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c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ghuanzhi

博文

知识搜索

已有 2830 次阅读 2021-6-27 18:23 |个人分类:创新地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知识网络-知识搜索


知识作为一种价值存在,一派认为知识存储在个体和组织中(Nonaka and Von Krogh, 2009; Tsoukas and Vladimirou, 2001),而另一派则认为知识存在于个体创造性中(Glynn, 1996)。集体(群组)知识作为个体和组织知识的中间层次由此产生,这一概念主要与社会资本的研究有关(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 Adler and Kwon, 2002; Quintane et al., 2011)。对于知识,经济学文献有多种分类,包括编码与非编码知识、个体与公共知识,以及正规教育获得的知识和干中学获得的知识。
知识搜索。知识搜索狭义概念为对知识进行搜寻与获取的活动与过程,是组织的一项问题解决活动(Nelson 和 Winter ( 1982 年) )。知识搜索广义概念( Mahdi,2003 年; Lane,Koka 和 Pathak,2006 年) 除了知识搜寻与获取外,还应包括知识整合、知识利用等基本活动与流程。知识搜寻通常指组织对外部知识源的种类、数量、地理位置等情况进行查找、扫描( scanning) 与测评等活动。知识获取主要指组织在科学地实施知识搜寻后,对各类知识源知识所进行的知识捕获( capture) 与采集( collect) 活动。而知识整合主要指组织将从外部知识源所获取的知识有效地加以转化( transformation) ,并推进这些知识与组织自身内部原有知识实现良好的融合,使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真正成为组织用以解决现存与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知识利用是将组织外部搜索到的知识整合转化为组织内部所需的知识,有效地运用( utilize) 到组织现有问题及新问题的解决中、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的优化以及新产品开发中。
Laursen 
和Salter(2004)[ 4] 认为, 创新的外部知识来源包括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 、创新系统中的众多其他机构 ,但供应商和客户仍是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知识来源。 Laursen 和 Salter(2006)[ 5] 把创新的外部知识来源分为市场型、机构型、专业型和其他四类(参见表 1)。

ref:陈君达,邬爱其,2011
Grimpe 、Sofka 和 Zimmermann(2009)[ 6] 也认为创新的外部知识来源主要包括供应商、客户 、竞争对手、大学 、研究机构 、专业会议(研讨会、展示会)、专业期刊等 。而 Rothaermel 和 Alexandre(2009)[ 7] 更是具体列举了创新的主要外部知识来源 ,如研究型大学和政府实验室开展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发 、源自于供应商或客户等纵向价值链环节的知识外溢、竞争对手的知识外溢 、横向或纵向联盟 、基于技术的并购 ,以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知识来源 ,如会议、出版物、专利等 。v on Hippel(1988)[ 3] 认为 ,在这些外部创新知识来源中主要客户 、供应商和大学是关键的来源 。其他学者(如 Katila , 2002[ 2] ;Katila 和 Ahuja , 2002[ 8] ;Laursen 和 Salter, 2006[ 5] )也认为, 客户 、供应商、竞争对手、大学等外部创新知识来源是企业进行创新搜寻的主要外部来源, 会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国外相关文献主要从搜寻特征 、搜寻方式 、所搜寻知识的年限以及搜寻时机四个维度展开.对搜寻特征,Levinthal  M arch , 1993认为可以用宽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来确定最佳搜寻战略 。Kö hler 、Sofka 和 Grimpe(2009)[ 11] 并不认同Levinthal 和 M arch , 1993的观点, 认为用搜寻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描述企业的搜寻战略,就意味着所要获取的知识来源相同 ,如果知识来源不同, 就应该用搜寻方向来刻画搜寻战略。吕一博, 程 露, 苏敬勤(2014)从网 络拓扑 结构和 个体  知 识搜索诉求这2个创  网络层面关注个体知识搜索行为, 结构 性知 识搜索  定为 识溯源型搜索、“ 知识源共享型搜索”和‘ ‘ 扩散源共享型搜索 三种 搜索方式。其中知 识溯源型 搜索是指个体在知 识搜索 过程 中 , 沿着知 识流的 逆  搜 索,  知 识溢  的 源头 直接建立联系的 行 为。知 识源共享型 搜索是指个体在知识搜索过程中 ,  向 于同其他具有相似知 识需求属 性的个体建立直接联系, 并通过共享的知识源进行搜索 , 以补充或更新 已有的 知识储备。扩散源共享型搜索是指个体在知 识搜索过程中 ,  向 于同其他具有相似知识溢 出 属性 的个体建立直接联系, 并 通过共享的 扩 散源进行搜索, 以 补充或更新 已 有  知识储备。

ref:
吕 一博,  露, 苏敬勤(2014)

除了利用现有网 络  扑结 构,个体也依据 自  的 知识搜索诉求与知 识资 源丰富 的 强创 新扩散源建立联系。声誉 ” 作为 个 体资源 、 能力及合作前景等属 性特征及其历史表现评估的 综 合外在表征 是 网络中  公开和 共享信息 成为个体知识搜索中 重要的考量指标。吕 一博,  露, 苏敬勤(2014)借鉴  页评 级PageRank 算法, 用Rp 值衡量 网络节 点 的 “ 声誉  即个体在声誉搜索 中优先选择Rp值较高的知识源。

ref:吕 一博,  露, 苏敬勤(2014)
创新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得出了创新搜寻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 U 形关系的结论(Laursen 和 Salter(2006))。对搜寻方式,Rosenkopf 和 Nerkar(2001)[ 13] 以组织边界和技术边界两个维度把搜寻分为内部搜寻 、激进搜寻、跨内部边界搜寻和跨外部边界搜寻四种 。内部搜寻是基于企业内部的相关技术既没跨越企业的组织边界也没跨越技术边界进行的搜寻 ;激进搜寻旨在搜寻企业之外与本企业的技术相差甚远的技术(与企业既有技术关联度很低的技术),通常涉及不同技术领域 、位于企业组织边界之外的知识;跨内部边界搜寻旨在寻找并整合存在于企业内部但相关性不大的技术知识 ;而跨外部边界搜寻则旨在寻找并整合其他组织的相关技术知识。 Yay avaram(2004)[ 14] 把搜寻方式与搜寻类型联系在一起并把搜寻方式分为本地搜寻和远程搜寻 ,把搜寻类型分为经验搜寻和认知搜寻 。基于这样的分类 ,他进一步指出经验搜寻是后向型搜寻适用于本地搜寻 ;而认知搜寻基于科学知识, 因而适用于远程搜寻,企业在实施搜寻以前应该了解搜寻过程中的某些因果关系,为远程搜寻提供认知图式 ,这样有利于找到技术景观中的顶峰,从而降低远程搜寻的不确定性 。Kang(2009)考察了3种外部知识搜寻方式(即基于非正式关系的信息转移研发合作和技术获取),并且对这三种搜寻方式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关于知识年限影响创新搜寻绩效的研究认为企业搜寻和学习新知识,可以通过与环境匹配、构建涉足新领域的能力和降低62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 33 卷第 2 期)搜寻成本这三种方式来提高创新搜寻绩效;而搜寻和学习旧知识, 则可通过提高可靠性(March , 1991 ;Hutchinson , 1993)、降低报复风险搜寻(Smith 等, 1991)和构建独特性(Barney , 1991)三种方式来提升创新搜寻绩效。关于知识年限影响创新搜寻绩效的研究可以把视野拓展到知识的其他重要属性上 ,如复杂性等。Hansen(1999)把弱关系概念和复杂知识概念结合起来研究多部门组织内部弱关系在知识搜寻和转移中的作用通过对一家大型电子公司 41 个部门 120 个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证研究 ,他认为组织内部部门间弱关系有利于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从其他子单元搜寻有用的知识 ,但不利于复杂知识的转移, 因为复杂知识的转移需要部门间的强关系 。搜寻时机主要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搜寻时机也可称为平行搜寻时机。平行搜寻是指相互独立的问题解决者(或问题解决团队)为了解决同样的创新问题而同时相互竞争地进行创新搜寻平行搜寻是一种产生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多种技能和方式的有效手段(Nelson , 1959 和 1961 ;A bernathy 和Rosenbloom , 1969)。总体上,有关创新搜寻外部知识来源和创新搜寻战略这两个方面以及各个方面内部要素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关于创新搜寻与吸收能力关系的研究为数不多,且缺乏深度 。关于创新搜寻与吸收能力关系的研究为数不多。同时,各方面内部要素间的整合研究以及不同方面间的整合研究还比较少见 ,如时机的整合研究,搜寻方式与吸收能力的整合研究等 。已有研究对外部环境的关注还很不够,未来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特点对于创新搜寻的影响。


