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高奇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gaoqi666 经典热力学也称平衡态热力学,研究系统由一个热力学平衡态变化至另一个热力学平衡态的准静态过程的自发性; 它是真实热力学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

博文

离子极化理论的应用

已有 17524 次阅读 2021-7-10 06:1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离子极化理论是无机化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化学研究领域应用及其广泛.

       一般认为当极化力、变形性均大的阳离子与变形性大的阴离子相遇时,彼此之间产生极强的极化作用,导致阴、阳离子外层轨道不同程度地发生重叠,阴、阳离子的核间距缩短,键的极性减弱,键型有可能发生从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从而引发过渡型晶体物理化学性能呈现规律性变化[1].

  1. 物理化学性能的递变

     1.1 熔点降低

      离子极化作用可导致过渡型晶体向分子晶体过渡,过渡型晶体熔点降低[2].

      例1:比较过渡型晶体FeCl2及FeCl3熔点高低.

      析:Fe3+电荷数为+3,Fe2+的电荷数为+2,故极化力Fe3+>Fe2+,表明FeCl3的极化作用强于FeCl2. 因此FeCl3更接近于分子晶体. (另Fe2+、Fe3+均属于9~17电子构型,极化力、变形性均较强.)

        熔点:FeCl2>FeCl3

      例2: 比较Mn2O7、CrO3、V2O5、TiO2、Cr2O3晶体熔点高低.

      析:Mn2O7、CrO3、V2O5、TiO2、Cr2O3,均属于过渡型晶体, 必须考虑离子极化作用. 随着阳离子电荷数减小,极化力减弱,阴、阳离子间极化作用减弱,形成晶体越靠近离子晶体,熔点越高. 

       因此熔点:Mn2O7<CrO3<V2O5<TiO2<Cr2O3

    1.2 水中溶解度降低

      离子极化作用可导致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键的极性减弱;水是一种典型的极性溶剂,依“相似相溶原理”可得: 离子极化作用将导致过渡型晶体在水中溶解度降低.

      例3:比较AgF、AgCl、AgBr与AgI在水中溶解度大小.

      析:四种卤化银,阳离子均为Ag+,极化力可认为相同;阴离子F-、Cl-、Br-及I-电荷数绝对值均为1,离子的电子构型均为8电子构型,半径依次增大,因此变形性依次增大. AgF、AgCl、AgBr与AgI离子极化作用逐渐增强,键中共价成分逐渐增多,极性逐渐减弱,因此极性溶剂水中溶解度逐渐减小。

      AgF接近离子晶体,溶解度最大;AgI向分子晶体过渡最大,溶解度最小。

   1.3 颜色加深

     离子极化可导致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键的极性减弱,过渡型晶体颜色加深.

     例4: 判断AgCl、AgBr和AgI沉淀颜色递变规律.

     析:三种卤化银沉淀,阳离子均为Ag+,极化力可认为相同;阴离子Cl-、Br-及I-电荷数绝对值均为1,离子的电子构型均为8电子构型,半径依次增大,因此变形性依次增大. AgCl、AgBr与AgI极化作用逐渐增强,键中共价成分逐渐增多,极性逐渐减弱,颜色逐渐加深.

   1.4 附加极化作用

     用离子极化理论预测过渡型离子晶体水中溶解度或颜色时,出现例外的物质是:ZnS、CdS与HgS. 此时可采用“附加极化作用”进行预测.

     “附加极化作用”认为ZnS、CdS与HgS三种物质离子极化作用中阳离子主要贡献不是极化力,而是变形性;在S2-作用下,Zn2+、Cd2+、Hg2+也将发生变形. 因Zn2+、Cd2+、Hg2+电荷数相同,离子的电子构型相同,半径越大,则变形性越大,离子极化作用越强. 此时离子极化作用同样可导致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键的极性减弱;因此ZnS、CdS、HgS水中溶解度逐渐降低,且颜色加深.

