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ruansiy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ruansiyu

博文

导生关系关键在于厘清研究生学位论文师生责任 精选

已有 5301 次阅读 2024-4-21 09:4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导生关系关键在于厘清研究生学位论文师生责任

 

                                                                                                              

每年的毕业季,也是导生关系(导师研究生的关系)的一次体检和反思。如果遇上一些涉及导师师德师风的公共事件,就会让导生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导生关系,主要还是一种学术传承关系,因为导师和学生要共同完成的一件最为重要的事就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很多时候,因为学生的学位论文“出问题”,导致导学关系不和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最根本的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厘清。现在抽检也是如此,抽检出问题的论文,最后的责任也只是导师,如果没有学术不端的问题的话,那也与学生没有关系。研究生学位论文“出问题”,究竟导师要承担什么责任,研究生要承担什么责任?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合理、清晰划分导师和研究生各自要承担的责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把问题论文都归结为导师的责任是不合适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除了研究生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复制比过高等学术不端的情形之外,凡是在学生毕业后的论文抽检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一律把责任都归结为导师的责任,最后要问责的是导师、学位点、学院、学校,通过导师停招、学位点停招或者减少招生指标、对学院研究生工作做出亮黄牌或者警示或者直接影响绩效分配等处理,学校被通报批评,这种做法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为什么要把责任全部归结为导师的责任,难道学生论文没有写好,学生就没有责任?我在最近的一个学术群里提出这个质疑的时候,马上就有学界同仁表示赞同。不应该只是处理导师,还应该要问责学位论文的作者。相信这样的看法是不少导师的基本共识。

概括来说,现在把责任都推给导师,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

理由一:导师没有指导好。有一种理由说,那是导师没有指导好。可是,指导好论文与写好论文完全是两回事,导师提出的意见,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吸收、消化,从而形成文字或者体现在论文写作和完善之中,这也是导师的责任?

理由二:导师没有持续指导好。那还有理由说,导师还要继续指导。没错,同样的问题,导师往往会做很多次指导,会提很多次意见,但是提再多意见,不等于学生就一定会全部能够吸收和消化。

理由三:导师没有把好质量关。第三个理由说,论文质量不高,那还是导师没有把好关。一般来说,导师对论文都会提出很多要求,提出很多建议,当然,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准,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因材施教。学生素养好的,老师的要求自然高,争取获评优秀论文。学生素养不高的,老师一般会放低要求,基本合格就好,往往不会要求学生写到优秀等级,因为那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简言之,把问题论文的责任都归结为导师的责任,是不合适的。如果导师都尽心尽力指导了,可是学生就是不认真如期完成论文,那还是导师的责任吗?当然,如果导师没有认真指导,学生的论文没有按照专业、科学的论文方向写作和完善,那就确实要加强对导师的指导、引导和规范。这种情况,问责导师确实无可厚非。

现在的问题是,只要抽检出问题,就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导师身上,不需要追责学生,这是合适的吗?学校要求毕业率,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就业率,学生也为了追求毕业,导师也不想手头过多没有毕业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能放水的就放水,勉强毕业就勉强毕业。毕竟导师没有办法把学生拽在身边,一直写论文。

 

     二、要科学合理划分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的责任

     今天的研究生培养,有其特殊性,不像大学和中小学。既要充分发挥传统的师徒制的优点,又要充分达到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要求。如何科学合理划分导师和研究生的责任?首先,要承认,导师和研究生都要对学位论文承担责任,不能只是简单把责任归结到任何一方。具体来说,导师主要承担论文指导责任,学生则是论文直接责任人。学位论文写得好坏,首先是学生的事,其次才是老师指导的事。这个基本的责任关系要厘清,更不能本末倒置。

学位论文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当然,学位论文也是导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导师不能越俎代庖,学生不能寄望于导师“放水”。导师也不能完全寄往于学生能够自学成才,实际上,导师往往也不会。要分清导师的责任和学生的责任。导师的责任是什么?学生的责任是什么?现在的一大问题是师生责任不清。出了问题都是找导师。不能不加区别把所有责任都归结到导师身上。现在的棒子都打到导师头上,是否合适?为此,首先要明确导师的职责所在。

 

1.要清晰明确导师的责任

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这是导师的基本职责。导师要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学术传承发展的必经之旅。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五方面的具体职责,也就是导师要把好如下“五关”:

一是把好论文选题关。选题需要导师把关,有些学生喜欢自己找题目,这不是坏事。导师往往也会尊重学生的选题,但是选题要符合专业和学科的要求,要符合学术研究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理论探讨和问题研究的要求。在这个方面,学生不能做导师不同意的选题,不能做导师不看好的选题。凡是导师不同意、不看好的选题,往往后面论文写作及其进展不会很顺利。

二是把好论文内容关。如何开展论证?思路如何确定?资料如何选择?理论框架如何搭建?诸如此类的问题,导师都要把关。导师要把关论文框架和思路,把握理论运用,指导论文规范,指导论文论证过程,等等。其实,导师们往往都会在上述这些方面提出很多意见。学生要按照导师提出的相关意见认真推进,定好论文框架思路,修改完善好论文。

三是把好论文资料关。如何选择素材?运用哪些资料?如何确定研究对象?如何开展调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涉及数据和资料来源问题。导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资料和数据来源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文科的话,导师也可以帮忙提供调研机会;理工科的话,导师要尽可能提供实验条件等。毕竟资料来源直接影响论文完成情况及其进展。

四是把好论文时间关。导师要督促学生按照时间节点推进论文写作,完成初稿和相关答辩流程。每一个环节,导师要提醒学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到了什么阶段,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当然,导师只是把关,具体推进还要看学生自己。导师只能是提醒学生到了不同的阶段,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五是把好论文质量关。论文的质量,是由学生写作决定的,真正的把关人还是导师。论文是否存在严重的抄袭等硬伤,是否存在调查研究和资料来源的不规范,能否参加下一个阶段的论文进度,比如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论文行文格式、摘要和关键词、语句表达、引文注释等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论文是否有所创新,如何尽可能体现学术创新;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导师把关。如果最后学生的论文没有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就不能送审,或者终止答辩程序。

总之,只要导师在上述五个方面努力了,就应该是尽力了!导师把好了这些关,一般来说,问题应该不大。如果上述都把好关了,还是达不到要求,就不应该让学生论文送审或者参加答辩,即要终止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后续根据学生论文完成情况,再决定如何推进。

 

 

2.要具体明晰学生的责任

 

学生是学位论文的创作者、完成者,也应该是第一责任人。为了提高论文质量,学生要按照导师的意见认真写作、修改完善论文。这是学生的天职。任何一个打算认真读研并且顺利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人,都应该要明确自己的基本责任。研究生包括但不限于认真完成如下论文写作流程,即做到如下八个“认真”:

一是与导师认真商量论文选题。学生要提前准备论文选题。要提前阅读相关文献,写好开题报告,按时参加开题。论文选题,一定要在导师指导和同意下才能定题。如果导师不同意不看好的选题,不建议作为选题。尤其不能踢开导师自己定题。这是学位论文写作的大忌。总是有这样的学生,自己喜欢自作主张,自己给自己定题。实际上,这样很难获得老师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最后能否完成学位论文,恐怕都是一个问题。

二是认真完成开题报告,拟好论文写作思路和框架。学生要认真准备开题报告,在与导师讨论好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思路之后,就应该着手准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论文写作的大纲和基本依据。开题报告准备好了,后面的论文写作也就有章可循了。当然,很多时候开题报告可能还是比较粗糙,这就需要学生要多听取导师和开题答辩时指导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老师们的意见对于我们完善开题报告、更好聚焦研究问题、打开写作思路也会很有帮助。当然,论文的写作思路在后面实际写作过程中还会有所调整和完善。

三是认真做好数据和资料收集工作,准备好丰富的资料再开展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写作需要收集一定的资料,才能开始正式写作。这些资料主要包括:理论文献,实验数据,调查资料,相关二手文献,相关档案资料,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尽管在一次研究过程中,上述资料不会都运用到,但是大部分都需要用到。比如,以实证调查研究来说,那就需要积累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也需要我们去到实地开展田野调查。没有这个过程,我们获得的资料总是觉得隔了一层,真实性总是存疑。

四是认真完成论文初稿,按时提交给导师把关。在选题确定了,资料也收集得差不多了,就要抓紧时间进行论文写作。论文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充分运用相关资料进行论证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不断完善写作思路,不断补充完善相关资料,不断聚焦研究问题,不断厘清框架结构。总之,要边写作,边对开题报告的设计和构思进行重构。当然,还要注意把握论文初稿完成的时间,一般建议在春节前完成论文初稿,最迟要在研三下个学期开学初(一般是3月初)完成论文初稿,这样导师才有时间提修改意见,学生也才有时间按照导师的意见修改完善论文。