ref
:陈君达,邬爱其,2011

ref:陈君达,邬爱其,2011
有关知识搜索的前因可大致概括为知识特性、社会资本、知识吸收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学习文化个方面。知识特性包括知识复杂性、知识前沿性、知识缄默性等方面。知识复杂性往往表现在知识要素种类与数量的繁多以及知识结构的复杂性方面( Kotabe,Martin 和 Domoto,2003 年) 。前沿性知识往往是一些新的更有价值的知识,但相对来说也是更难翻译与编码的知识 ( Kogut 和 Zander,2003年) 。Simonin( 1999 年) 在研究知识缄默性时指出,源于知识缄默性对知识模糊性( ambiguity) 产生的正向影响作用,知识缄默性将显著地负面影响知识的转移,进而有碍于对这些缄默性知识的搜索与获取等知识活动。社会资本包括强联系生成的信任和其他嵌入性成份、紧密且频繁的互动(Uzzi B( 1997 年) )。知识吸收能力实质是企业将搜索到的知识转化为该 企  有 用  知 识  源的能力 ( Badaracco,1991)。Zulanski( 1996) 、Minbaeva ( 2007) 等指出,吸收能力是知识搜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吸收能力越强,知识搜索越容易进行。知识搜索与获取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沟通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开展这些知识活动(Bonache 和 Brewer( 2001 年) )。Davenport,DcLong 和 Beers( 1998 年) 认为,拥有良好组织学习文化的组织领导通常会大力营造轻松、开放、信任的学习氛围,积极支持与鼓励外部知识搜索与获取,知识转化与吸收等知识学习活动。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组织知识搜索行为的其作用机理如何? 目前尚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知识提供方的知识产权与发展战略、知识共享文化、对知识接受方的信任程度等并未涉及而且,知识搜索组织中的激励机制、领导支持、学习氛围等与知识搜索的关系涉及较少。知识搜索还可能对员工的心理产生影响,如员工知识搜索与获取的成功经历会使员工感知到其对于组织的价值,而且成功的知识搜索经历会增进组织间的社会资本,但现有的研究似乎都还没有涉及这些问题。
知识搜索的后果研究主要围绕 组  创 新  效(Laursen 和 Salter( 2006 年) )和组织学习绩效( Crossan,Lane 和White,1999 年) 展开。
与发达国家企业不同,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是中国企业提升技术能力、融入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而基于时间、网络与空间等维度的搜寻行为成为企业吸收与转化外部知识的根本出发点(肖丁丁1,朱桂龙,2017)

ref:肖丁丁,朱桂龙,2017


综合:朱桂龙,李汝航,2008;李钧(2011);陈力田赵晓庆魏致善(2012);辛晴杨蕙馨,2012;解学梅左蕾蕾,2013;段晶晶,2014;许爱萍,2015;翟瑞瑞1,陈 1,姜鹏飞,2016;王敬勇丁媛媛,2019
哈佛大学Iansiti教授认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由单个公司之间的技术竞赛, 转化为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或系统内部业务领域之间 的竞争,竞争主题也将成为公司各自所培育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 统。” (IANSITIM,LEVIEN R., 2004)。企业外部知识获取研究一般有2个视角:网络与社会关系。有关企业网络结构与关系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一般认为网络关系结构对创新有正向影响(HANSEN M ,1999;SPARROWERT,LIDEN RC,WAYNESJ,etal.,2001;稽登科, 2006;张方华,2010)。但网络  度 嵌入可能会阻碍网络中的知识 流动(UZZIB,1997)。此外企业与不同外部知识源主体的合作程度或合作方式(罗炜,唐元虎,2001;FEY  F,BIRKINSHAW J, 2005;朱桂龙,李汝航, 2008)、吸收能力(Kuen-HungTsai,2009;简兆权,刘荣,招丽珠,2010)等会影响企业网络结构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社会资本视角下,主要探讨社会资本、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INKPEN A C,TSANG E W., 2005)。H YliRenko2001)以知 识  取 为  介 变 量,研究了关键 客 户  会 资  3个 维 度(社 会 互 动、关 系质量、客户 连 结)与 知 识  用 之  的关 系,其  对 知 识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新颖性和销售 成本等方面。他通过 对  国180家初  型 企  的 实  研究表明,社会互动与客户连结有利于知识获取,而 关 系质量对知识获取有消极影响,并且外部知识获取有 利于知识应用。张方华(2004)从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和“关系维”出 发,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 之间的关系,认为纵向关系资本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程度最大,而横向关系资本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程度最小。由于企业吸收能力调节着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而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故企业吸收能力亦调节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蒋春燕,赵曙明,2006;李纲,刘益,2007)。尽管有研  指出,与政府机构合作能够促进企业与其它创新网络如 科研机构和企业公司间的合作(ZENGSX,XIEXTAMC.,2010),但陈劲,阳银娟(2013)认为针对不同产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对知识伙伴的选择、与知识伙伴合作时机及合作方式的把握等问题缺乏深入剖析。从空间视角看,企业知识伙伴的选择与合作方式是否受距离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存在行业和区域差异?
知识伙伴的选择的前提是知识搜索。组织搜索是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中为解决问题或发 现机会而进行的信息搜集过程(NELSON R,WINTER S., 1982)。创新搜索是指组织在创新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对不同来源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整合的活动(LAURSENK,SALTERA,2006)。根据搜  范 围,可将创新搜索分为本地搜索和远程搜索。企 业 在现有专长或知识基础附近进行的搜索活动称为本地 搜索(HELFAT CE.,1994;MARTINX,MITCHELL W,1998),远程搜索指组织从外部搜集新知识和探索新机 会  活 动,也称为非本地化搜索。远 程  索更有助于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获取异质性知识,及 时 更新现有知识库,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KATILA R,AHUJA G,2002;TEECE DJ,2007)。 根据组织学  方 式,可将创新搜索分为利用式搜 索和探索式搜索(MARCHJ,1991)。利用是对现有能力和技术的应用与 拓展,其目标是提高操 作  率;探索是对新的可能性或 机会的发现和捕捉,其目标是在环境中学习,发现 创  价值的新方法,或者提出解决老问题的新方案(MARCHJ,1991)。根据搜索内容,还可将创新搜索分为产品搜索、技术搜索、联盟搜索等。Katila和 Ahuja(2002)将产品搜 索定义为根据产品创新需要而对各种来源的技术思想进行创造性整合的活动。技术搜索是在发明过程中对 技术知识的重构过程(FLEMING L,2001;FLEMINGL,SORENSON O,2004)。联盟搜索指搜索新的合作伙伴或者新的联盟,以发现新机会(HAGEDOORNJ,DUYSTERSG,2002;FAEMSDetal,2005;LINZetal,2007)。

