的理论。

什么是概念工程

概念工程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流派,近年来从社会哲学、语言哲学、心理哲学和认识论等多个角度出现。概念工程和构建和重建概念相关,是建立理论的工具。概念工程依赖于特定的知识,使我们能够解释概念;检查它们是否充分、有效或健全,并在需要时予以纠正。因此,概念工程意味着人们赋予概念的意义可能是创新的、正确的、错误的,或者在其他方面是有缺陷的。概念的构建或重建需要规范性评估:是什么导致概念是正确的或有缺陷的,以及为什么。为了突出概念工程明确的规范性,哲学家有时会提到概念伦理学改进分析概念评估 概念工程的规范性背景意味着它通常指的是对社会和法律概念(如婚姻、性别)的批判,但概念工程也可以用于认识论目标:提高我们对现实的认知途径的理解,并更顺利地以科学的方式收集关于社会和自然世界的信息。本文中,概念工程的问题指的是为我们(社会和组织)现实的表征选择正确的概念的问题。什么算得上是正确的,什么算得上是进步,取决于你的视角。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围绕着两个镜头:坚持(科学)真理观念的现实主义和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建构主义。本文遵循第一种选择,因为它传统上与真理、知识和探究的逻辑有关。在概念工程的背景下,这意味着一种认知上受约束的观点(Podosky, 2018;Simion, 2018):概念工程的语言产品需要满足科学探究逻辑的标准。

概念工程可以有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工程(狭义概念工程)和概念再造,前者导致新概念的建立,后者旨在概念的修正和改进。侠义概念工程专注于有意概念发展的研究项目,在给定的实践或认知领域对概念进行认知优化,从而产生概念创新、新概念和新创造的术语。概念工程作为一种技能,被科学家广泛运用。创造新概念是探索进步的先决条件。新发现的现象往往需要在隐喻、新词或类比的帮助下形成新的概念。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概念工程允许一个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使用这种能力,并开发支持概念创新和创造力的概念工具,而不丧失其科学质量和严谨性。概念再造有不同的方法。它首先假设概念容易受到变形的影响,因为它们是偶然的和历史产生的。概念工程师认为这种变形是可以纠正的。在这里,规范性方面变得清晰可见。概念优化是基于对现有概念的评估和修正,因此概念再造意味着我们可以公开讨论给定术语的含义。技术上, 概念再造是在认知优化过程中,通过显式表征,以既存在但有缺陷的概念为指导,在语义上被其他概念(即它们的显式表征)纠正或替换(作为解释词)的概念再造。适度的概念修正似乎是正常科学或范式逐步发展的典型(Lakatos &Musgrave, 1970)。范式的革命性变化需要根本性的概念修正,但要在研究共同体内实现共识的转变,必须包含一整套核心概念(Nado, 2019)

成功的概念不仅指某些现象并对其进行分类,而且还具有认知和理论功能。因此,概念优化意味着提高概念的具体功能,即其在科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概念可以更新或改变,但不能证伪或证实。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接受现实主义的观点,即理论接近真理,概念优化可能会与探索的进展齐头并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概念的严谨性应该最大化以产生正确的概念。就像在理论建设的其他领域一样,需要一些技巧来保持创造性、正确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平衡。这在工程概念新颖性的情况下尤其明显,新概念需要在概念竞争市场中获胜。概念工程为理论家的概念能力的最优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概念的认知和解释功能的增强意识,以及支持(或阻碍)适当精确度的科学探究标准,是概念工程所需的高级概念能力的先决条件。概念能力被证明是一种实践知识。它需要了解一些与概念的理论和方法论相关的技术问题——例如,外延(指称范围)和内涵(意义、内容)之间的经典逻辑区分和相关的想法,如语言歧义或模糊。

概念工程与新颖性——创造概念

科学上有无数新概念的例子:中微子、质子、父权制、动态能力、竞争优势、创新生态系统、等等。在管理领域,理论家们使用其他社会科学的隐喻和类比,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必须在已经被其他社会科学占用的母领域上运作。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提到的主题、隐喻、类比和概念融合在理论建设文献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因为它们可以从概念创新背景下的概念工程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必须通过概念的视角来考虑理论新颖性和创新性的问题(概念工程的分析单位不是理论、框架或视图,而是它们的构建模块)。换句话说,一个理论的新颖性必须首先在纯概念的层面上被有意地引入和发展。

