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收徒当如丁裕国——师生关系一隅谈

已有 3356 次阅读 2012-11-23 01:18 |个人分类:教育放谈|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师生, 丁裕国

   作为学生或为徒之道,做到丁裕国(教授)这般实诚的学生可能并不多见,他对么枕生先生极尽弟子之礼。在为么先生修订著作上,作为合作者(第二作者),倾十年之力、无暇顾及其它产出、置别人的不解于不顾,然而丁裕国(教授)却乐此不疲(后来在职称评审上出现波折)。
   我不由得想到文革期间诸多师生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陈寅恪先生选择留在大陆是否明智一直是一个屡屡争议的话题,国内外仍在猜度、讨论与研究之中。然而,对于陈寅恪先生选徒的眼力则众口一词,公认是大师的眼光、极明智的选择。
   么枕生先生与丁裕国(教授)之间深厚的师生关系又是如何建立与巩固的呢?我们来看丁老师自己的叙述: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充实的生活和工作历程,还应感激我的导师么枕生教授对我的鼓励、教诲和恩泽。
   回想1980年初,十年浩劫刚刚过去的日子,全国正处于由“乱”到“治”的转型时期,一切都在“百废待兴”,尽管也有不少观望人群正在不知所措的犹豫中,但我却坚信,科技高潮即将到来。那时我正精力充沛,经常泡在院图书馆查阅文献,一坐就是半天。当时我发现,70年代末以来,国际上对统计气候问题十分重视。由WMO和国际统计学会的一些科学家发起,1979年末在日本东京首次以“统计气候学”名义,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统计气候会议,然而,出席会议的科学家竟没有一位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可见当时我国大气科学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并不强。这使我萌发了要填补国内空白,振兴这一学科的决心。由此我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归因于我在南气院长期从事气候统计教学的缘故,另一方面则由于我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大多以中长期预报为题(参加最多的是“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每年的汛期预报会商会议),其主要工具也是统计方法。所以对我而言,这是一个良好的学术契机。心想如果能将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与本人近几年来在教学科研中的一些创新和体会,编写成一本书,以适应和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做好这件事,即使没有出国进修的机会,也是很有价值的。
   事实上,后来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于是我将这一学术信息及我个人的想法写信告知了我的导师---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当代气候学及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当年指导我毕业论文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即原气象系)么枕生教授,提出了我的创作思路,要写一本关于统计气候学的专著。几天后他特意请人捎信给我,不但对我的想法加以鼓励,而且也提出了他的写作打算,当时,他也正在考虑他1963年所著《气候统计》一书的扩编工作。但令他苦恼的是,他已年迈,颇有力不从心之感,而我的想法,正好与他有些不谋而合,因而他很高兴地邀请我去他家面商此事。当年他虽已70高龄,但精神特别好,根本不象70岁的老人,看上去顶多只有60岁的样子,竟与文革前差不多(我与他早在1972年还见过一面)。不但能上课教书,还不断地写出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自从由母校--南京大学毕业后,我与么先生晤面仅一两次,并有一两次通信。这次师生会面,也算是一种缘份吧。 既然么先生提出希望我为他的原著扩编新版,我当然要尽力而为,努力先完成此书,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艰苦创作,在导师么枕生教授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下,终于将其原著《气候统计(1963)》一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订工作,写成新版《气候统计(1990)》约75万字的巨著。该书比原著增加了45万字,现在回忆起来,自认为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可以说,从立意到动笔完稿,整整耗费了我近十年的时间,1990年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赞赏,许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在这一领域如此系统论述的专著。”
   丁裕国老师曾向么枕生先生赠对联一付:“求道义谆谆教诲德高望重功盖三千学子,做学问孜孜不倦博大精深堪称一代宗师”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能蒙么先生鼓励,将么先生1963年的《气候统计》进行改编是丁老师深感兴奋的事。但不一般的是,作为第二作者(在中国各类科研考核中,第二的地位几乎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在中华大地,“宁为鸡头,勿为牛后”的历史精粹依然熠熠发光,“状元后”与“状元”的份量相比,几乎是不值一提了。比之西方的科研合作风范,中国的科学界似乎还落后不少年。农民独户承包地、城市夫妻老婆店不见得是普适的),以“十年面壁”的精神,置它事于不顾,倾十年时间的几乎全部精力就是十分令人感佩的事。君不见,当今之世,速食型、东拼西凑类书籍不消几个月就能出笼。
   在丁裕国老师《我的回忆录》与博客文章中还有一些谈及么先生的文字,有兴者可以延伸阅读。
 
注:标题“收徒当如丁裕国”句式仿用辛弃疾在丁裕国老师情感所系的老家镇江游览时,极目感怀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635285.html

上一篇:《气候统计》学,十年磨一剑——丁裕国教授奋笔疾书
下一篇:给鱼“活水”与“生路”——鱼道立法有待加强,水电建设仍需规制

1 liguoshu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