Rosenkopf和 Nerkar(2001)指出,跨界搜索是企业跨越 现有组织边界或技术边界进行的搜索活动。跨界 搜  概念源于远 程  索,并与探索性搜索概念相近。吴增源,谌依然,伍 蓓(2015)认为,跨界搜索是组织跨越某种边界即进行的搜索活动,跨越的边界既可能是单一的组织边界或知识 边界,也可能是多种边界的组合。边界界定是跨界搜索研究的起点。跨越不同边界搜索到的知识对企 业创新活动有 不 同影 响(TORTORIELLO M,KRACKHARDTD,2010)。跨界搜索模式可分为单一边界跨界模式和多重边界跨界搜索模式。其中单一边界跨界搜索模式又分为组织边 界和知识  界。组织边界可分为企业边界(狭 义  组 织边界)和产业边 界。知识边界包括知识距离边界和知 识类型边界;知识距离边界又分为认知边界、地 理边  和时间边界。认知边界考察的是新搜索的知识与现有知识的相 似程度。根  认 知  界,可将跨界搜索分为相似 (熟 悉)技术搜 索 和  相 似(不熟 悉)技 术 搜 索。认 知距离的衡量有搜 索 技术的新颖程度(ROSENKOPFL,NERKARA,2001)、技术轨道多样性(DOWELLG,SWAMINATHAN A,2006)和专利类别(KATILA R,AHUJA G.,2002;AHUJA G,KATILA R,2004)。
地理边界反映新搜索知识与现有知识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邻 近 性。基于地理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主要探讨搜寻本 地知识和非本地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相应 的搜寻模式可以细分为本地搜寻和非本地搜寻(邬爱其,方仙成,2012)。根 据研究的需要,地理边界可以是省市县等区际边界,也可以是国际边界。国外有关于创新搜寻模式的研 究大多以全球化为背景,按国家边界将创新搜寻模 式分为国内搜寻模式和国外搜寻模式两大类(Ahuja G, Katila R,2004)。 现有研究认为,本地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 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地理临近加强了本地关系网络,有助于企业获取和转移知识尤其是对创新具 有重要作用的默会知识,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Ganesan S, MalterA J, Rindfleisch A,2005);另 一方面,过度搜寻本地知识会使企业陷入本地知识冗余危险”或者“能力陷阱”从而不利于创新(Boschma R, Eriksson R, Lindgren U,2009)。同 样,非本地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也有两方面的不同影响:一方面,企业搜寻来自不同地理空间的知识, 这些知识由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具有浓厚 的空间特色,扩展了企业的知识基础,增加了知识元 素间组合的机会,有助于企业创新(Phene A, Fladmoe-Lindquist K, Marsh L,2006);另一方面,非本 地的知识虽然更具有新颖性并能产生新的组合方式,但也加大了对这些新知识的获取、吸收和整合的 难度(Miller D J, Fern M J, Cardinal LB,2007)。所以,基于地理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对企 业创新有着比较复杂的影响。例如,Sidhu J S,Commandeur H R, Volberda H W2007)研究了环境动态性对非本地 搜寻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动态环境下,非本地搜寻比本地搜寻更有助于企业赢 得竞争优势;在稳定环境下,非本地搜寻也能使企业 获得关于产品分布等对企业来说有价值的新知识。 因此,无论环境动态性如何,非本地搜寻对创新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 论。如Ahuja G, Katila R(2004)研究了总部在美国的跨 国化学公司的跨国搜寻后发现,跨国搜寻与创新绩 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创新产出会随着跨国搜寻程度的加大而加大,但是达到一定阈值后创新产出会 随着跨国搜寻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徐蕾魏江(2014))。因此,为了促进创新,企业应该尽可能地跨国进行创新搜寻,但是要 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免失去控制。此外,也有 研究实证分析地理距离的大小对于本地搜寻、非本 地搜寻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Rallet A, Torre A,1999; Nicholas T,2009)。总体 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创新过程由封闭式创新模式转向开放式创新模 式(Chesbrough H W,2003),越来越多的学者们逐渐把注意力从本地搜寻转向了非本地搜寻。
从时间边界 看,可以将跨界搜索分为新知识搜索 和旧知识搜索。企业可以通过搜索当前知识解决当前问题,也可以通过搜索时间跨度大的知识创造新知 识(NERKARA,2003)。由于具有有限理性和路径依赖,企业 倾  于 搜 索当前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但过度依赖当前知识搜 索可能导致 时  短 视。在过去某个时间点上,由 于 缺乏互补性知识,一些旧知识的作用可能无法发挥;但当 获得了必要的互补性知识后,过去看似无用的知识可 能具有很大  力。通过挖掘原有技术知识,企 业  能 抓住一些新兴技术机会(GARUDR,NAYYARP,1994)。对于新知识搜索与旧知识 搜索对创新绩效 的  响,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NERKARA,2003)。一些研究认为,新知识可以使组织更好地与环境匹配,降 低搜索成本,培 养  心 能 力,进而提高创新绩效;旧 知 识则可以增加可信度,降低风险,提升创新绩效(KATILA R,2002)。 根据知识类 型 边 界,可以将跨界搜索分为科学知识搜索、技术知识搜索和市场知识搜索(LIYetal,2008)。科学知  搜索指对有关自然、社会现象一般理论知识的搜索,属 于基础研究,受 研  者 好  心、兴趣和直觉驱动;而 技 术知识搜索指用于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技能和经验知识的搜索,属于 应 用  究,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市 场 知识搜索指从顾客、供 应 商、竞争对手那里搜索产品和 市场知识。Gilsing和 Nooteboom(2006)研究了生物企业跨 界搜索行为,认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 是一种典型  跨 界  索 活 动。但 是,创新活动仅依靠科学和技术搜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消费者、供 应  以 及竞争者那里获取产品市场知识(DANNEELSE,2008),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考察搜索与产 品创新  关 系,开  新 技 术、服务新客户即为跨界(SOFKA W,GRIMPEC,2010)。 Nerkar和 Roberts(2004)区分了技术知识搜索和市场知识 搜索,并根据技术搜索和市场搜索来定义利用和探索 行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研发强度(即研发经费占总产值 、销售收入或 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对行业技术特性进行了区分:研发强度高于5 %的行业称为高技术行业,而研发强 度低于5 %的行业则称为中低技术行业 。行业技术特性差异导致企业进行不同的知识搜寻活动 。在高 技术行业中,企业倾向于进行技术知识搜寻,而在中低技术行业中,企业倾向于进行市场知识搜寻(G rimpe和So fka , 2009)。Sidhu 等(2007)从外部信息搜索视角将跨界搜索分为供应端搜索、需求端搜索和空间搜索,并 指  供 应  搜索是搜 索  技 术、组织的输入输出,相 互  换 新  识;需求端搜索是搜索外部市场结构、细分 市 场、产 品 使用、顾客偏好等方面 的  知 识;空间搜索是对位于不 同区  的 机 会、技能和运营经验的搜寻。
  进 行  识 搜  时,往往同时跨越多个边界进行。Rosenkopf和 Nerkar(2001)系统考察了组织边界和技术(认知)边 界,区  了4类 跨  搜 索  为:本 地(组  内相似技术)搜索、跨技术 边 界(组织内非相似技术)搜 索、跨组织边界(组织外相 似技 术)搜 索 和  进(组 织  非相似技术)搜索,并 考  了4种搜索模式对后续技术 演化的影响。企业演化理论认为,同一技术 在不同地域内的演化路径呈现差异化(NELSON R,WINTER S,1982)。因此,搜索来 自不同国家的 相  技 术,会与企业现有知识元素产生 不同组合,进 而  进 创 新。非相似技术对企业而言是 新颖的,搜索非相似技术可以扩大企业现有知识基础, 更容易  成 创 新。比如:基于认知边界和地理边界,PHENEAetal(2006)使用专利数据深入分析了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突破式创新。研 究  明,国内非相似技术搜索与突破式 创新  倒 U  曲 线  系,国外相似技术搜索对突破式 创新有显著  向 影 响,国外非相似技术搜索对突破式创新 的 影  不 显 著。由于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在内容形式、应 用 情 境、 获取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跨界搜索行为也会有 很大不同。马如飞(2009)综合知识类型边界和知识距离边 界(认知边界、地理边界)考 察  同 类 型、不 同 维  跨 界 搜索对企业绩 效 的  响。实 证  果 表 明,认 知 维  技 术知识跨界搜索、地域维度技术知识跨界搜索、认 知  度市场知识跨界搜索和地域维度市场知识跨界搜索均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从探索和利用 视  出 发,LIYetal.(2008)提出  一 个集  的分析框架。一 方 面,企业探索和利用行为与跨越价 值链上的职能环节有关,分 为  学(基 础  究)搜 索、技 术(产品开 发)搜索和产品市场(制造 和  销)搜 索;另 一方面,企业探索和利用行为可能与知识距离有关,包 括认知距离、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现有跨界搜索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可分为两类:正 向关 系(ROSENKOPFL,NERKARA,2001;GRIMPEC,SOFKA,2009;LIN CJ,LIC R,2013)和倒  型 关 系(KATILAR,AHUJA G,2002;LAURSENK,SALTERA,2006;AHUJAG,LAMPERTCM,2001;HWANGJ,LEEY,2010;WU  Q,WEIJ.,2013)。基于权变视角,部分学者研究了情境因素 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方向:跨 界  索 的边 界选择———基 于  略 视 角。企业类型不同,跨越的边界也不同;搜索目 的 不 同,选择的边界也会 有 差 异。例如,集 群 企  要 转  升 级,往往需要跨越地理边界搜索集群外知识;代 工  业 为实现突破  创 新,需要跨越原有认知边界搜索代工 网络外的新 知识;多元化业务企业需要跨越产业边界 和认知边界 搜  外 部  识。同 时,处于不同行业的企 业跨界搜索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异。例 如,高  术 企  更多进行技术 知  搜 索,低技术企业更多进行市场知 识搜索。因此,有必要结合企业类型、搜 索  的、行 业 (技术)特性等,重新审视跨界搜索的边界选择问题。跨界搜索模式平衡及演化———基于动  视 角。在不同创新阶段,不同跨界搜 索模式可能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另外,企业发展 需要多种外  知 识,如何实现多种跨界搜索模式的平 衡,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后 续研究有必要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开展相关研究,揭 示跨界搜索模式的演化规律,同时研究企业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实现多种跨界搜索模式的平衡。跨界搜索提高创新绩效的机制———  知 识 整合视角。跨界搜索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 重 要  径,但搜索到的外部知识多是碎片 化的,如何通过知识整合将这些碎片化知识转化为企 业创新所需  知 识  不 清 楚。同 时,已有研究多关注专利、论文等显性知识 的  界 搜 索,对于隐性知识的跨 界搜索较少涉及。跨界搜索的行为研究———基于中国情境视角。现有 西  发 达  济 的跨界搜索模式及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处于经济转 型期的中国企业。当前以阿 里  巴、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跨界竞争愈演愈烈,研究新兴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搜索行为与模式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议题。
从其他角度来对创新搜寻模式进 行研究,以便对创新搜寻模式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例如,可以从NERKARA(2003)提出的个人网络角度、MillerD J, Fern M J, Cardinal L B(2007)提出的认知社区角度来划分创新搜寻模式。
地理边界:已有研究表明 了不同技术边界和地理情境下的知识对于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 在世界各地寻求技术创新有着特别的意义。但是,现有研究仅仅笼统地把知识分为国内知识和国外知 识,没有针对具体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无法为企业指明创新搜寻的具体国家或地区。研究中使用专 利数据使得研究结果偏向于检验编码化知识对创新 的影响。同时有必 要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搜寻模式进行 研究,以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适价值的企业创新搜寻模式(邬爱其,方仙成,2012)。
进一步向前追溯,袁健红龚天宇(2011)从外部环 境和企业内部特征两个角度来分析知识搜寻的前因,就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而言,相关文献主要从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独占性 、外部冲击、行业技术 特性等五个方面加以考察 。环境动荡性是指环境变化(源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的程度和速度,通常采用 频率、程度 、可预测性等维度加以表征(W ho ley和Brittain , 1989)。竞争强度是指竞争者的数量 。独占性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强度。外部冲击是指超出企业控制的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的环境变化(M ey er , 1982),如政 府出台的监管政策就是一种外部冲击。与环境动荡性(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不同,外部冲击是不可预 测的。外部冲击会导致积累的知识和技术过时,企业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寻找新的技术机会才能有效应 对外部冲击。
从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特性和文化 、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管理者特性等七个方面探讨企业内部特征。企业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评价 、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Cohen和Levinthal , 1990)。冗余资源是指企业可获得的但并非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一种资源(Noh ria , N , and Gul ati, R,1996)。 根据资源是否被组织的生产过程所吸收可把冗余资源分为已吸收冗余资源和未吸收冗余资源。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员工之间以及由员工按照任务性质组成的单位之间在任 务 、权利、责任上的划分和沟通方式的确定。根据复杂性程度、权力集中程度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正规化程度,可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复杂性程度较低、权力集中程度和正规化程度较高,适用于处 在相对稳定状态中的企业)和有机式组织结构(复杂性程度较高、权力集中程度和正规化程度较低,适用于 处在不稳定或不可预测性环境中的企业)(BurnsWholey , 1993)。企业组织特性向员工传递企业的目标、远景和使命,并通过企业文化影 响企业的知识搜寻活动(A lbert和Whetten , 2004)。而企业文化体现了员工的处事方式、经验 、信念和 价值观 。根据企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程度可把企业文化分为封闭式文化和开放式文化(O' Reilly和Chatman , 1996)。在具有封闭式文化的企业中,企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契合度,无法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 快速反应。当知识搜寻活动挑战了现有企业文化时,员工容易产生抵触行为[ 7]。因此,企业往往局限于 利用旧知识,缺乏搜寻新知识的动力 。而开放式文化通常较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鼓励企业员工进 行创新,从而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知识搜寻的偏好也是不同的。成长型企业缺乏顾 客基础,必须通过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因此,这类企业会广泛地进行新知识搜寻(Stinchcombe , 1965)。而成熟型企业倾向于利用旧知识,因为其产品和服务已经形成成熟的顾客群,占据着一 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常会鼓励企业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放弃知识搜寻活动,以避免不 必要的风险(Benne r, 2007)。衰退型企业通常会沿用其成熟期的策略。有关企业规模和知识搜寻关系的研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面,随着企业规 模扩大,企业惰性也会提高,企业倾向于沿着原有的技术轨迹来提高生产率,技术创新意愿降低,从而限 制了知识搜寻。而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会拥有更多可以利用的冗余资源,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知识搜 寻 。因此,企业规模对知识搜寻活动的影响尚无定论。就管理者特性而言,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和管理经验均会影响企业的知识搜寻活 动 。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倾向于开发式搜寻,因为开发式知识搜寻倾向于搜寻与企业原有知识基础类似 的知识,搜寻结果较为确定,可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回报,而风险偏好的管理者倾向于探索式 搜寻,因为探索式知识搜寻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突破性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长期回报(Lewin等, 1999)。管理经验也会影响知识搜寻 。Lavie和Ro senkopf(2006)研究表明,过去的搜寻经验会促进企 业继续搜寻同类知识 。