如果在使用给定的隐喻之前,先分析它是否在给定的理论背景下是一个好的概念,那么它就被认为是一个概念工程的实例。让我们考虑一个例子。在演化理论中引入组织基因的生物隐喻是由四个观点驱动的。例程:(a)提供稳定性:在经济进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存在(就像基因在生物进化中持续存在,尽管突变是可能的);(b)积极决定企业行为(就像基因决定携带者的行为一样);(c)可遗传:在经济进化中发挥复制作用(就像基因在生物进化中发挥复制作用一样);(d)规划组织行为(很像基因规划有机体的行为)。我们可以假设,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必须先于,至少是隐含地,将隐喻引入理论。创造性地使用一个隐喻——如果它是深思熟虑的——需要概念工程。在进化理论的框架内,它似乎有充分的依据,因为它支持其宏观层面的相关性。

概念融合理论构成了与概念新颖性有关的另一种问题。概念上的新颖性来自于融合其他概念。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隐喻和类比的问题有关(因为概念的混合可以产生新的隐喻) 概念融合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操作,它能产生新的意义、全局洞察力和有助于记忆和处理分散意义范围的概念压缩。它在日常生活、艺术和科学,特别是社会和行为科学的意义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操作的本质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之间构建部分匹配,从这些输入中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新的“混合”心理空间,然后动态地发展出涌现结构。概念融合的概念本身已经被重新设计,但没有给出概念理论功能变化的明确原因。在管理领域,对激进的概念创新的需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改变了原有理论的目的。这种需求是为了超越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融合概念,例如,管理者是领导者,组织是有机体。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不是建立在原始理论的基础上的。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概念融合理论来解释管理学者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所做的事情,要么粗略地把它当作一个建议和灵感的来源。

概念再造和可变性的组织实践——更新概念

概念是历史偶然性的认知手段。概念的这一特征有许多含义,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的概念担忧的背景下:在他们的范围内使用的概念方案的及时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最紧迫的问题似乎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社会科学中所使用的历史偶然性概念所描述的社会实践本身也是偶然性的。人类的实践是波动和变化的——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管理学者的口头语,它几乎总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高效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实践的速度和社会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然而,这很少意味着适当的反应也应该明确地出现在理论层面上。许多以前被社会科学家接受为实践上合适和认识论上无辜的概念性解决方案,似乎在认识论或实践上不再有用或令人信服。社会和实践领域是不断变化的,用来描述其中现象的概念碰巧也在变化——它们必须不时地编辑和更新。这可能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被标准地称为重新概念化的过程实例的主要原因。

组织和管理理论中再概念化的一个经典实例来自于惯例动力学。根据这种方法,例行程序的概念不仅应该包含什么构成例行程序、重复的模式或标准的行动方案(就像标准操作程序的情况一样)的僵化思想,而且应该包含它的实际实现。这些实现是高度可变的:定义惯例的动作模式的实际实现从来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仔细考虑惯例概念的所指物会导致其内容的修订,这在以前——也就是在惯例动力学出现之前——与该术语的语义方面相关联,使人想起稳定性、标准化或惯性。

当涉及到概念更新时,管理领域似乎更喜欢适度渐进的概念再造,这一观察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至少部分地表明,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在需要激进的理论创新,但全面的概念转变是罕见的。概念转变的过程需要时间,它似乎与科学范式的变化有关。例如,组织效率的概念已经被目前首选的绩效所取代,但这并没有发生在一个完全有意的概念再造行为中。相反,它出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表的各种论文中的一系列概念性决策中。类似的例子包括程序和脚本,被目前更流行的例程所取代。这类概念的转变通常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一些想法简单地消亡了,产生了异常现象,并在积累时诱导整个研究流程和范式发生重大变化。尽管由新奇想法驱动的实际解决方案和政策制定的显著变化可能会非常迅速地发生,但在我们这个领域的概念出版物中,革命性和快速地消除概念(及其主题)可能相对罕见,也很难追踪到。所有这些都证实了这样一个观点:组织和管理学术——尽管它明显渴望真正的创新理论——更喜欢小步骤的理论进步,而不是激烈的概念转换。

