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O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POP

博文

数理心理学:从“社会事件结构式”推演“人格模型”(第2期)

已有 1741 次阅读 2022-10-6 10:30 |个人分类:数理心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数理心理学”(TheMathematicalPrincipleofPsychology,简称MPOP)逐期推出“统一性”数理理论之时,MPOP《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两部理论体系开辟“(传统)心理学经典理论发现”回顾专栏,重现(传统)心理学经典唯象学理论的形成逻辑。本次,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人格心理学”领域,从数理心理学第一公设“事件结构式”、“社会归因”推演“人格模型”数理本质,将“九型人格模型”纳入“数理心理学”统一性数理理论体系。

1.个体归因分析

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类事件的发生,都存在客观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事件因果律”(高闯,2022)。“事件因果律”是“事件结构式”中“因”要素与“果”要素之间的关系(定律)。

image.png 

事件结构式

image.png 

事件因果律

物质世界的各类事件(因果)信息,经过大脑的认知对称性变换(高闯,2021),进入到认知系统中。个体会根据事件发生的各种要素信息,判断事件发生的条件信息、规则信息等内容,来预测事件的发生结果。

image.png 

认知对称性变换示意图

当个体根据自己获取到的事件的条件、系统的规则和事件结果等信息,形成自己(主观性)的事件因果逻辑推理,也就是个体的归因分析”(AttributionAnalysis)。归因分析是客观世界因果律在心理空间中的映射。在这个过程中,“事件因果律”(客观量)经过认知加工就变换为“个体对事件的归因分析”(心理量)。

在长期的生活中,个体围绕事件发生的(客观性因果规则,会不断重复性加工、分析、形成自己的(主观的事件归因模式”(或“归因偏好”)。也就是说,个体在对事件的归因分析中,对不同的条件、规则在事件发生的权重的把握不同,构成了人的“归因分析偏好”。

这样,(物理、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就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归因属性”。在个体处理社会事件时,“归因”就成为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社会属性——“个体社会归因属性”

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归因方式,也就成为了人的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我们把这种社会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定义为人格特质量——“个体归因特质量”。

2.九种社会归因属性

根据事件因果律,事件因果关系中包含条件要素、规则要素、事件结果等事件要素。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类个体,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因果要素进行认知加工与控制,并根据个体的判断,来控制事件发展的趋势。在长期的生活中,个体会形成各自的社会事件归因偏好,从而具有“社会归因偏好属性”。包括以下9种社会归因偏好(或社会归因属性)。

1)从事社会事件的客体的岗位角色(社会结构)的归因偏好;

客体(W1W2)的社会化岗位角色所具有的社会结构功能,是推动(导致)社会事件发生的条件要素之一个体对这类要素的归因偏好,就构成了一类社会归因属性,我们称为社会角色归因属性”。

2社会事件中对事件要素信息把控的归因偏好;

要促使社会事件的发生,任何个体都需要精细的准备好该事件发生的各类条件。从数理上讲,就是把事件发生的各种初始值(C0)准备好。个体对这类要素的归因偏好,就构成了一类社会归因属性,我们称为社会事件条件归因属性”。

3)对社会事件要素的信息可靠程度把握的归因偏好;

社会事件条件(C0)的真实性与虚假性,是推动(导致)社会事件发生的条件要素之一。个体对这类要素的归因偏好,就构成了一类社会归因属性,我们称为社会事件条件可靠性归因属性”。

4)社会事件中客体之间利益交换的归因偏好;

根据社会事件结构式,人(客体)需要在社会中获得(内在和外在)动机目标物(btmt),它们承载的功能,可以满足个体的需要。社会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不同客体(人或群体)对利益(动机目标物btmt)的争夺。社会事件中的客体(w1)是否给予(对方客体w2)利益(btmt),是社会事件是否发生的一种因素。个体对这种因素的社会归因,形成一类社会归因属性,我们称为社会事件利益交换归因属性”。

5)社会事件中客体之间利益协同的归因偏好;

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利益冲突(btmt分配问题)的协同(调节)情况,是社会事件发生的一个关键要素。个体对这类要素的归因偏好,就构成了一类社会归因属性,我们称为社会事件利益协同归因属性”。

6关注社会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的归因偏好

人类个体根据习得的社会因果知识(社会经验),建立事件条件和事件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则i这是社会事件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人类个体对社会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进行归因评价,长期以往,就会形成一类归因的模式,我们称为社会事件因果规则归因属性”。