Ref:朱桂龙,李汝航,2008

Ref:吴增源,谌依然,伍 蓓,2015

Ref:吴增源,谌依然,伍 蓓,2015

跨界共享
 同产业的企业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以契约、协 议、合资等方式形成的共享资源、能力、信息等的组 织合作形式被称作跨界共享。作为一种组织间合作形式,跨界共享与战 略联盟本质相同,但是又因共享经济的影响呈现出 不同于以往战略联盟的特点。

ref
:高山行,刘嘉慧,韩 晨,谭 静,2019
跨界共享时的伙伴企业具有弱联系 性,这种弱联系性有助于企业获取区别于现有知识 基础的异质性知识。但是由于跨界共享的双方涉及 价值创造过程的深度融合,因此企业间关系将从弱 关系逐渐转变成为强关系,而不同联系强度对于知 识转移的帮助有所不同,例如强关系有助于隐性知 识的转移,弱关系有助于显性知识的转移,这也导致 知识创造形式有所不同(徐笑君,周瑛,2017)。如何 在跨界共享过程中有效进行知识管理,进而促进突 破性创新的实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不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和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知识搜寻的结果。综观相关研究,不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的结果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知识搜寻策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二是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知识搜寻策略的分类是多角度 的,如从地理空间角度可分为本地搜寻策略和远程搜寻策略(或者称为地理空间搜寻策略),从知识类型 角度可分为技术知识搜寻策略和市场知识搜寻策略,从知识属性角度(新、旧知识)可分为探索式搜寻策 略和开发式搜寻策略 。知识搜寻策略的平衡主要是指企业在不同知识搜寻策略上的投入资源比较均衡以及相应搜寻能力差距的绝对值不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时考虑了知识搜寻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知识搜寻策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知识搜寻策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方面,相关研究主要考察外部环境中的动荡性和竞争强度对不同知识搜寻策略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知识搜寻策略平衡方面,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 。综观现有研究,学者们主要探讨企业规模、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 、企业年龄等因素对知识搜寻策略平衡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展望:企业选择某种特定的知识搜寻策略归因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及其内部特征的综合影响。首先企业要确定搜寻哪类知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其知识搜寻重点相异, 新产品开发期以搜寻技术知识为主,在新产品上市期以搜寻市场知识为主;其次,确定搜寻哪类知识后,企业要选择搜寻该类知识的方式,比如是探索异质知识还是开发同质知识(知识认知距离),是远程探索 知识还是本地开发知识(知识空间距离),是探索过去的知识还是利用近期的知识(知识时间距离),等  。未来研究应该结合知识类型和知识距离来定义符合企业知识搜寻过程的知识搜寻策略。目前鲜有学者区分知识搜寻对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根据不同角度创新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分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之分、架构创新与部件创新之分、能力提升型 创新与能力破坏型创新之分。现实中,不同的企业往往进行不同类型的创新:高技术企业往往进行突 破性创新,而中低技术企业往往进行渐进性创新。显然,知识搜寻策略或其组合对不同类型创新的作用不同,现有研究均是笼统地分析知识搜寻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对不同类型创新未加以区分。因此,未来 研究应该根据创新类型对创新绩效加以区分,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为此,袁健红龚天宇(2011)以知识源为纵坐标,分为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以任何一 种知识距离(可以是认知距离、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为横坐标。然 后根据March的探索—开发理论把知识搜寻方式区分为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认知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搜寻异质知识,开发策略表示搜寻同质知识;对于时 间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搜寻远期知识,开发策略表示搜寻近期知识;对于空间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 搜寻远程知识,开发策略表示搜寻本地知识。这样得到特定知识距离下的四种知识搜寻策略:技术知识开发策略、技术知识探索策略、市场知识开发策略和市场知识探索策略 。企业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特征可 以同时选择两种、三种甚至四种知识策略,如技术知识开发策略和市场知识探索策略组合,技术知识开发 和探索策略以及市场知识开发策略组合,技术知识开发和探索策略以及市场知识开发和探索策略组合。 接着根据前面提出的新知识搜寻策略,本文把知识搜寻的前因和结果联系起来(参见图2)。企业 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特征选择并实施某一知识搜寻策略或者知识搜寻平衡策略,策略效果取 决于顾客(市场)反应,然后企业根据顾客(市场)反馈的策略效果进行下一轮知识搜寻策略选择。例如,在动荡且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吸收能力强但没有冗余资源、具有开放式文化的小企业可能会选择技术知识探索策略并专注于开发突破性的新技术,即选择和实施单一知识搜寻策略,但在同样的外部情况下拥有冗余资源但吸收能力弱 、具有封闭式文化的大企业可能会选择技术知识开发策略并专注于改进 现有技术,可能还会同时实施市场知识探索策略,以把改进后的技术迅速推向市场,即选择和实施知识 搜寻策略组合。而企业选择的知识搜寻策略产生的效果取决于顾客(市场)反应,例如一些顾客(领先顾 )会选择突破性创新产品,一些顾客会选择渐进性创新产品,而企业则根据顾客(市场)反馈的策略效果进行下一轮知识搜寻策略选择。

