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yu136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1367

博文

为什么我要赴200余所高校介绍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精选

已有 6381 次阅读 2022-7-6 13: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2011年9月我应邀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第一场报告起,至2017年6月在航天科工集团培训中心(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和党校为以司局级为主的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班授课为止,5年零9个月期间,我在全国215所高校作了261场报告。这215所高校中属211工程的高校有97所,其中涵盖了全国全部(39所)985高校。地域遍及祖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2016年12月28日,还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局长和督学带队,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流和参观的香港师生代表团作了专场讲座。如果把在高校系统以外的单位,如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航天部二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培训中心和党校、钱学森图书馆,以及全国17所中学名校等所作的讲座计算在内,总共作了291场报告。报告的题目分别是:《钱学森先生引领的成才之路》《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身为科学家的教育家钱学森》《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是如何办学和培养人才的》《百人一院士,千人九将军》《钱学森先生改变和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等。
  在这些报告中,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线,介绍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贵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怀。报告除引言和结语外,包括以下几部分:
  (1)钱学森先生亲自为我们制定教学计划,聘“科学院的大炮”(顶级科学家)为学生授课;
  (2)聆听钱学森先生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
  (3)钱学森先生亲自指导我们的科研活动,研制小火箭;
  (4)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与此同时,我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以及《红旗文稿》《钱学森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稿,编著出版了《钱学森与中国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一书,接受主流媒体采访等。
  我已经70多岁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社会需要钱学森式的正能量
  
  201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全国掀起了迎接和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活动的热潮。
  钱学森(和郭永怀)是率先发起倡议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人,并亲自担任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系主任。作为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的第一届学生,我亲耳聆听了钱学森先生宣讲教学计划,听他如何阐明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为达成他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也有幸跟随他学习了一整个学期的《星际航行概论》课,聆听他教导我们如何作毕业论文等等。
  钱学森先生当年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主力组建火箭研制小组,我也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和核心成员之一。他希望通过让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研制小火箭,研发人工降雨火箭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树立起“理实交融”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学风。这一切,我都是一个亲历者。
  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2011年9月,我应母校之邀,重返中国科大作报告,以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贵品德(包括师德)和爱国主义情怀,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
  为了撰写演讲稿,我前后用了约8个月时间。但那时,只是为了中国科大这一场报告备战,并没有想到,也没有计划过会有第二场乃至多场报告。后来有那么多高校和单位约我演讲,不仅仅是理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还包括师范、农林、医科、民族、政法、财经、外语以及艺术类院校或院系等,是我始料不及的。不少省(市)、自治区(如北京、山东、山西、内蒙古、湖北、广东、云南、新疆等)的共青团委及其学校部还把该讲座作为落实团中央发起的“与信仰对话”活动的内容而加以组织。一些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率先垂范,或亲自主持报告会,或自始至终参会并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有些高校把它作为党委中心组活动的内容。也有些高校除组织学生听报告外,还组织了干部、教师专场,把它作为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以及师德教育的活动。这说明钱学森先生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人们需要学习和汲取钱学森先生包括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内的多方面的正能量,以获得启迪、借鉴和指导。这件事也深深地教育和感动了我。
  
身为科学家的教育家钱学森
  
  钱学森先生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几乎家喻户晓,但作为一位有突出建树的出色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实践、成果和付出,并不被许多人所知晓,包括科技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和众多青年朋友在内。
  大多数人都是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讲钱学森先生的,而我着重从教育家的角度介绍钱学森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我们首先看看他在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凡成就与突出贡献。
  以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例:在钱学森先生实际主持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工作的8年(1958~1965年)期间,进入近代力学系学习的学生有8届,共1000人。在这1000人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有8人;被晋升为将军的有9人,其中有7位少将,2位中将。他们大多在国防科技战线工作。
  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在这1000名毕业生中,后来被晋升为教授、研究员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还有375人。院士、将军、教授人数相加为391人(因杨秀敏中将身兼院士,所以总数并非392人,而是391人)。也就是说,在这1000名毕业生中有近40%的人被晋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他们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科技战线和教育战线积极、活跃的骨干力量。
  这样的人才培养成果是非常突出,很不寻常的。但是国人,包括教育界、科技界、新闻出版界和广大青年朋友,究竟有多少人知道或者了解这些成就?这个结果是在钱学森先生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经历了怎样的努力、付出和实践才取得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我国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怎样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不遗余力,到那么多高校和相关领域作报告、讲座,发表多篇文稿的原因。
  担任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系主任期间,钱学森先生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基础课》 《近代力学的内容与任务》等指导性文章,对全国教育界很具影响力。他的培养科技人才需要做到理与工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仅决定了中国科大毕业生的特色,也带动和影响了全国众多高校向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向整合,从当年全国只有1所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到现在有众多所科技大学、科技学院、理工大学和理工学院。
  钱学森先生极其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并身体力行。大家都知道,直到晚年,他最牵挂和思虑的仍然是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
  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些在钱学森先生直接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都是他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受益者,也是一段不平凡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如果我们不把所经历的极富价值和长远意义的事汇报给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科技界和青年朋友,不仅愧对钱学森先生,更愧对国家。因为这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构成损失。钱学森先生在这方面奉献给国家、人民一份极其宝贵的思想、经验与启示,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对此无动于衷、漠然处之或一般看待,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付之东流,将是严重的历史性过失。
  这些年,我从事这方面的宣传、介绍工作,是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使然。我也常感到力量有限,力不从心。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科技、新闻出版界和青年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更多的人,特别是教育部门、高校管理者、师生和青年关注并认真学习与研究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学习他的高贵品德与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他充满创新精神与活力的非凡的治学本领,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创造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录:
  近6年,张瑜教授在全国215所高校作了261场报告,特收录98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如下,其中除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均为211院校(加黑部分为985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云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新疆大学、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 Tsien H S.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M].New York: McGraw-Hill,1954.
  [2] 钱学森. 工程控制论. 戴汝为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 钱学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基础课[N].人民日报,1959-09-26.
  [4] 钱学森. 近代力学的内容和任务[N].人民日报,1961-11-10.
  [5] 钱学森. 星际航行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6] 钱学森. 气体动力学诸方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7] 郭永怀. 边界层理论讲义[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8] 白春礼. 弘扬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 促进中科院科技创新[A].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11.
  [9] 李家春,樊菁. 钱学森在创建力学所的日子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 张瑜. 膨胀波与激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1] 张瑜.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J].科学中国人,2007(9):92-97.
  [12] 张瑜. 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先生[N].光明日报,2008-04-02.
  [13] 张瑜.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火箭小组[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4] 张瑜. 我了解的钱学森老师[N].人民日报,2011-12-09.
  [15] 张瑜. 身为科学家的教育家钱学森[N].中国教育报,2011-12-14.
  [16] 张瑜. 正确解读钱学森之问[J].红旗文稿,2013(4):36-38.
  [17] 张瑜. 缅怀恩师钱学森-纪念钱学森先生回国60周年[N].中国科学报,2015-10-09.
  [18] 张瑜. 钱学森先生引领的成才之路. 钱学森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31-50.
  [19] 王宗丰、张瑜、张润卿. 教育的诗篇——缅怀身为科学家的教育家钱学森.学森颂[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29-130.

      本文发表于《科学中国人》杂志2017年9月下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24657-1346103.html

上一篇:饮水思源 留学报国
下一篇:经欧归国记之二顾马克思墓

18 尤明庆 王恪铭 王林平 刘立 农绍庄 王福明 贾玉玺 崔锦华 陈安 毛善成 武夷山 汪育才 冯圣中 汪强 郑强 高峡 王安良 tangpingx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