 概念工程的探究方法

概念工程的系统性方法意味着与研究方法和科学哲学的相互关系,这些方法为如何开展工程提供了标准,以及如何使一个理论成为好理论。概念性决策是否正确的问题不能与充分的概念性严谨性问题分开。概念工程的系统性尊重概念化和再概念化的科学标准——这就是概念化的严谨性如何在实践相关理论中找到自己的道路。我们对概念新颖性的关注不能忽视概念的严谨性。要在理论上相关,在管理领域提出的概念化和再概念化必须至少具有一些实用价值:它们必须抓住不稳定的组织和管理实践。不充分的概念和方法标准应该在概念工程的过程中,在科学哲学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标准的帮助下,进行评估、翻新或固定。

已经介绍过的对惯例的重新概念化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惯例的概念不仅应该包含行动的想法或标准模式,还应该包含其实际的、每次具体的实现。为了证明理解这两个维度的惯例的可行性,重新概念化利用了所谓的明示-行为区分,这是组织惯例理论从社会学中引入的。如果这是一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那么区分应该——根据术语的含义——以足够的严谨来介绍和阐述。然而,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组织惯例的概念定义如下:组织惯例包括两个方面:显性的和执行性的。显性的是指惯例的理想形式或示意图形式。它是惯例的抽象、概括的概念,或惯例的原理。惯例的执行性方面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所做的特定的动作组成。在组织惯例的显性维度,众多的词汇的使用对于概念性论文来说是一个危险信号。这些词用来模糊地解释,每一个程序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概念或一个特定动作的表示,并通过一个符号装置来指代。对于组织惯例理论来说,如果一个产生于管理领域之外的特定理论承诺了新颖性和成功的归化,却没有确保适当程度的概念严谨性,那么这种信任就会成为一个问题。诊断一个区别或一个概念是有用的和理论上相关的,应该在概念评估之前。

组织惯例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习惯之上的。很明显,这一观点至少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习惯和实践社会学,经典社会心理学和习惯哲学,以及现代社会、人格和认知心理学。因此,社会科学对习惯的研究并不是同质的。在这种背景下,“习惯多样性”的想法显得特别有趣,因为它构成了概念再造的范式案例。这一想法背后隐含的假设是,习惯的概念,作为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以不同的方式定义,这取决于它们的正念和环境背景的稳定性。自动习惯最近在现代习惯经验心理学中得到了研究。在心理学的意义上,习惯是较低的认知过程和倾向(以及由它们引发的行动),是通过对上下文相关线索的反复反应而习得的。在稳定的条件下,这些线索会引发重复的习惯性反应,通常不需要太多思考。有争议的习惯不同于自动养成的习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习惯性的自动性会被有意识的意志力所阻碍。换句话说,习惯自动性受到思维和意愿的挑战。灌输式习惯类似于熟练的习惯,因为它们都是在不稳定、多变的条件下触发的。它们不同于习惯,也不同于自动习惯,因为它们也充满了深思熟虑。我们可以从上面的简短说明中认识到,当一个人编辑了习惯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流中借鉴了一些想法,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习惯多样性的概念是有意义,。事实证明,要达到一个优雅的习惯类型学,我们需要概念再造。

理论发展和概念优化的可能性

尽管概念工程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它不能被视为解决管理领域中所有概念挑战的奇迹。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有许多潜在的限制和风险威胁着它的可行性。确定概念工程面临挑战的三个广泛领域:哲学、方法论和实践。第一个领域与概念工程的本质有关,概念工程被狭义地理解为概念理论;第二个与作为理论发展基础的一般探究方法论和科学哲学有关;第三部分提出了在科学背景下管理研究领域的实践可行性问题。虽然概念工程目前被广泛承认,但概念工程需要处理来自那些不相信它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哲学概念的人的批评。概念优化的想法可以被拒绝,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那些自称为“概念工程师”的人并没有他们认为自己有过度含义的控制权。换句话说,概念工程作为一种语言理论是一种值得怀疑的哲学事业;意义是不能被改造的。无论这个哲学问题看起来多么严重,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它:表明其他语言理论支持有意的概念优化的想法,诉诸于概念控制的经验基础,或者,最后,基于纯语言基础的概念工程:如果概念工程的实践起作用,我们就不需要担心我们控制意义的能力。无论选择什么,反对似乎都不是概念工程的哲学问题。