Ref:
袁健红龚天宇,2011

Ref:
邬爱其,方仙成,2
Ref: 
陈力田赵晓庆魏致善,2012

来源: https://d.docs.live.net/42d3c22e6e86819e/文档/跨界搜索.docx
跨界搜寻的测量
客观测量。
由于搜寻策略与目标不同,跨界搜寻也存在差异化的测量方式。部分学者倾向于客观指标,例如,Katila( 2002) 采用专利数量、专利引用来表征跨行业边界的搜寻行为; Laursen( 2012) 则采用外部知识源的广度与深度来衡量跨界搜寻。
主观测量。
Sidhu 等( 2007) 将搜寻边界分为供给、需求和空间三个维度,并采用区域运营熟悉程度”“关注行业技术发展”等题项表征跨界搜寻,量表测量克服了客观数据的局限性,能够更准确、更直接地刻画搜寻行为。因此,本文基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调查现状,对搜寻维度与内容做了情景化修正,分别采用公司经常与学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等九个题项,以及“创新联盟成员大多面临共性技术难题等八个题项来刻画基于组织技术边界的跨界搜寻( 肖丁丁、朱桂龙,2016) 。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本土企业如何通过跨界搜索获取外部知识以弥补自身资源禀赋

不足和能力结 构缺陷至关重要。跨界搜索被认为是继组织内部研发和外部收购之 后第三条提高组织竞争优势的路径(KATILA R,AHUJA G.Somethingold,somethingnew:a longitudinalstudyofsearchbehaviorandnewproductintro- duc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2,45(6): 1183-1194.)跨界搜索源于组织搜索理论,组织搜索是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中为解决问题或发 现机会而进行的信息搜集过程[5]。之后,学者对组织搜 索概念进行 了 拓 展,其 中,创新领域的研究最为活跃。 创新搜索是指组织在创新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对不同来源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整合的活动[6]。根据不同标准, 可以将创新搜索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搜 索 范 围,可将创新搜索分为本地搜索和远 程搜索,这两种搜索是组织最常见的搜索活动。企 业 在现有专长或知识基础附近进行的搜索活动称为本地 搜索[7-8]。在稳定环境中进行本地搜索有利于企业在特 定领域形成 独 特 的 核 心 能 力。因 此,企业大多数搜索 通常是本地化的,即企业都倾向于沿着以往经验、惯 例 构成的轨迹 进 行 搜 索,路径依赖和有限理性是本地搜 索的本质特征[5]。但在动态变化环境中,过多的本地搜 索可能导致企 业 陷 入“核 心 刚 性”[9]和“能力 陷 阱”[10]。 不同于本地 搜 索,远程搜索指组织从外部搜集新知识 和探索新机 会 的 活 动,也称为非本地化搜索。远 程 搜 索更有助于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获取异质性知识,及 时 更新现有知识库,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4,11]。 根据组织学 习 方 式,可将创新搜索分为利用式搜 索和探索式搜索。Huber[12] 指出,跨界搜索不仅是解决 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组织学习的方式。March[13] 区分 了两种典型的组织学习方式:利 用(Exploitation)和探 索(Exploration)。利用是对现有能力和技术的应用与 拓展,其目标是提高操 作 效 率;探索是对新的可能性或 机会的发现和捕捉,其目标是在环境中学习,发 现 创 造 价值的新方法,或者提出解决老问题的新方案[13]。因 此,利用式搜索是搜 索 熟 悉 的、成 熟 的、相 似 的 知 识,可 以在短期内获 得 良 好 绩 效[14];探索性搜索是搜索不熟 悉的、未知的、非相似的知识,存在较大风险[15]。 此外,根据搜索内容,还可将创新搜索分为产品搜 索、技术搜索、联盟搜索等。Katila和 Ahuja[4] 将产品搜 索定义为根据产品创新需要而对各种来源的技术思想 进行创造性整合的活动。技术搜索是在发明过程中对 技术知识的重构过程[16-17]。联盟搜索指搜索新的合作 伙伴或者新的联盟,以发现新机会[18-20]。 Rosenkopf和 Nerkar[3] 指出,跨界搜索是企业跨越 现有组织边界或技术边界进行的搜索活动。跨 界 搜 索 概念源于远 程 搜 索,并与探索性搜索概念相近。相 比 起来,跨界搜索的概念更明确、更易于操作[21]。实质上,Rosenkopf和 Nerkar[3] 所研究 的 技 术 边 界 是技术知识的认知边界,仅为知识边界的一种。因 此, 需要对跨界搜索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综 合 相 关 研 究, 本文认为,跨界搜索是组织跨越某种边界即进行的搜 索活动,跨越的边界既可能是单一的组织边界或知识 边界,也可能是多种边界的组合。

