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Cryosphere——冷圈、冰冻圈、冰雪圈,冷圈遭受冷遇,寒圈如何?

已有 5910 次阅读 2014-12-3 22:57 |个人分类:地理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Cryosphere随着全球变暖,冷落冰霜的外表迎来了各路研究者们的热情。

  不过,进得中土大唐, Cryosphere的面目变得有点扑朔迷离,冷圈可能出场较早(例如,著名冰川学家崔之久先生《冷圈 气候 温室效应》(刊于《第四纪研究》,1991年第3期))。

   冰冻圈、冰雪圈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各有其应用。

   具有一定强制性、权威性的《地理学名词》(2006)中将 Cryosphere唯一定名为“冷圈”。然而,它并未受到普遍的认可,冰冻圈、冰雪圈仍然拥有明显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拥有强大的研究能力,使“冰冻圈”具有了强大的发展背景。然而,“冰冻圈”似乎难掩“积雪”缺失的不足。因此,“冰雪圈”在字面上胜了一筹,占据了一席之地。

    就Cryosphere字面而言,它主要是指“冷”。但是,在中文语境中,“冷圈”看上去太普通,缺乏足够的的学术距离感、严谨感。我想,寒冷往往用于表示比一般的“冷”更强的冷,如“雪后寒”、“不寒而栗”,以“寒冷圈”或“寒圈”作为 Cryosphere的汉译,不失为一个折衷的选择与简称。

    说实话,此处的“寒圈”近乎添乱,我也很赞同在“冰冻圈”与“冰雪圈”之间来一个PK,然后择优录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848290.html

上一篇:建议水文国标中“flash flood”简称定名为“骤洪”,扬弃“山洪”
下一篇:"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与“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孙武昨想的?

1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