五是导师认为论文确实认真完成了而且达到基本要求,才能按时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我们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实行预答辩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了。预答辩前,导师会把关,毕竟要提交预答辩委员会,得达到基本的要求。一般来说,论文不成型,还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导师一般不会同意其参加预答辩。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按照导师的意见修改完善论文,直到改到导师满意为止。当然,有不少地方还需要继续修改完善。至少要让导师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才能够参加预答辩。

六是预答辩通过了,需要继续认真打磨雕琢论文。预答辩是集体诊断,是从导师一对一指导到专家团队集体指导。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吸收预答辩委员会每一位老师的意见,认真修改完善论文。很多同学不善于吸收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不愿意对论文做较大的修改完善,这样一来,预答辩的效果达不到。当然,也有个别老师认为预答辩老师们提的意见不重要,实际上,也就不会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吸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导致学生论文在预答辩之后,修改力度不大。预答辩完了之后就是准备送外审。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完善论文直到达到基本要求,才能按时参加外审送审。

七是结合外审意见,仍需要继续认真修改完善论文。外审意见回来了,学生仍然需要继续修改完善论文,导师同意了,才能参加正式答辩。这个阶段的修改,就是要把外审意见与预答辩的意见综合起来,特别是导师给出的综合修改意见,一定要认真消化吸收。这样一来,提交的答辩稿才会有较大的进步与完善。不少外审专家的意见还是很中肯很有见地的。而且很多意见就是预答辩时候老师们提的意见。这种情况,导师们每年都会遇到。所以论文的问题如果一直没有修改,每次专家们还是会提类似的问题和意见。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八是正式答辩后,要认真对待最后的定稿。正式答辩通过了,再按照答辩委员会和导师意见,做最后的修改完善定稿,才能最后提交教育部学位中心的论文系统。正式答辩后,很多学生不愿意修改论文。一是经过长达三四个月的论文写作,修改论文,确实有些疲惫。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心理。二是认为反正论文答辩通过了,改不改无所谓了。再有,就是有些学生忙着找工作去了,也没有心思改论文。不管什么情况,还是要认真修改完善论文,最后提交的学位论文,将是我们我们学术成果的定格呈现和没法修改的作品。如果不读博士,我们很多人的硕士学位论文将是我们这辈子的最高学术成果的集中呈现,也是同行、同事关心我们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要对我们的作品高度负责。如果有硬伤,或者学术不端问题,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未来将随时影响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个体命运。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被举报研究生学位论文问题的不在少数。所以务必要力求尽善尽美,尽量不给别人挑我们论文的毛病的机会。

 

三、亟需重新厘定导师和学生的责任划分

上述所言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区分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和学生各自的责任。实际上,这个责任是清晰的,导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写作者;导师要负的是指导责任,学生要负的是完成责任。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导师认为有“问题”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写作者都应该按照导师的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否则,会影响导师指导的热情和心情。一些问题论文之所以有问题,往往也就是因为学生不按照导师的意见踏实认真修改完善论文。归根结底,不能把问题论文的所有责任都归结到导师身上。比如,监护人(往往是父母亲)与子女之间,其实前者负有指导、督促、教育后者的义务,但是成年以后他就负有完成刑事责任了。更何况,年满12-14岁,都要负相应刑事责任。这就严格区分了不同行为主体各自的职责权限。尽管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这种监护人与子女的关系,但是也是一种指导者与接受教育者的关系。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既然子女出了重大问题,法律上都规定得很清楚了,必须是要子女自己负责,为什么教育过程中,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要导师负完全责任?这个逻辑如何说得通?

总之,厘清研究生学位论文责任是确保论文质量,避免不必要争端的重要之举。不能把问题论文的所有责任都归结到导师身上,哪些是导师要负责的问题,哪些是学生要负责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明晰的边界。导师确实没有认真指导,被问责无可厚非。导师确实认真指导了,学生不认真完成,这是导师的责任吗?导师只负责指导,是否要对论文负所有的责任,甚至是无限的责任,也就是负全责,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导师不是执法者,导师没有执法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公正划分导师和学生的责任,不夸大不缩小不回避导师和学生的责任,需要厘清各自的职责。亦即,必须要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区分论文作者的责任与指导者的责任。这个问题解决了,导学关系也就清晰明了简单多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97820-1430606.html

上一篇:论文那么多,哪有那么多创新?

16 王涛 马臻 徐芳 姚伟 郑强 郭战胜 王从彦 郑永军 李东风 黄永义 王安良 孙志鸿 胡爱国 汪凯 冯兆东 guest333293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