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guanz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ngguanzp

博文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在提质增效 精选

已有 3181 次阅读 2024-2-21 13: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2020611日,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实现全国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根本好转。《规划》的颁布指明了全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方向,也明确了保护和修复的目标。202312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7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21-2030年已被确立为联合国“生态系统修复十年”。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如何协同提升与改善生态系统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对促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质

生态系统一般由生物与非生物两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土壤、空气、水、阳光等,生物部分则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质就涉及这两个方面要素的改变,既其中一些组成要素或结构的改善过程或机制。生态系统依据尺度有大小之分,涵盖小至流域、大至县域甚至省域,当生态系统进行正向演替时,既表现出“上行效应”,其结构组成与景观格局均会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明显的生态系统提质。然而生态系统提质并不仅局限于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组成要素的改善,也有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由于恶劣的环境条件(风蚀、水土流失、石漠化、盐渍、干旱、寒冷、重金属等)而导致其脆弱甚至退化,表现出强烈的“下行效应”,对此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难度较大,而保持该区域的生态现状相对来说较为可行,阻止生态退化保持现状则是相对于退化过程的提质。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内稳性和弹性,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由其物种组成以及空间结构来决定。多年的造林绿化经验证明单一树种的纯林稳定性较低,混交林则具有更好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系统中不同空间层次的结构不仅使空间更有效率的被利用,也为不同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生态位选择。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结构共同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无机环境也得到更好地改善,这种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或其无机环境的改善就是生态系统的提质。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质上正是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体现。各个生态要素通过合理规划,通过各要素间的联系与影响,与人类社会中的诸多要素以系统思想理论来统筹管理,提升区域的整体稳定性;同时针对包含人类社会在内的各个要素综合进行管理,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改善提升,每个小生态系统再针对其稳定性及组成要素提升从而自身达到提质的效果,以小积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提升就成为生态系统提质。

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增效

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人类从生态环境中获得各种物质资源,同时也享受着自然环境带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当今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们都希望能生活在绿水青山之中,因为美好生态环境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更好地服务,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而通过各类技术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即为生态系统的增效。

只有良好生态系统才能够可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在从生态系统中获得需要的服务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当人类能够利用技术控制对生态系统获取的,遵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的规则,生态系统就会在人类管理以及维护中得到正向的反馈,如此这般取舍有度,形成良性循环,即可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生态系统的增效也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之中显现出来。

人类不会总是被动地获得生态系统的服务,在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生态产业的互相转化也在逐渐加快,许多种类的生态产品相继出现,生态价值也在逐渐地被释放出来,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增效并不只体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文化、娱乐、气候调节等多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增效应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利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互相耦合、互相协调和互相影响,做到以一点为突破,多方面协同改善,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增效的效益最大化。

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质增效

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就是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达到生态系统自身质量更高以及对外界提供更优、更多服务的一种相对提升。生态系统的提质与增效是一体两面,一面以自身为对象,一面以外界环境及人类社会为对象。提质是手段,增效是目标,提质是增效的基础,增效是提质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二者在不同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所担当的主从次序不尽相同。生态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质增效以变化为动力,在不断地变化中调整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将人置于合适的位置,使人能够合于自然,而非一味改变自然迎合于人,在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这一复杂巨系统中,做到共享利益,方能使效益最大。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质增效本质上仍以自然中的生态环境为主体,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统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提质增效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演替进化,而人为因素则是催化剂,目的是加快与引导变化过程。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多数情况下自然恢复是有效可行的举措之一。当今气候变化加剧证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应将人的影响考虑进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正视人对自然的影响,这样才能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做到顺势而为,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生态系统的提质增效。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系统提质增效的最终目的,生态系统提质增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际体现。

我国地域辽阔,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占国土陆地面积70%以上生态脆弱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西北干旱区沙漠化、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为代表的生态脆弱区最为典型,这些区域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尽管我国自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成效显著,但是按目前的生态治理速度,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速率与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尚存时滞。生态系统提质增效本质仍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以人类的影响力促进生态系统的演替,因此地域的异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明确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才能不断完善生态系统提质增效过程,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宜的、可实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与工程路线图。生态系统提质增效需要以生态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地理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论为指导,辅以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学科,以适宜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指引正确的方向,最终实现生态效益最优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92519-1422467.html

上一篇:水土保持碳汇的重要性与意义
下一篇:参加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工作纪事

4 崔锦华 信忠保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