当我们从方法论的外生视角考虑概念优化的可能性时,就会出现更严重的担忧。尽管我已经证明了概念工程与科学哲学中的现实主义基本兼容,但它仍然面临着与我们如何构建理论相关的问题。首先,我们可能想要宣称,一个人不能机械地将概念形成(或变化)与理论形成(或变化)分开,因为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由于科学理论中概念的系统性——在理论的整个结构中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它会导致概念化的悖论:“恰当的概念需要形成一个好的理论,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理论来达到恰当的概念。解决这一悖论的一种方法是宣称,在概念工程方面的某种程度的灵活性必须属于理论家的基本概念能力。我们还看到,一种更系统的概念改进方法可能阐明“概念近似的过程”作为悖论的解决方案是如何可能的:适度渐进的概念优化提供了理论的渐进改进。 随着方法论多元化——管理和组织研究中最广泛接受的方法论立场——出现了一组不同的问题。方法多元主义在认识论和实践上都有优势;我们不仅可以将其作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而且可以将其作为开放、平等或包容等标准的基础。但如果一个人把方法多元化理解为一个自由的通行证来混合概念,混合理论和研究流,以获得解释的收益,那么任何试图系统地优化的概念在严谨的探究基础上可能是可疑的。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思想和建议对学术界的影响方面可以非常成功,尽管在表述时不太注意概念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这表明我们的科学观念仍在发展中。对概念()工程的更系统的开发可能有助于组织和管理学术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因为它支持其科学进步。概念上的精确性可以在不牺牲理论的实际相关性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它不仅在理论上很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与其他概念的一致性和与其他研究流更好的交流,后者是从事学术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最终在经验学中也很重要,因为它保护经验发现不受主观解释的影响。接受管理领域目前的“概念文化”而不试图加以改进,可能会对组织和管理实践产生影响。“混乱的行话会淹没清晰的商业思维。在管理和组织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建议被用于管理教育和培训。此外,如果教育者使用的概念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它不仅可能影响正确理解教育过程中某一特定管理和组织现实的可能性,而且最终还可能影响该管理或组织的方式。与商业相关的理论实际上是纠缠在一起的;可能会导致较差的概念标准。

第三个挑战是,如果概念能力在特定的知识维度上不能得到基本的改进,那么优化概念能力的哲学和方法论理由可能是徒劳的。 这是管理领域概念()工程的实际实施问题。简而言之,概念性()工程对于我们在这个领域所拥有的科学标准来说,可能要求太高,野心太大,以至于不能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来实施。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应该回到概念()工程可以被理解为探索逻辑的一部分的想法,因为它在经典科学哲学中有明确和毫不令人惊讶的基础。由于对理论和概念的科学标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科学和管理领域的发展所固有的,因此,本着科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精神,它们应该对包括概念()工程的方法也持开放态度。为了释放概念()工程的潜力,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改善目前管理领域的概念和方法条件的必要性,并开始务实地相信,在良好的概念化和再概念化中,概念优化是可能的。对于一个有能力的理论家来说,设计新概念和改进现有概念并不是一项很难掌握的技能。我提供的例程研究中的测试用例表明,概念上的再工程基本上是可行的。它只需要更多地关注概念及其功能的排列,特别是当它们是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引进来的时候。

未来概念研究:对概念的渴求,以及弥合管理领域之间差距的途径

(1)清晰和精确:在交际语言中,概念应该以简明的定义来介绍。

(2)简约:如果现有的概念能带来足够的解释收益,则应避免引入新概念。

(3)充分性:引申范围应正确挖掘概念所指现象的领域(换句话说,概念应是对不断变化的实践的正确认知反应)

(4)效度:为了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概念必须在经验上与其他概念区分开来。

(5)健全性:如果引入了概念,那么在驯化过程中概念的意义和认知功能不应被扭曲。

(6)反思性:如果要修改概念,应权衡修改的理由:修改的方法成本不应高于修改承诺的解释收益。

(7)透明度:编辑概念的意图应该被明确地传达和理解。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44471-1367777.html

上一篇:萧文龙教授2022年入选“全世界顶尖前2% 科学家”
下一篇:《OPEN THEORIZING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