边界界定是跨界搜索研究的起点。企 业 进 行 知 识 搜索时,可能跨越单一边界进行搜索,也可能同时跨越 多个边界进行搜索。跨越不同边界搜索到的知识对企 业创新活动有 不 同 影 响[22]。因此,跨界搜索模式直接 关系到企业创新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跨界搜索模式可分为单一边界跨界模式和多重边界跨界搜索模式。其中单一边界跨界搜索模式又分为组织 边 界和知识 边 界。组织边界可分为企业边界(狭 义 的 组 织边界)和产业边 界。。知识边界包括知识距离边界和知 识类型边界;知识距离边界又分为认知边界、地 理 边 界 和时间边界。认知边界考察的是新搜索的知识与现有知识的相 似程度。根 据 认 知 边 界,可将跨界搜索分为相似 (熟 悉)技术搜 索 和 非 相 似(不 熟 悉)技 术 搜 索。现 有 文 献 多从该维 度 展 开 [3-4,14,29]。Ahuja和 Lampert[3]用搜 索 技术的新颖程度来描述跨界程度。Dowell和 Swami- nathan[29] 用技术轨道多样性来描述跨界程度。Rosen- kopf和 Nerkar[3] 研究了跨组织边界和技术边界搜索活 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部分学者用专利类别来表征认 知距离[4,30]。 地理边界反映新搜索知识与现有知识之间在地理 位置上的邻 近 性。根 据 地 理 边 界,可以将跨界搜索分 为区域内搜 索 和 区 域 外 搜 索。地域边界可能是省、市 边界,也可能 是 国 家 边 界。跨越地理边界搜索能够帮 助企业获取本地不具有的差异化新知识和新机会[31]。 另外,由于知识比信息具有更大内隐性,粘 性 知 识 更 有 可能在较小地理区域内传播[32]。地域边界与体制和文 化背景密切相关,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风 俗 和 制 度 具有差异,跨地域搜索难度极高[33]。从宏观层次 看,空 间边界可能 是 国 家 边 界,因为不同国家可能形成不同 的技术轨 迹 和 研 发 模 式[34]。Phene等[35]认为,跨 越 了 国界的搜索才是跨界搜索。从时间边界 看,可以将跨界搜索分为新知识搜索 和旧知识搜索。企业可以通过搜索当前知识解决当前 问题,也可以通过搜索时间跨度大的知识创造新知 识[36]。由于具有有限理性和路径依赖,企 业 倾 向 于 搜 索当前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但过度依赖当前知识搜 索可能导致 时 间 短 视。在过去某个时间点上,由 于 缺乏互补性知识,一些旧知识的作用可能无法发挥;但 当 获得了必要的互补性知识后,过去看似无用的知识可 能具有很大 潜 力。通过挖掘原有技术知识,企 业 可 能 抓住一些新兴技术机会[37]。对于新知识搜索与旧知识 搜索对创新绩 效 的 影 响,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36]。一 些研究认为,新知识可以使组织更好地与环境匹配,降 低搜索成本,培 养 核 心 能 力,进而提高创新绩效;旧 知 识则可以增加可信度,降低风险,提升创新绩效[28]。 根据知识类 型 边 界,可以将跨界搜索分为科学知 识搜索、技术知识搜索和市场知识搜索[15]。科学 知 识 搜索指对有关自然、社会现象一般理论知识的搜索,属 于基础研究,受 研 究 者 好 奇 心、兴趣和直觉驱动;而 技 术知识搜索指用于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技能和经验知识 的搜索,属于 应 用 研 究,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市 场 知识搜索指从顾客、供 应 商、竞争对手那里搜索产品和 市场知识。Gilsing和 Nooteboom[38] 研究了生物企业跨 界搜索行为,认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 是一种典型 的 跨 界 搜 索 活 动。但 是,创新活动仅依靠 科学和技术搜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消费者、供 应 商 以 及竞争者那里获取产品市场知识[Danneels[40] 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考察搜索与产 品创新 的 关 系,开 发 新 技 术、服务新客户即为跨界。 Nerkar和 Roberts[41] 区分了技术知识搜索和市场知识 搜索,并根据技术搜索和市场搜索来定义利用和探索 行为。Sidhu等[42] 从外部信息搜索视角将跨界搜索分 为供应端搜索、需求端搜索和空间搜索,并 指 出 供 应 端 搜索是搜 索 与 技 术、组织的输入输出,相 互 转 换 新 知 识;需求端搜索是搜索外部市场结构、细 分 市 场、产 品 使用、顾客偏好等方面 的 新 知 识;空间搜索是对位于不 同区 域 的 机 会、技能和运营经验的搜寻。Grimpe和Sofka[43] 认为,对外部新知识的搜索是企业创新的重要 组成部分,根 据 搜 索 策 略,将 搜 索 分 为 市 场(顾 客 和 竞 争者)搜索和技术(大学和供应商)搜索[44]。多重边界跨界搜索模式又包括部 分学者研究同时跨越组织边界和知识边界的搜索行 为。Rosenkopf和 Nerkar[3]系统考察了组织边界和技 术(认知)边 界,区 分 了4类 跨 界 搜 索 行 为:本 地(组 织 内相似技术)搜索、跨技术 边 界(组织内非相似技术)搜 索、跨组织边界(组织外相 似 技 术)搜 索 和 激 进(组 织 外 非相似技术)搜索,并 考 察 了4种搜索模式对后续技术 演化的影响。部分学者考察双重知识边界 的跨界搜索行为见图3。企业演化理论认为,同一技术 在不同地域内的演化路径呈现差异化[5]。因此,搜索来 自不同国家 的 相 似 技 术,会与企业现有知识元素产生 不同组合,进 而 促 进 创 新。非相似技术对企业而言是 新颖的,搜索非相似技术可以扩大企业现有知识基础, 更容 易 形 成 创 新。基于认知边界和地理边界,Phene等[35] 使用专利数据深入分析了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突 破式创新。研 究 表 明,国内非相似技术搜索与突破式 创新 呈 倒 U 型 曲 线 关 系,国外相似技术搜索对突破式 创新有显著 正 向 影 响,国外非相似技术搜索对突破式 创新 的 影 响 不 显 著。Rosenkopf和 Almeida[45]通 过 研 究指出,建立战略联盟和促进创新者流动是跨越地理 边界和技术认知边界的重要手段。由于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在内容形式、应 用 情 境、 获取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跨界搜索行为也会有 很大不同。马如飞[46] 综合知识类型边界和知识距离边 界(认知边界、地理边界)考 察 不 同 类 型、不 同 维 度 跨 界 搜索对企业 绩 效 的 影 响。实 证 结 果 表 明,认 知 维 度 技 术知识跨界搜索、地域维度技术知识跨界搜索、认 知 维 度市场知识跨界搜索和地域维度市场知识跨界搜索均 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从探索和利用 视 角 出 发,Li等[15]提出 了 一 个 集 成 的分析框架。一 方 面,企业探索和利用行为与跨越价 值链上的职能环节有关,分 为 科 学(基 础 研 究)搜 索、技 术(产品开 发)搜索和产品市场(制 造 和 营 销)搜 索;另 一方面,企业探索和利用行为可能与知识距离有关,包 括认知距离、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在 此 基 础 上,张 文 红等[47] 从知识类型和知识距离两个维度提出了多维跨 界搜索概念模 型。根 据3种知识类别和知识距离的3 个维度,将跨界搜索分为9种搜索方式,但并未进行 实 证检验。现有跨界搜索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见 表 4,研究结果可分为两类:正 向 关 系[3,43,48]和倒 U 型 关 系[4,6,14,49-50]。基于权变视角,部分学者研究了情境因素 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方向:跨 界 搜 索 的 边 界 选 择———基 于 战 略 视 角。企业类型不同,跨越的边界也不同;搜索目 的 不 同,选择的边界也会 有 差 异。例 如,集 群 企 业 要 转 型 升 级,往往需要跨越地理边界搜索集群外知识;代 工 企 业 为实现突破 式 创 新,需要跨越原有认知边界搜索代工 网络外的新 知 识;多元化业务企业需要跨越产业边界 和认知边界 搜 索 外 部 知 识。同 时,处于不同行业的企 业跨界搜索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异。例 如,高 技 术 企 业 更多进行技 术 知 识 搜 索,低技术企业更多进行市场知 识搜索。因此,有必要结合企业类型、搜 索 目 的、行 业 (技术)特性等,重新审视跨界搜索的边界选择问题。跨界搜索模式平衡及演化———基于 动 态 视 角。在不同创新阶段,不同跨界搜 索模式可能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另外,企业发展 需要多种 外 部 知 识,如何实现多种跨界搜索模式的平 衡,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后 续研究有必要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开展相关研究,揭 示跨界搜索模式的演化规律,同时研究企业如何通过资 源配置实现多种跨界搜索模式的平衡。跨界搜索提高创新绩效的机制———基 于 知 识 整合视角。跨界搜索是企业获取 外部知识的 重 要 途 径,但搜索到的外部知识多是碎片 化的,如何通过知识整合将这些碎片化知识转化为企 业创新所需 的 知 识 仍 不 清 楚。同 时,已有研究多关注 专利、论文等显性知识 的 跨 界 搜 索,对于隐性知识的跨 界搜索较少涉及。跨界搜索的行为研究———基于中国情境视角。现 有 西 方 发 达 经 济 的跨界搜索模式及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处于经济转 型期的中国企业。当前以阿 里 巴 巴、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跨界竞争愈演愈烈,研究新兴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搜索行 为与模式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议题。

