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近况和感受

已有 3221 次阅读 2010-2-18 04:41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地震, 量子论, 灾害, 感受, 危险度

立委按:镜兄很少写长文,这篇算是一个例外了。大概是那阵子事儿多,镜兄未及评论,积累了一大筐“多余的话”要说,不免滔滔不绝起来。随心随性,侃侃而谈,其主旨不变。慢慢咀嚼,颇有味道。网友戏言:“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

近况和感受。 (5560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5, 2008 01:24AM

在公园里,10岁的小男孩走失了,当妈妈的很着急。镜某曰:因为大人和孩子一起游园才定义了“走失”。如果开始就让孩子们自己在游乐园里玩就不存在着“走失”的问题了。大人不必带着孩子去游乐园。

游乐园里有个看4D电影的地方。何谓4D电影?10岁的男孩问。镜某也不明白哪里来的4D。事情就是这么巧,几天后镜某就被领去看了个4D的节目。4D者,只是对过去3D的立体电影的“新”说法。男人们都以为大了就好,3D不够就4D。

人是如何认识3D的?这也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用眼睛看是一种常识的理解了。但是,学术上的结论是用脑子“看”。用“赞中医”的说法就是先人早在n年前就知道了这个现代学术的结论了。因为国语里有个“视而不见”的说法。那是说:虽然看了,但看不出来门道的现象。远近法的画法是西洋画的画法。国画不是这个风格。如此看来,在认识世界方面,东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一样才是有价值。但与众不同同时也令人担心的事儿,所以时装杂志很多。

上周遇到了几个有趣的事情。在网上一个是概率的问题,一个是荡秋千的问题。在网下是读了《人体使用手册》和《无毒一身轻》,还有几本别的书,有关教育的。镜某感觉新的一代人缺乏感动的体验,也缺乏感谢的心境了。电视的图像的泛滥,使得多数孩子们失去了想像力;生活太好了,吃什么、给什么都不被感动了。大白兔、巧克力等食品什么的都不再可以成为诱饵了。给摘来月亮恐怕人家也嫌麻烦,曰:先放在那里吧,需要时再给我拿来。

这几个坛子里,“崇尚”科学的风气浓些,坛士们不大看得起“信”中医的。在镜某看来,在网上批中医和保中医谁都不比谁更高明。近来有个比较贴切的例子。有人问荡秋千的原理。这个事儿从专业上看,是个标准的参量振动的例题;从百姓的立场看是个“当然如此”的事实。而在“爱思考”的人那里,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题目了。有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爱思考”的人往往是谁也不服谁,按北京话说就是都是大爷。其掐架的景象与为中医争吵的居然是一个样子。当然这里的掐架不是象捍卫、攻击中医那样的长篇大论的“讨论”,而是短兵相接的“搏斗”。

曰:你也懂力学?问你个简单的问答题。 在什么情况下,哈密顿原理是一个变分原理?

这个问题本身没问题。但是有趣的是以发问人的水平来如此问就是“有问题”了。同样,嘲笑如此发问的人也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冷不丁冒出来的、“高等”术语堆砌出来的问题才好。到最后就只剩下骂人了。

手头上的《人体使用手册》是第21次印刷的那批。从2006年1月的第一刷到2007年6月的21刷共印了87万册。方博士的《科学成就健康》没有说印数。但是当初一个月后印了第二刷,势头也是不错的。从振兴出版业的角度看,这都是好事。但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看,这类书还是少些好。减少“消费”无疑是个人类的美德。但这也会使一些人失去很多发财的机会。

《无毒一身轻》的副标题是“21天改造体质”,是台湾出的。从题目上看就是本“烂书”了。因为医学上的“良心话”就是概率说、风险说,不能给出“21天”这样的具体数字。但是不如此说,恐怕书就不好卖。

中医讲的经络究竟有没有?这是一个对中医的争论点。一方是要用现代技术证明古人的“高明”,另一方同样是要用现代的知识证明古人的“无知”,都以为对方“傻”,打得不亦乐乎。镜某也曾经被劝诱过加入“证明” 经络存在的行列。曰:以镜大人的智力,搞定个经络不成问题吧?但是以镜某的智力以为还是不掺合这类事儿为好。因为这种思路太低级了。“意淫”这类东西是在脑路中,并不是在躯体里。在解剖学中找经络就好比是在解剖学中找嘴,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但是解剖学里没有嘴的概念,人们就不能用“嘴”说话了么?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量子论是个比较“奇怪”的理论。其中很多事情是不能被人们的常识理解的。比如微观粒子的路径问题。量子论主张粒子可以同时通过几个不同的路径。如果对这样的世界有些理解,也就不会去花费力气去发现解剖学上的 “经络”,更不会主张发现了“经络”了。这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哈密顿原理是一个变分原理?”的问题的联想。

