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对话 Biomolecules 期刊编委——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

已有 1444 次阅读 2023-12-7 11:42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本期人物专访,Biomolecules 期刊有幸邀请到期刊编委——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教授。此次访谈中,罗教授就 Biomolecules 期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为期刊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时分享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深刻见解。

受访人

111.jpeg

罗永章 教授

清华大学

1993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8年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蛋白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获发明专利80项,其中中国授权24项,国外授权56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及参与“863计划”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重大新药创制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


Q1: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

A:我们蛋白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对白蛋白特别感兴趣,其逻辑关系如下:生命在地球上进化了大约38亿年,选择了白蛋白作为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血浆蛋白总量的60%,贡献了血浆80%的还原力及80% 的胶体渗透压,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科学奥秘。

课题组2021年在 Biomolecules 首次报道了“年轻、无损伤重组白蛋白”的概念 (Biomolecules 2021, 11, 1191.),并在此基础上从全新角度探索抵御衰老、2型糖尿病 (J Transl Med 2023, 21, 89.)、肥胖、心肌肥厚、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重大疾病的机制,围绕白蛋白对上述疾病的改善作用开展全方位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细胞质中的未折叠白蛋白与血浆中正确折叠的白蛋白完全不同,细胞质中的内源性未折叠白蛋白会发生相分离,形成壳状球形结构,我们将该结构命名为 Albumosome (白蛋白体),并且发现它对维持线粒体稳态发挥了重要作用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3, 8, 229.)。


Q2: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您认为哪些研究主题会成为热点?

A: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基本完善,但基于这些基础理论开发出的技术还将一直持续下去。随着质谱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还将继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氧化损伤带来的功能改变,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错误折叠等都与 Biomolecules 期刊所涵盖的领域紧密关联。在未来20年内,人类在抵御衰老、代谢 (如糖尿病、肥胖) 及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 等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方面将会出现突破性进展。


Q3:在科研道路上,您认为科研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能否给青年学者一些建议?

A:自科学研究成为一个职业以来,这个话题就开始流传。我的观点是,“兴趣、使命、勤奋”三个要素都必须同时具备才可以走科研之路,并支撑自己走完职业生涯。有的年轻学者未必对科学真的感兴趣,只是看到同辈人走什么路就随大流而已。“兴趣”是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你最感兴趣那件事,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但兴趣有时也是可以培养的。

早年间我们实验室对研究肿瘤非常感兴趣,这源自于我年轻时亲眼目睹一位年仅22岁的大学同学因胰腺癌去世的经历,这对我刺激很大。我是这样与学生、同事们讲述这个经历的:“当你与一位即将去世的癌症患者产生仅仅10秒钟的眼神接触 (Eye-Contact) 时,请告诉我你的真实感受——从患者眼中你解读出了什么?前提是这位癌症患者要么是你的亲人、至交朋友,要么是备受尊敬的领导。”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他们的眼神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我诉说着:“救救我……”。从那刻起,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用尽所学,抢救他!”。

后来,随着医药、诊断试剂的快速发展,我认识到早诊、早治是患者克服癌症最有效的方式,一旦到了晚期,即使“神药”也无力回天。此后,我们团队开始转向研究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白蛋白。白蛋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蛋白质,很多科学家认为白蛋白的研究“已达天花板,没啥可研究的了”。但我们团队发现,这个“古老的”蛋白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我们发现白蛋白的状态是身体机能和生命状态的晴雨表,不仅反映年轻和衰老,还与多种重大疾病密切相关。这些意外发现,不但让我们团队全体成员的科研兴趣大增,还增加了大家的使命感,因为这些发现经过科技转化就可能被用到广大患者甚至健康人身上了,包括他们的家人和自己!

具备了“兴趣和使命”两个特质后,“勤奋”随之而来。科学家终其一生都在跑马拉松,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完成使命,勤奋是必须的。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沃森博士多次在报告中说“每周工作至少80个小时是对科学家的最低要求!” 对此,我非常认可,即使我已经超过了60岁,依然会把几乎全部时间精力都用在科研上。


Q4:您认为一篇好的论文的前提是什么?是具有高科学价值的伟大研究,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和好的写作?

A:这两者都很重要,但如果必须分出优先次序,当然是高科学价值的伟大研究本身了,因为只要科学发现的价值足够大,对比试验足够充分,在写作没有歧义的情况下,读者会更多关注科学发现的本身,而忽略写作是否精妙。不过,伟大的科学发现本身就意味着深思熟虑的构思,即使那些所谓的“灵光一现”的发现也是经过漫长思考的。


Q5:您对 Biomolecules 期刊有何愿景?

A:Biomolecules 期刊目前整个团队十分敬业,文章处理效率也很高,发表过一些很有趣的文章。目前领域内学术期刊越来越多,每位学者都难以博览群“刊”。因此想要使 Biomolecules 期刊在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期刊编委和审稿人能够牢牢把握文章质量,坚决避免撤稿现象,力争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这样会有更多的学者选择 Biomolecules


临别之际,罗教授用一句话向我们概括了他对于年轻白蛋白在重大疾病基础和转化研究中的期望:年轻白蛋白不是“星”,而是“太阳”。

最后感谢罗永章教授于百忙之中接受 Biomolecules 编辑部的拜访,并对期刊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222.jpeg

罗永章教授 (右二) 与 MDPI 工作人员合影 

Biomolecules 期刊介绍

主编:Vladimir N. Uversky,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A

期刊旨在发表包括生物活性和生物源性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生物学和医学意义的分子机制以及生物材料及其应用等在内的高水平文章。期刊2022年JCR及CiteScore分区均为Q1。

Journal Rank: JCR-Q1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CiteScore-Q1 (Biochemistry)

2022 Impact Factor:5.5

2022 CiteScore:8.3

Time to First Decision:19.2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9 Days

科学网banner (1).jpg

Picture15.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12831.html

上一篇:柬埔寨王国的第一个恐龙:来自柬埔寨西南部戈公省下白垩统的蜥脚类腓骨 | Fossils
下一篇:Dynamics期刊正式被Scopus收录 | MDPI News

1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