  即:水中溶解度ZnS>CdS>HgS.

         沉淀颜色  ZnS(白)、CdS(黄)、HgS(黑)

  2. 离子极化理论拓展应用

     2.1 ROH理论

     ROH理论可用来定性衡量同系列含氧酸碱的酸、碱性相对强弱.

     例5:判断H3AsO3、H3PO4、H3AsO4酸性强弱.    

      析:例5中亚砷酸H3AsO3也可写成As(OH)3,此时也可将之视为碱.  这表明酸、碱结构无明显差异,可用“ROH”代表酸碱通式. 

       ROH中R与H均带正电,O带负电,因此ROH结构框架中,R与H共同竞争O, 都试图与氧结合, 这里的竞争力就是极化理论中的极化力,此时溶液中ROH可能发生如下两种方式解离:

       当R极化力较大, ROH=RO- + H+(1)

       当R极化力较小, ROH= R+ +OH(2)

       式(1)为酸式解离,此时ROH酸性较强;

       式(2)为碱式解离,此时ROH碱性较强.

      尽管H+电荷数较小,但由于其半径极小(相当于裸露质子),极化力同样不能忽视.

      需要强调酸碱ROH通式代表物中, 并不要求氢、氧物质的量比一定为1;同时也不要求代表物一定含有氢, 即使是单纯的氧化物,ROH理论也适用.

      例5中H3AsO3、H3PO4、H3AsO4,H3AsO3As(Ⅲ)荷数最小,极化力最弱,易发生碱式解离,碱性最强; H3PO4、H3AsO4中P(Ⅴ)与As(Ⅴ)电荷数均为5,电子构型也相同,P离子半径小于As离子, 因此P(Ⅴ)的极化力强,容易发生酸式解离,酸性最强. 即:酸性 H3AsO3<H3AsO4<H3PO4

     2.2 MCO3的热稳定性

     一般认为MCO3加热将分解,其热分解通式可写为:MCO3(s)=MO(s)+CO2(g)

    MCO3热分解温度越高,则称其热稳定性越强.

    极化理论认为:M2+极化力越强,与O结合越紧密,则越易得到MO(s),MCO3(s)越易分解,热稳定性越差. 此时M2+的极化力降低了MCO3(s)的热稳定性,也称反极化力.

    例6:判断H2CO3(aq)、Ca(HCO3)2(s)、CaCO3(s)、BaCO3(s)的热稳定性大小.

      析:一般情况下的碳酸、碳酸盐热稳定性,含氧酸<酸式盐<正盐.

      Ca2+同Ba2+相比,电荷数相等,离子的电子构型相同,离子半径Ca2+<Ba2+, 因此Ca2+极化力强,热稳定性CaCO3(s)<BaCO3(s).

      热稳定性结果:H2CO3(aq)<Ca(HCO3)2(s)<CaCO3(s)<BaCO3(s)

   2.3 氯化物的水解

    氯化物(RCl)溶液通常不稳定,易水解, RCl代表氯化物通式.

    一般情况下,R离子极化力越强,则氯化物越易水解.

   例7:比较SnCl2、BCl3、SiCl4及PCl5的水解程度强弱.

       析:SnCl2、BCl3、SiCl4及PCl5阳离子电荷数由+2逐渐增加到+5,阳离子极化力增大,水解程度亦增加.

       需要指出,在离子极化理论拓展应用中,单方面强调的是阳离子的极化力,与离子极化理论实际相关度并不大.

3.结论

  (1)离子极化理论可解释同系列过渡型晶体的熔点高低、水中溶解度的大小及颜色的深浅;

  (2)离子极化理论拓展应用可预测含氧酸的酸性、碳酸盐的热稳定性及氯化物的水解程度.

参考文献

[1]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五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6: 500

[2]余高奇. 晶体类型与熔点. 科学网博客.2021,7.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74471-1294806.html

上一篇:BiCl3(s)、PCl5(g)水解常数的热力学计算
下一篇:多重键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