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狂犬病毒的免疫学(1)

已有 1122 次阅读 2024-3-10 02:08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免疫学(Immunology )(1)

这是大型权威学术专著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的第11章,作者是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Monique Lafon博士。 

11.1 引言

病毒是专性寄生虫。病毒繁殖周期的成功完成和随后向新宿主的传播依赖于策略的进化,这些策略允许病毒劫持宿主的细胞机制,调节宿主细胞的存活并逃脱宿主的防线。狂犬病毒(RABV)一种可引起致死性脑炎的嗜神经病毒,在被感染动物(主要是狗,但也有蝙蝠和其他动物媒介)咬伤或抓伤后通过唾液传播。在进入神经肌肉连接处或通过突触间隙后,RABV颗粒通过轴突间隙逆行运输向细胞体传播(Klingen, Conzelmann& Finke, 2008)病毒复制发生在细胞体和树突(Ugolini, 1995,2010),从中释放新形成的病毒颗粒(Bauer et al.2014)RABV几乎只感染神经元(包括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并从一个神经元传播到下一个神经元,从脊髓到脑干,再通过脑神经到达唾液腺。RABV病毒一旦进入唾液腺,就会随唾液排出体外,然后传播给新的宿主。

在其旅程中,RABV在不同的步骤面临宿主的防御:首先,通过叮咬在皮肤或肌肉中传递的RABV颗粒被早期防御线(先天免疫反应)迅速检测到,这有助于局部消除微生物,并在外围(神经外)建立特异性免疫反应(B细胞和T细胞)。 在感染肌肉细胞并进入神经后,病毒必须应对受感染肌肉和受感染神经元发起的先天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反应具有对抗感染的能力。一旦感染在神经元中稳定下来,受感染的神经元就会通过浸润的T细胞和限制神经元组织炎症的机制免受破坏。此外,NS(神经系统)对免疫稳态的中枢控制导致外周免疫反应性的不适当下调,这也可能促进病毒在NS中的传播(11.1A)。保持神经网络的完整性直至脑干,为病毒到达唾液腺并传播到新的宿主提供了机会。

RABV与免疫反应相互作用的知识主要是在实验性狂犬病小鼠模型中获得的,使用实验室适应的RABV株和有时通过肌肉或足底(脚垫)途径注射的RABV街毒株来模拟咬伤的自然传播。特别是使用攻击病毒标准株(CVS)可以在该模型中复制致死性狂犬病脑炎。这种病毒侵入脊髓和大脑区域并引起致命的脑炎(Camelo, Lafage& Lafon, 2000;Park, Kondo等,2006;Xiang, Knowles, McCarrick& Ertl, 1995)。一些致病性减弱的RABV突变株只引起NS(神经系统)短暂感染(Galelli, Baloul& Lafon, 2000;Hooper et al.1998;Irwin, Wunner, Ertl& Jackson, 1999;Weiland, Cox, Meyer, Dahme& Reddehase, 1992;Xiang et al.1995)巴斯德病毒株(PV)就是这种情况,它导致一种非致命性流产疾病,其特征是NS的短暂和限制性感染,随后是不可逆的肢体瘫痪(Galelli等,2000)。这也是重组实验室RABV毒株设计的情况,希望能开发出新的狂犬病活疫苗(Barkhouse, Faber& Hooper, 2015;Faber et al.2009;Gnanadurai等,2015;Schutsky et al.2013)。这些毒株已被减毒,它们失去了有毒力的RABV毒株的特征:它们刺激强烈的免疫反应,失去了神经侵入性和逃避宿主防御反应的能力。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毒性极强的RABV入侵NS并逃避宿主防御机制的特性。

关博文: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2020-6-29

相关链接:

Anthony R. Fooks & Alan C. Jackson主编,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共有22章,732页,由Elsevier Inc.旗下的学术出版社(Academic Press)出版。Rabies - 4th Edition | Elsevier Shop 。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7754-1424708.html

上一篇:狂犬病实验室诊断的最新进展(7)
下一篇:狂犬病毒的免疫学(2)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