Ref: 吴增源,谌依然,伍 蓓,2015

Ref: 吴增源,谌依然,伍 蓓,2015

有关跨界搜索的实证文献:研究者 自变量 因变量 数据来源 实证结果 Rosenkopf和 Nerkar[3] 本地 搜 索、跨 技 术 边 界 搜 索、跨组织边界搜索、激 进 搜索 技术演进 光盘行业的专利数据 跨组织边界搜索对光盘行业的后续技术演化 有显著影响;激进搜索对光盘领域外的后续技 术发展影响显著 Grimpe和Sofka[43] 市场 知 识 搜 索、技 术 知 识 搜索 创新成功 来 自 13 个 欧 洲 国 家 的 4 5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 中低技术产业的市场知识搜索对创新有显著 促进作用;中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知识搜索对创 新有显著促进作用 Lin和 Li[48] 供应端 搜 索、需 求 端 搜 索、 空间搜索 突破式创新 对227家深 圳 的 高 科 技 企 业问卷调查 跨界搜索与技术突破性创新和市场突破性创 新均呈显著正相关 Wu和 Wei[50] 本地搜索和非本地搜索 产品创新 绍兴纺织集群和台州医药 集群 相对本地搜寻深度和相对非本地搜寻宽度有 助于促进集群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相对本地 搜寻深度和相对非本地搜寻宽度有助于促进 集群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相对本地搜索深度 和相对非本地搜索宽度有助于提高集群企业 的产品创新绩效 Ahuja和 Lampert[14] 新技术搜索 突破式创新 全球化学产业的专利数据 3种新技术搜索与突破式创新呈倒 U 型 曲 线 关系 Katila和 Ahuja[4] 搜索深度、搜索宽度 新产品数量 全球124家机 器 人 制 造 企 业的专利数据 跨界搜索的深度与宽度与新产品创新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Hwang和 Lee[49] 外部 知 识 搜 索 的 深 度、宽 度 突 破 式 创 新、渐 进 式 创 新、劳 动 生产率 韩国123家ICT 企业 的 创 新调查数据 外部知识搜索的深度与突破式创新绩效、渐进 式创新绩效 均 呈 U 型 曲 线 关 系;外 部 知 识 搜 索的宽度 与 突 破 式 创 新 绩 效 呈 U 型 曲 线 关 系,与渐进式创新绩效呈倒 U 型 曲 线 关 系;与 劳动生产率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Laursen 和 Salt- er[6] 搜索深度、搜索宽度 创新绩效 英国2707 家 制 造 企 业 的 创新调查数据 搜索的宽度和深度与创新绩效呈倒 U 型 曲 线 关系 Ahuja和 Katila[30] 科学 搜 索 的 强 度、地 理 搜 索的宽度 创新性 美 国 化 学 行 业 (1979- 1992)的专利数据 科学搜索的强度与企业的创新性呈倒 U 型 曲 线关系;地理搜索的宽度与企业的创新性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Phene等[35] 国内 非 相 似 技 术 搜 索、国 外相 似 技 术 搜 索、国 外 非 相似技术搜索 突破式创新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专利 数据 国内非相似技术搜索与突破式创新呈倒 U 型 曲线关系,国外相似技术搜索对突破式创新有 显著的正向影响,国外非相似技术搜索对突破 式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张 文 红,唐 彬 和 赵 亚普[31] 地理跨界搜索 产品创新 苏州工 业 园 区270家制 造 企业 地理跨界搜索与产品创新存在倒 U 型关系 Sidhu等[42] 供应端 搜 索、需 求 端 搜 索、 空间搜索 技术创新 荷兰 钢 铁、电 子 产 业 的 问 卷调查 技术动荡性对跨界搜索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 系起显著调节作用 Kim 和 Park[51] 探索性搜索 创新影响力 全球医药产业的专利数据 跨界搜索对创新影响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 术状态对两者关系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Li,WangandSalo- mo[52] 知识 搜 索 三 个 维 度:技 术 维度、地理维度和时间维 度 技术创新 2000-2009年中国企业的 技术授权和专利数据 技术维度的知识搜索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受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搜索距离的调节 张 文 红 和 赵 亚 普[53] 技术 知 识 跨 界 搜 索、市 场 知识跨界搜索 产品创新 270家苏 州 工 业 园 区 的 制 造企业的问卷调查 技术知识跨界搜索和市场知识跨界搜索均对 产品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行业竞争强度和 所有权类型对上述关系起调节作用(原表请见Ref: 吴增源,谌依然,伍 蓓,2015)。

Ref: 邬爱其,方仙成,2012

邬爱其,方仙成,2012   从单一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和多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进行文献梳理。单一边界搜寻包括基于 地理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基于组织边界的创新搜 寻模式、基于时间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和基于内容 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

基于地理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主要探讨搜寻本 地知识和非本地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相应 的搜寻模式可以细分为本地搜寻和非本地搜寻。根 据研究的需要,地理边界可以是省市县等区际边界, 也可以是国际边界。国外有关于创新搜寻模式的研 究大多以全球化为背景,按国家边界将创新搜寻模 式分为国内搜寻模式和国外搜寻模式两大类[11] 。 现有研究认为,本地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 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地理临近加强了本地关系 网络,有助于企业获取和转移知识尤其是对创新具 有重要作用的默会知识,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12] ;另 一方面,过度搜寻本地知识会使企业陷入“本地知识 冗余危险”或者“能力陷阱”从而不利于创新[13] 。同 样,非本地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也有两方面的不同 影响:一方面,企业搜寻来自不同地理空间的知识, 这些知识由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具有浓厚 的空间特色,扩展了企业的知识基础,增加了知识元 素间组合的机会,有助于企业创新[14] ;另一方面,非本 地的知识虽然更具有新颖性并能产生新的组合方 式,但也加大了对这些新知识的获取、吸收和整合的 难度[14-15] 。所以,基于地理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对企 业创新有着比较复杂的影响。例如,Sidhu、Comman deur 和 Volberda(2007)研究了环境动态性对非本地 搜寻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影响[9] ,研究表明,在动 态环境下,非本地搜寻比本地搜寻更有助于企业赢 得竞争优势;在稳定环境下,非本地搜寻也能使企业 获得关于产品分布等对企业来说有价值的新知识。 因此,无论环境动态性如何,非本地搜寻对创新绩效 都有正向影响。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 论。如Ahuja和Katila(2004)研究了总部在美国的跨 国化学公司的跨国搜寻后发现[11] ,跨国搜寻与创新绩 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创新产出会随着跨国搜寻程 度的加大而加大,但是达到一定阈值后创新产出会 随着跨国搜寻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因此,为了促进 创新,企业应该尽可能地跨国进行创新搜寻,但是要 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免失去控制。此外,也有 研究实证分析地理距离的大小对于本地搜寻、非本 地搜寻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16-17] 。总体 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以及企 业的创新过程由封闭式创新模式转向开放式创新模 式[10] ,越来越多的学者们逐渐把注意力从本地搜寻转 向了非本地搜寻。

现有研究关注的多边界创新搜寻模式主要包 括:时间—组织边界组合的创新搜寻模式、技术—组 织边界组合的创新搜寻模式和技术—地理边界组合 的创新搜寻模式三种。技术—地理边界组合的创新搜寻模式 非相似技术对企业来说是新颖的,企业搜寻这些 技术可以扩大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更容易产生创 新。技术在不同地理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演化路径,因 此,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种技术会有较大的差异[14] ,会 与企业现有知识元素产生不同的新组合,对创新绩 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学者们研究了技术—地 理边界组合的创新搜寻模式,以探讨不同技术和地 理情境下对知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图 3)。Phene, Fladmoe—Lindquist等(2006)从地理边界和技术边界 对组织的创新搜寻战略进行划分[14] ,利用美国生物行 业的专利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来自于 本国、技术上远距离的知识与突破性创新之间呈曲 线关系,来自于国外、技术上较近的知识对突破性创 新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来自于国外、技术上较远 的知识对突破性创新没有显著影响。已有研究表明 了不同技术边界和地理情境下的知识对于创新有着 不同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 在世界各地寻求技术创新有着特别的意义。但是,现有研究仅仅笼统地把知识分为国内知识和国外知 识,没有针对具体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无法为企 业指明创新搜寻的具体国家或地区。研究中使用专 利数据使得研究结果偏向于检验编码化知识对创新 的影响。同时,不同规模和年龄的企业在技术—地 理边界组合搜寻模式上是否不同也有待于。

袁健红龚天宇(2011) 从外部环 境和企业内部特征两个角度来分析知识搜寻的前因, 就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而言,相关文献主要从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独占性 、外部冲击、行业技术 特性等五个方面加以考察 。环境动荡性是指环境变化(源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的程度和速度 ,通常采用 频率、程度 、可预测性等维度加以表征(W ho ley 和 Brittain , 1989)。竞争强度是指竞争者的数量 。独占性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强度。外部冲击是指超出企业控制的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的环境变化(M ey er , 1982), 如政 府出台的监管政策就是一种外部冲击。与环境动荡性(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不同, 外部冲击是不可预 测的。外部冲击会导致积累的知识和技术过时,企业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寻找新的技术机会才能有效应 对外部冲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研发强度(即研发经费占总产值 、销售收入或 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对行业技术特性进行了区分 :研发强度高于 5 %的行业称为高技术行业, 而研发强 度低于 5 %的行业则称为中低技术行业 。行业技术特性差异导致企业进行不同的知识搜寻活动 。在高 技术行业中 ,企业倾向于进行技术知识搜寻, 而在中低技术行业中 , 企业倾向于进行市场知识搜寻 (G rimpe 和 So fka , 2009)。

