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高光谱拉曼图勾勒出样品的微观画卷
李中平 2023-12-2 19:36
拉曼光谱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拉曼光谱的仪器,它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分子振动信息。拉曼光谱通过测量样品散射的光谱来获取信息,其中散射的光子的频率发生了拉曼散射,与激发光的频率有差异,反映了样品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状态 。 高光拉曼光谱(Hyperspectral Raman)是一种利用高分辨率拉曼光谱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3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惊叹!NASA“露西”号宇宙飞船意外发现最小主带小行星的双星系统
李中平 2023-11-8 20:35
惊叹!NASA“露西”号宇宙飞船意外发现最小主带小行星的双星系统 原创 NASA 同位素地球化学 2023-11-05 08:03 发表于 甘肃 ​ 2023年11月1日,NASA的“露西”号宇宙飞船不仅飞越了其第一个小行星,还飞越了其第二个小行星。露西号返回的首批图像揭示了小型主带小行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3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维基百科: 稀有气体的发现者——威廉·拉姆齐
李中平 2023-11-7 15:08
威廉·拉姆齐爵士(Sir William Ramsay)是苏格兰化学家,于1852年10月2日出生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他是第一个发现惰性气体的化学家之一,并于1904年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拉姆齐与他的合作者约翰·威廉·斯特拉特第三代雷莱勋爵(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共同获得了这一奖项,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3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Nature》地核探秘—加拿大巴芬岛火山岩揭示地球最高氦同位素比值(3He/4He=67.2Ra)
李中平 2023-11-7 12:36
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之一,但它的同位素比值( 3He/4He) 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却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地球深部的奥秘,而氦同位素比值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历程的关键线索。而这项最新研究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地球内部奥秘的新窗口。 &n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3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Scientific Reports》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微区分析
李中平 2023-11-3 13:57
摘要:测定地球成因CO 2 流体中碳稳定同位素比值( 13 C/ 12 C, δ 13 C CO2) 是研究地球脱气过程的重要地球化学工具。碳稳定同位素分析传统上是通过体积质谱法进行的。虽然拉曼光谱在光谱中区分了 12 CO2和 13 CO 2 的同位素,但使用这种技术来确定CO 2 的同位素特征一直是一个挑战。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二氧化碳C稳定同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33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2023年秋季科研岗招聘启事
李中平 2023-10-24 14:47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2023年秋季科研岗招聘启事 发表日期:2023-10-18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是我国专门从事高寒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冰川、冻土、沙漠、高原大气、生态、水土资源、遥感与信息科学、油气地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66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电离质谱(TIMS)或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我需要哪个?
李中平 2023-10-22 08:30
(作者简介: Steve是Isotopx同位素公司的销售和市场经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从事同位素比质谱,工程和应用科学以及销售和市场营销, 文章 发表日期:21st September 2022,由博主翻译整理) 您 需 要对固体(最 可能是金属元素)进行精 确同位素比测量,但也许您还不是仪器技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79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铁-60同位素揭开天文历史研究新篇章
热度 1 李中平 2023-10-21 15:10
图1. 发现太平洋海洋沉积物中的“活性”铁-60与270万年前的事件相关。©Simon Swordy,芝加哥大学,NASA宇宙射线一直在撞击我们的大气层,但它们的能量被用来撞击原子,从而产生了能量较低的次级粒子阵雨,其中一些有时会落到地面上。 提到铁大家都知道,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5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8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