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创作与“造孩子”是相通的:现场不宜让人看见。

已有 2729 次阅读 2012-2-21 12:05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方舟子, 韩寒, 偶像

围脖的暗号也忘了,没有太大的意思。
作者: mirror
日期: 02/20/2012 20:33:19

三国之所以能被人津津乐道,是因为那个“三”。两个就不好了,因为那是“二”。

看 “掐架”其实也是一类享受,与看打铁应该是相通的。

话题往往都是制造出来的。一个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大约没有想那么多。这个是实话,因为毕竟近距离地看过作家的工作。创作作品与“造孩子”是相通的:现场不宜让人看见。这个也是实话。

年轻作家总是向前辈作家求教如何写作。这类事情往往不是教出来的。技巧可以学,可以教,但是作品创作则不是这样。作品创作是个可以不吃不喝、非写不可的那个状态。按王朔的说法就是上帝把着手在写的那个样子。

作品出来了,就有人要来研究作品思想了。这也是一个饭碗,也不能说评论家说得没有道理。但是,这与作家本人的思想是两件事儿。这不是镜某的说法,而是从某作家那里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作家是怎么回事儿,其实《编辑部的故事》里面有很多场面描述这个问题,不过外行人看热闹,不去留意那些场面罢了。

韩寒的事儿是个“偶像”的问题。对多数青少年人而言,需要有些个“偶像”,因为脑子的发育需要些东西来充填。老一代的脑子里也不是没有“偶像”,比如说雷锋等其实也是一类“偶像”。对这类事儿,看不惯也没有办法。因为世界毕竟是他们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539817.html

上一篇:社会媒体和网络口水战
下一篇:等离子TV 和 液晶TV

3 吴吉良 汪梦雅 朱志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