7个体社会抑制因素弱化的归因偏好

社会抑制力源于各种社会文化规则与要求。有些人类个体弱化(漠视)固定的社会文化规则(i),从而导致本性(自我表达)动力增强,即不拘泥于老旧常规行为模式。人类个体会根据社会事件中客体(个体)的社会抑制性程度,对该社会事件因果关系进行归因,这就构成了一类社会归因属性,我们称为个体社会抑制因素弱化的归因偏好”。

8)社会事件结果的目标导向的归因偏好;

社会事件的结果(e)导向,是社会事件发生的一个关键要素。个体对这类要素的归因偏好,就构成了一类社会归因属性,我们称为社会事件结果归因属性”。

9)关注社会事件发生的成本的归因偏好;

任何社会事件的发生,都需要人类个体的能量消耗,包括生理供能损耗和精神层次的能量消耗。能量的消耗(做功),是社会事件是否发生的一个归因因素个体对这类要素的归因偏好,就构成了一类社会归因属性,我们称为社会事件功与功率归因属性”。

3.九型人格的本质是9种社会归因方式

九型人格,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总结并形成的一种经验性人格理论。确切的讲,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唯理论发现。而奇妙的是,从社会事件因果律与社会归因类型中,我们得到的9种归因关系9型人格天然适配,这不是一种偶然性。9种社会事件归因属性,恰恰揭示了9型人格特质背后的数理本质。

image.png 

九种社会归因属性与九型人格对比图

1)社会角色归因属性:“领导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客体(W1W2)的社会化岗位角色(包含不同社会层次的“领导”岗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是推动(导致)社会事件发生的条件要素之一,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角色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角色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领导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无领导力人格特质和高领导力人格特质。

2)社会事件条件归因属性:“完美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事件发生的各种初始值(C0),是推动(导致)社会事件发生的条件要素之一,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事件条件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事件条件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完美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不完美的人格特质和完美追求的人格特质。

3)社会事件条件可靠归因属性:“怀疑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社会事件条件(C0)的真实性与虚假性,是推动(导致)社会事件发生的条件要素之一,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事件条件可靠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事件条件可靠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怀疑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不多疑的人格特质和多疑的人格特质。

4社会事件利益交换归因属性“给予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社会事件中的客体(w1)是否给予(对方客体w2)利益(btmt)是社会事件是否发生的一种因素,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事件利益交换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事件利益交换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给予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不给予的人格特质和给予的人格特质。

5)社会事件利益协同归因属性:“调节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利益冲突(btmt分配问题)的协同(调节)情况,是社会事件发生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事件利益协同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事件利益协同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调节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不调和的人格特质和调和的人格特质。

6社会事件因果规则归因属性“理智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人类个体会根据习得的社会因果知识(社会经验),建立事件条件和事件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则(i),这是社会事件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事件因果规则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事件因果规则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理智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非理智的人格特质和理智的人格特质。

7)社会抑制归因属性:“浪漫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社会事件中客体(个体)的社会抑制性程度(即不拘泥于老旧常规行为模式的程度),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抑制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抑制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浪漫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非浪漫的人格特质和浪漫的人格特质。

8)社会事件结果归因属性:“实干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社会事件的结果(e)导向,是社会事件发生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事件结果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事件结果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实干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非实干的人格特质和实干的人格特质。

9)社会事件功率与功归因属性:“享乐型”人格维度

image.png 

任何社会事件的发生,都需要人类个体的能量消耗,包括生理供能损耗和精神层次的能量消耗。能量的消耗(做功),是社会因果性事件是否发生的一个归因因素,也是社会事件的客观因果规则属性。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客观社会属性,被转换为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具有的“社会事件功率与功归因属性”。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事件功率与功归因属性的“特征值”存在差异,也就是“享乐型人格维度量”,它是人格特质(社会归因属性)的一个子维度。这一人格维度的两端分别是非享乐的人格特质和享乐的人格特质。

后记:

在后期科普推送中,因果律公布后,我们将进一步展开9种社会归因的人格特质(个体社会归因属性维度)的具体化、数理化推演过程,展开因果律中的9种要素与9型人格的数理对应性。也包括“大五人格模型”、“大三人格模型”等其它人格模型之间的内在数理逻辑关系,以及人格动力、行为模式、人格形成发展等内容的数理本质。

image.png 

《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

image.png 

《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


参考文献:

高闯. (2021).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高闯. (2022).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image.png 

数理心理学qq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78362-1358215.html

上一篇:数理心理学:对“事件信息”的心理反馈现象——“情绪”
下一篇:数理心理学统一方程组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