概率问题也是个上周讨论的问题。用概率解释赌博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人们嗜赌的本质还是在于人脑对赌博的依赖现象。研究表明,除了化学药物之外,人们对赌博和血拼的依赖性要比“抱尔闹”等的性快感依赖性排名在前。这个侧面显然不是用数学的概率可以解释的。没有下赌注的时候是概率论,一旦下了赌注就是0和1的决定论了。很有些象量子的观测论:不去看就是波干涉,就是概率论;一看就是波束收缩和决定论了。

说话是要说人们喜欢听的呢?还是不喜欢的?很难说。镜某一般是说人们不大喜欢听的“大实话”。实话实说很多时候并不被理解。最典型的要数中央台的那个《实话实说》节目了。观众的笑声的根源来自哪里?来自小崔的那盛着“一肚子坏”的一脸“一本正经”,与葛爷表演有些相通之处。谁说“官话”是虚话呢?那是另一种“实话”。不过是这类的实话无法溶解到日常生活里罢了。所以看着小崔说话滑稽。

看着滑稽的还有不少事情。方博士的《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的评论也是篇滑稽的大作。作者以为自己是唱红脸呢,可惜那身段、动作分明是在唱白脸。曰:“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因为其中大部分城市的排名与目前地质学界认为的这些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程度不符合,与国家地震局的说法不太一样”。显然,方博士是“想歪了”。如果给个图片题目《看女店员下面》,也很容易误导呢。其实不过是个吃面馆的情景罢了。这里的“地震灾害危险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而是要理解成由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大小、以及抗灾能力的评价。这是个都市、地域抵御灾害能力的评价表述。这个能力里可以包括很多因子,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抵御灾害能力一般要强。抵御灾害能力大,相对而言灾害的危险度就要低,这是个常识了。说白了,地震危险度(可能性)评价由国家地震局管,而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却与是个与地震局无关的工作。

人到中年,体检不体检?这也是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早发现、早治疗”的说法十分动听,但是仔细想想,这不过是个“魔术”的说法罢了。镜某知道两个老太太都是胰腺癌死的。年龄也差不多。一个是“早发现”了,手术后一年多些,死了。一个是“晚发现”的,发现后一百天就死了。手术的意义何在呢?很不好说。

只有少数人可以体检时,体检是有意义的。至少有个“特权”的优越感。但是当体检成为制度的时候,体检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要想重新获得意义,只有作更昂贵的、更精密的检查了。对于癌症,比较少有在体检时可以发现的(不足发病总数的20%,恐怕国人的还要低)。就好比是有汽车。少数人有的时代里有车很有意义。当多数人都有的时代,有车除了堵路之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出门坐地铁要快得多。但是强迫概念要人们都买车。曰:得有。换成体检就是“得查”了。

星湖原帖: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32600,3...

Comments (2)

子平03月 1st, 2009 at 9:59 am   edit

“远近法的画法是西洋画的画法。国画不是这个风格。如此看来,在认识世界方面,东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一样才是有价值。”

西洋画和国画的这个差别,大概不止是风格的差别,至少更是描述客观世界能力的差别。这个也十分确定地表现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科学、哲学能力的差别上。看不出这样怎么会是个价值了。

edhfd03月 1st, 2009 at 1:40 pm   edit

“人是如何认识3D的?这也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用眼睛看是一种常识的理解了。但是,学术上的结论是用脑子“看”。用“赞中医”的说法就是先人早在n年前就知道了这个现代学术的结论了。因为国语里有个“视而不见”的说法。”
——————————————
这就成“学术结论”了?好家伙。这也就是个装神弄鬼胡搅蛮缠的主,而且胡搅蛮缠得很低能。
那我也较个真,这“视而不见”四字中,有包含了一星半点“3D”的信息量么?没有吧,所以上面这段话就纯属放屁

后面的不值得浪费时间看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295593.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mirror - “民科”的说法

2 吕喆 尤明庆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