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Subsurface Stormflow译为“地下暴流”的探讨

已有 3450 次阅读 2021-5-26 12:07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Subsurface Stormflow译为“地下暴流”的探讨

                                                                          陈昌春

       2019年3月11日,水文学者、武汉大学谢平教授发消息给我:“陈老师:不少文献提到Subsurface Stormflow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山区小流域产流模式,但对应的中文似乎不是很明确,问了几个老师也都有些模糊。” 谢老师想知道我对Subsurface Stormflow汉译的意见。我当时根据英语的字面含义,先提出了“地下冲流、地下暴应流、地下暴流”几个设想。谢老师与我就Subsurface Stormflow的译法进行了一些讨论。我当时提出“地下暴流”比较合适,并曾在科学网发表仅有标题的观点博文《 水文学中的“Subsurface Stormflow”可译为“地下暴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1167394.html, 2019-3-14 。近日,科学网博友、水文学研究者张国涛博士又与我谈论Subsurface Stormflow的合适译法。下面结合有关讨论与我现在的想法进一步阐述如下:

       当时搜了网页,有道词典等直译为“地面下暴流”。我觉得“地下暴流”的翻译似乎是可以的。但我对“地下暴流”的具体机制不是很了解,只是字面上理解为地面有暴雨时对应的地下过程。网搜还有“暴雨渗流、暴雨地下流量”等说法。简单推敲之下,我认为“地下暴流”简洁明了。我当时的态度,是不赞同“地下强径流(subsurface storm flow)”的译法,因为这种译法与“地下冲流”相似,丢失了与暴雨相对的动态水文过程线,而“地下暴流”恰好保留了“暴”字这个特质,可以与地表暴雨过程相对应。

        就“暴流”二字而言,佛经故事中有“大水暴涨之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烦恼亦然,可漂失吾人之善德善品,故称为暴流”。气象学中有“下击暴流”一语,指一种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会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十五级。属于突发性、局地性、小概率、强对流天气。据记载,首次提出下击暴流的是日裔美籍气象学家Fujita(藤田),他在1976年调查飞机失事事件时首次提出来。下击暴流英文名为Downburst,之所以称其为burst,是因为它的发生是爆发式的,突然而又短暂。由于它的水平尺度很小,故也常称为“微下击暴流”(microburst) 。

       关于subsurface的译法有多种(如地下、地面下、次表层等),有个台湾学术词汇网站还将其译作“副表面,面下的”(http://terms.naer.edu.tw/search/?q=subsurface&field=ti&op=AND&group=&num=10)。

        关于Subsurface Storm flow,英汉水文学词汇(1985,刘光文、周恩济编订)》中将其译为“[次]表层流,壤 中流”。 《现代英汉水利水电科技词典》(1990)译为“[次]表层流,壤中流,暴雨渗入地下水流”;《水利土木工程词典》(1992)将其译作“暴雨地下流量;表层流;壤中流”;《英汉水科学词汇(新编)》(2002)翻译为“暴雨渗流,土壤浅层侧向流”;《英汉给水排水辞典》(1989)译为“暴雨渗入地下水流”。亦有文献将其译为“地下暴雨径流”。

      《水文地质词汇(英中法德俄文对照)》(1984)将“Subsurface runoff; Subsurface flow; Subsurface Stormflow"放在同一项目下解释为“地下径流,暴雨渗流,地下水流由下渗的降水在地面下作侧向运动而形成的水流。       

       台湾学者黄国桢先生在文章《坡地暴雨地表下逕流及陽離子通量歷線模擬之研究》(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7469931_podebaoyudebiaoxiajingliujiyanglizitonglianglixianmonizhiyanjiu)中译为“地表下暴雨逕流(Ssf)”。

       据称国内有学者将Subsurface Stormflow译作“地下暴雨流”,我认为含义上也是成立的。 

        气象学中有风暴(windstorm)与雷暴(thunderstorms)。据介绍,风暴泛指强烈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的天气过程,特指伴有强风或强降水的天气系统。雷暴一般指热带和温带地区可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windstorm可以指单纯的强风,伴随或不伴随强降水过程。

         根据《麦格劳-希尔英汉双解科技大词典》,Storm单独使用时,主要强调风的一面。只是可能伴随暴雨。该词典并提及了“rain storm”。看来,老外在需要进一步说清楚Storm到底是什么东东时,是区分wind storm与rain storm的。这本词典中,Storm单独使用时,主要强调风的一面。只是可能伴随暴雨。该词典并提及了“rain storm”。看来,老外在需要进一步说清楚Storm到底是什么东东时,是区分wind storm与rain storm的。不作特定强调时,Storm相应词条下的英文“storm”词族都将其译为“风暴”,如风暴潮。另据不列颠词典类网站,wind storm并不排斥“暴雨”,它只是强调暴风的一面,“暴雨”则是可有可无的陪衬(Windstorm, a wind that is strong enough to cause at least light damage to trees and buildings and may or may not be accompanied by precipitation.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windstorm)。中文无雨之纯粹“暴风”,具备中文"风暴"不具备的单纯性。中英文“风暴”的含糊性,缺乏诸如“暴风骤雨”的完备性。

        汉字“暴”,可以表征暴风或暴雨之义。气象现象“风暴”也往往伴随强降水过程。“地下暴流”之“暴”可以包含暴风、暴雨两个方面的含义,更多地可以表示暴雨在地面下的次表层径流的响应。

        至于Subsurface Storm flow的汉译,译作“次表层暴雨径流”或“地下暴雨径流”是比较完备的。然而,字数上有些累赘。因此,我觉得用“地下暴流”翻译Subsurface Stormflow(及Subsurface Storm flow),简洁而达义。至于“地下”,在可能混淆的情况下,也可用次表层、地面下的说法,毕竟地下“水太深”,还有深层、浅层之分。            

附: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8948848_Threshold_Relations_in_Subsurface_Stormflow_1_A_147-Storm_Analysis_of_the_Panola_Hillslope

Subsurface stormflow is a dominant runoff-producing mechanism in many upland environments. While there have been many trench-based experimental studies, most of 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examined only a handful of storms. We analyzed subsurface stormflow in response to 147 rainstorms at a trenched hillslope in the Panola Mountain Research Watershed between February 1996 and May 1998.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1288323.html

上一篇:迎读书节,聊淘书事——《中国科学报》文章《书不如旧》分享本人淘书乐趣
下一篇:《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第5版)图书编码助记歌——人类知识体系一瞥

2 尤明庆 张国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