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yb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ybz

博文

对某校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校赛24个作品的总体印象和感悟

已有 2653 次阅读 2022-11-6 07:12 |个人分类:教学创新大赛|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习了24位选手的创新大赛作品后总体感觉是,各位教师的素养都比较好,也都结合自己的课程对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改革创新,很多改革举措都是值得推广借鉴的,考虑到创新大赛的导向,也为了参加后续更高级别比赛的教师能更好地备赛,各项目的优点就不一一列出了,就评审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列出,供思考:

一、对创新大赛核心理念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也可以这么说:为什么国家要举办这么个教学创新大赛?现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非常多,国家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么一个比赛,且非常重视这么一个比赛呢?答案肯定不唯一,但是共识应该也不少。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这三个维度上大家应该是能达成共识的:

一是教育目标定位的转向性变化。即大家对教育期盼的内容变了。大家可以想想,现在社会、家长、学生、政府对大学的希望是什么,应对和满足这些希望就是我们创新的目标,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思考:1)做加法,纳入新知;2)做减法,去除过时的旧知;3)做乘法,对知识进行优化;4)做除法,关键指标,要思考让学生该记住什么,会应用什么,能创新什么,愿献身什么。

二是数字化时代教育的颠覆性转型。即在数字化世界里教育如何生存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把数字化定义为一种技术,没有看到数字化是一个时代特征,仅仅把智慧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没有思考智慧化教学带来的颠覆性改变。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真正用数字化来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生态,而不是对当下教学的修修补补。教师要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课内课外应该起到什么作用?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评价是传统的用分数考察学生还是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有效即持续改进?

三是教育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终身作用。教育的作用应该从三个角度来看,即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好地认识别人,如何更好地认识社会。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唯一课堂,学生也不可能天真地认为只有从教师这里才能学到知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的是如何学习的方法,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组织人力物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会看到基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会作为各类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基于小组讨论、做中学等方法的推广有其现实意义,基于支持式、支架式、指导式的教学设计成为必然,即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这很难,但是一定要去面对。

目前我们的老师在教育宏观政策方面的思考还不多,若想参加大赛得到更多的认同,研读政策文件是一个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课程的特色是什么?大家对课程的期望是什么

大家对不同的课程的印象和期望是不同的,我们自然就要首先满足大家对本课程的期望。有的课程注重应用,那就必须思考社会发展新需求下课程应该怎么办,学生学习后立刻就理解了真实行业的运行、面临的问题、知识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学生一定会努力去学好。有的课程注重研究,就应该对接科学技术前沿新发展,让学生觉得课程知识是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一定要学好才能有前途。例如本次参赛的几门体育课程,不管你怎么改革,若是能让学生的体育水平实现快速提升,则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因为这符合快速奖赏反馈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理念,在此基础上理解为什么这么学这么练有效,则学生的理论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对专业就会越来越认同,如果还学到了怎么教别人的方法,那么这些学生走上体育教师岗位就会自信满满,他们当下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这些都是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去思考的。

总体来看,课程教育无非就是要实现价值观教育、逻辑方法教育、知识学习教育、实践练习教育,不同课程对这四个目标的侧重不同,我们的创新就要合理确定这四个目标。

传统的文科类课程一直是关注知识记忆为重点,所谓读书破万卷其意自现,但是这类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聚焦的是除知识之外的其他三个目标,在实现其他三个目标的基础上顺便完成知识的识记任务。

数学类、物理、化学类课程则首先要注重逻辑方法的训练、建模实践、科学精神的教育,其次才是知识的学习。或者是要将知识融入其他三个目标的设计中,绝不能以知识的学习为主。

工科类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知道应用目的的知识学习只能是枯燥的死记硬背,效果是很难达到目标要求的,要面对实践,注重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价值观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凝练好解决的问题与方法,让大家觉得可信可借鉴

目前老师写的问题有很多,仔细思考,无非下面几个矛盾:一是涉及课程内容:内容新与旧,理论与实践。二是教学方式上: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教的多与学的少。三是评价形式与目的上:评价知识还是能力,评价过程还是结果,评价的动机是关注学生学的怎么样还是教师教的怎么样。四是学生态度上:被动学还是主动学,自己学还是集体学。五是教与育的统一:学会与会学,短期与长期。六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前、课中、课后在教学中占据什么地位?七是教师能力:适不适应当下的课改。

不好的问题:有的教师将“内容多与课时少”作为问题,是非常不恰当的,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教师教为重心转到学生的学为重心,这个问题反映出教师的理念还停留在原地,反映出对学校改革还没认同。有的教师将条件的不足作为问题也不是很合适,要从自己能够做到的视角看,不要从强调客观条件的不足看,才是本次创新大赛所倡导的。将教师、课程、学生存在的非典型性问题作为痛点,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问题即使你能解决了,在示范辐射方面的作用不强,也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

可以用如下的表格来帮助教师将问题与举措统一起来:


举措1

举措2

举措3

举措4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每个问题都应该有对应的举措才是一个好的设计,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的创新报告中问题是问题,举措是举措,问题和举措并没有相应的对应关系,有的将一个举措对应解决几个问题,这是不恰当的,说明你的问题意识有待加强。

四、统筹成果报告、教学展示等材料的一致性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成果报告与教学展示两张皮,各说各的各做各的,成果报告堆积了很多改革创新名词,但是教学展示还是老师教学生听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创新报告中针对每一个创新举措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在教学展示中则要说明展示的内容是如何体现教学创新举措的。成果报告中每一个创新举措都能有明确的教学设计来对应,且在教学中展示落实,而教学展示则又完全反映出你的创新举措,则就完全符合创新大赛的要求了。

五、格式要规范,设计要美观

创新报告要有一个创新题目,简单扼要表达你的创新方向,就像写文章需要先拟定一个题目一样。不能只用课程名称做创新报告的题目,这相当于写文章没有题目。在正规大赛中通常这是一票否决的指标。

各种创新举措要按照认知习惯展示设计。例如对课程的重大改革成效能否按照时间顺序来用一个图形来辅助展示?表示你的课程是长期持续改革的。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能否谈一下获奖的核心改革理念,而不仅仅是奖状证书的堆积?要站在评委的视角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视角来组织材料,是否更加容易引起感情共鸣?在宏观的叙事中穿插典型的案例是不是更容易让评委理解你?适当运用图形、图表来辅助说明你的改革创新是不是在更加明晰内容的同时,让文本显得更加美观?

不见得对,供参考。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34668-1362519.html

上一篇:智慧教学比赛到底要赛什么(二)?
下一篇:对学校教学创新大赛校赛评审的感悟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