从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特性和文 化 、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管理者特性等七个方面探讨企业内部特征。企业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评价 、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Cohen 和 Levinthal , 1990)。冗余资源是指企业可获得的但并非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一种资源 [ 6] 。 根据资源是否被组织的生产过程所吸收可把冗余资源分为已吸收冗余资源和未吸收冗余资源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员工之间以及由员工按照任务性质组成的单位之间在任 务 、权利、责任上的划分和沟通方式的确定。根据复杂性程度、权力集中程度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正规化程 度 ,可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复杂性程度较低、权力集中程度和正规化程度较高,适用于处 在相对稳定状态中的企业)和有机式组织结构(复杂性程度较高、权力集中程度和正规化程度较低, 适用于 处在不稳定或不可预测性环境中的企业)(Burns 和Wholey , 1993)。企业组织特性向员工传递企业的目标、远景和使命 ,并通过企业文化影 响企业的知识搜寻活动(A lbert 和 Whetten , 2004)。而企业文化体现了员工的处事方式、经验 、信念和 价值观 。根据企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程度可把企业文化分为封闭式文化和开放式文化(O' Reilly 和 Chatman , 1996)。在具有封闭式文化的企业中 ,企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契合度 ,无法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 快速反应。当知识搜寻活动挑战了现有企业文化时 ,员工容易产生抵触行为[ 7] 。因此 ,企业往往局限于 利用旧知识 ,缺乏搜寻新知识的动力 。而开放式文化通常较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 ,鼓励企业员工进 行创新 [ 3] ,从而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知识搜寻的偏好也是不同的 。成长型企业缺乏顾 客基础 ,必须通过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 ,因此, 这类企业会广泛地进行新知识搜寻(Stinchcombe , 1965)。而成熟型企业倾向于利用旧知识,因为其产品和服务已经形成成熟的顾客群 ,占据着一 定的市场份额,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常会鼓励企业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 ,放弃知识搜寻活动, 以避免不 必要的风险(Benne r, 2007)。衰退型企业通常会沿用其成熟期的策略。有关企业规模和知识搜寻关系的研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面 ,随着企业规 模扩大 ,企业惰性也会提高 ,企业倾向于沿着原有的技术轨迹来提高生产率 ,技术创新意愿降低 ,从而限 制了知识搜寻。 [ 8] 而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会拥有更多可以利用的冗余资源, 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知识搜 寻 。因此, 企业规模对知识搜寻活动的影响尚无定论。就管理者特性而言, 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和管理经验均会影响企业的知识搜寻活 动 。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倾向于开发式搜寻,因为开发式知识搜寻倾向于搜寻与企业原有知识基础类似 的知识 ,搜寻结果较为确定 ,可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回报 ,而风险偏好的管理者倾向于探索式 搜寻, 因为探索式知识搜寻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突破性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长期回报(Lewin 等, 1999)。管理经验也会影响知识搜寻 。 Lavie 和 Ro senkopf(2006)研究表明 ,过去的搜寻经验会促进企 业继续搜寻同类知识 。

从不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和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知识搜寻的结果。综观相关研究, 不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的结果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知识搜寻策略对创新 绩效的影响 ,二是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知识搜寻策略的分类是多角度 的 ,如从地理空间角度可分为本地搜寻策略和远程搜寻策略(或者称为地理空间搜寻策略),从知识类型 角度可分为技术知识搜寻策略和市场知识搜寻策略,从知识属性角度(新、旧知识)可分为探索式搜寻策 略和开发式搜寻策略 。知识搜寻策略的平衡主要是指企业在不同知识搜寻策略 上的投入资源比较均衡以及相应搜寻能力差距的绝对值不大。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时考虑了知识搜寻的影响因素, 研究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知识搜寻策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知识搜寻策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方面,相关研究主要考察外部环境中的动荡性和竞争强 度对不同知识搜寻策略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知识搜寻策略平衡方面,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 。综观现有研究, 学者们主要探讨企业规模、环境动 荡性、竞争强度 、企业年龄等因素对知识搜寻策略平衡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展望:企业选择某种特定的知识搜寻策略归因于企业所处外部 环境及其内部特征的综合影响 。:首先企业要确定搜寻哪类知识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其知识搜寻重点相异 ,在 新产品开发期以搜寻技术知识为主 ,在新产品上市期以搜寻市场知识为主 ;其次 ,确定搜寻哪类知识后, 企业要选择搜寻该类知识的方式,比如是探索异质知识还是开发同质知识(知识认知距离),是远程探索 知识还是本地开发知识(知识空间距离), 是探索过去的知识还是利用近期的知识(知识时间距离), 等 等 。未来研究应该结合知识类型和知识距离来定义符合企业知识搜寻过程的知识搜寻策略。目前鲜有学者区分知识搜寻对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根据不同角度创新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比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分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之分、架构创新与部件创新之分、能力提升型 创新与能力破坏型创新之分。 [ 20] 现实中,不同的企业往往进行不同类型的创新 :高技术企业往往进行突 破性创新, 而中低技术企业往往进行渐进性创新。显然 ,知识搜寻策略或其组合对不同类型创新的作用 不同, 现有研究均是笼统地分析知识搜寻对企业创新的作用 ,对不同类型创新未加以区分 。因此 ,未来 研究应该根据创新类型对创新绩效加以区分 ,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

为此,袁健红龚天宇(2011) 以知识源为纵坐标, 分为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 ,以任何一 种知识距离(可以是认知距离、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为横坐标。然 后根据 March 的探索—开发理论把知识搜寻方式区分为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认知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搜寻异质知识,开发策略表示搜寻同质知识;对于时 间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搜寻远期知识,开发策略表示搜寻近期知识;对于空间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 搜寻远程知识 ,开发策略表示搜寻本地知识。这样得到特定知识距离下的四种知识搜寻策略 :技术知识开 发策略、技术知识探索策略、市场知识开发策略和市场知识探索策略 。企业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特征可 以同时选择两种、三种甚至四种知识策略,如技术知识开发策略和市场知识探索策略组合,技术知识开发 和探索策略以及市场知识开发策略组合 ,技术知识开发和探索策略以及市场知识开发和探索策略组合。 接着根据前面提出的新知识搜寻策略, 本文把知识搜寻的前因和结果联系起来(参见图 2)。企业 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特征选择并实施某一知识搜寻策略或者知识搜寻平衡策略, 策略效果取 决于顾客(市场)反应 ,然后企业根据顾客(市场)反馈的策略效果进行下一轮知识搜寻策略选择 。例如, 在动荡且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吸收能力强但没有冗余资源、具有开放式文化的小企业可能会选择技 术知识探索策略并专注于开发突破性的新技术,即选择和实施单一知识搜寻策略,但在同样的外部情况 下拥有冗余资源但吸收能力弱 、具有封闭式文化的大企业可能会选择技术知识开发策略并专注于改进 现有技术, 可能还会同时实施市场知识探索策略, 以把改进后的技术迅速推向市场, 即选择和实施知识 搜寻策略组合。而企业选择的知识搜寻策略产生的效果取决于顾客(市场)反应 ,例如一些顾客(领先顾 客)会选择突破性创新产品 ,一些顾客会选择渐进性创新产品 ,而企业则根据顾客(市场)反馈的策略效 果进行下一轮知识搜寻策略选择。

Ref: 袁健红龚天宇,2011



未来展望:有必 要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搜寻模式进行 研究,以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适价值的企业创新搜寻 模式。,研究 企业创新搜寻模式与企业成长阶段的动态匹配规律。从其他角度来对创新搜寻模式进 行研究,以便对创新搜寻模式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例 如,可以从 Nerkar(2003)提出的个人网络角度[25] 、 Miller和Cardinal(2007)提出的认知社区角度来划分 创新搜寻模式[15]。对 组合三个及以上边界的创新搜寻模式的研究还很 少。系统识别影响企业选择创新 搜寻模式的因素。采用案例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来深入剖 析企业创新搜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6487-1293036.html

上一篇:知识与创新
下一篇:知识网络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