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h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meshzd

博文

【个人原创】你会做笔记么? 精选

已有 9768 次阅读 2016-11-25 21:59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学习, 笔记

最近随着科研的一步步深入,逐渐发现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看过的文献资料需要总结、以及未来项目的发展方向也要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而如果想要把这些工作都做好,仅仅依靠我们的大脑是完全不够的。我们的大脑容量就那么多,如果都装满了这些杂碎的零散化知识后,真正可以用于创造新知识的空间就会少得可怜。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整理资料,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的进行回找与进一步的分析。那么这个工具,就是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笔记。


关于记笔记的重要性,在我们从小上学时就听老师念叨,『上课要做好笔记』。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名人的笔记(例如达芬奇、爱因斯坦、钱学森、钱钟书等人的手稿)都会赞叹不已,希望自己也可以拥有那样的笔记。但是很少会有人真正去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笔记,以及做笔记的具体流程应该是怎样的。网上和这个topic有关的视频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是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林秀豪教授在图书馆中的一个演讲,链接如下:点此打开在整个视频当中,林秀豪教授向同学展示了不同用途的笔记,它们形成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学习的笔记、有研究的笔记、有生活中的笔记以及其他类型的笔记。这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1)笔记不是只有单纯一种,而是针对不同的任务而有所不同(2)笔记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做是一种『创作』。下面我们就要分成这两点对笔记进行详细的讨论。


那么先说一下笔记有哪些常用的分类方法。在这里我所采用的分类法是根据我本人的需要来的,如果读者有不同需求的话,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笔记风格。对我来说,笔记有这几种:(1)专业知识的学习笔记(2)研究工作中的研究笔记(3)非专业知识的学习笔记(4)个人生活的记录笔记(5)语言笔记。这五种笔记涵盖了我的所有需求。每个人的笔记,其实是他自己对于知识和世界的一个投影。有时我们会发现,当看别人的笔记时,可能会不知所云。这其实也是笔记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独特性。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是有区别的(对于这个题目比较好的一本书是《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因此对于吸收知识时的顺序和所采用的框架都有所不同。罗辑思维曾经说过:『笔记是大脑的外挂。』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形象。对于每一种笔记,你对它的要求都不同。比如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笔记以及研究工作中的笔记,我们强调的是逻辑性和全面性。而对于个人生活的记录笔记来说则逻辑性就没那么重要,相反趣味性和无厘头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关于如何做笔记,以及做笔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首先要记住的是:任何的笔记都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如果你自己的笔记只有第一版,那么这个笔记肯定缺乏相应的质感。无论任何的笔记,我们都把它看成一件艺术品,在完成艺术品之前我们需要在纸上打草稿,对于不满意的部分我们要勇敢的舍去或者修改。经过不断的打磨和调整,最终才能形成一个逻辑清晰、条理良好的笔记。这样的笔记才能祝我们一臂之力。因此一定要记住『记笔记不是一次性的活,而是一个不断重复和提高的过程。』比如在做专业知识的学习笔记时,假设我们在看一本专业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书中内容的思考、评价以及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标、公式的工作形成了我们笔记的原始素材。当我们读完一章以后,我们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再进行第二遍的梳理。由于我们已经看过一遍,因此第二遍将会把书中的逻辑加强后展现出来。在第二遍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对第一遍的笔记进行修改,形成第二遍的笔记。那么这时,对于每一章的笔记我们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处理。当一个部分或者整本书读完之后,再把这些章节的笔记综合起来进行第三遍的梳理。最终形成对于全书的一个笔记。那么如果对于同样的课题,我们不光参考了教材、也有相关的文献资料。那么运用这种方法最后可以将这些所有的东西拼凑起来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知识框架。而这样不断重复的结果是我们对于这个方向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正在向成为专家的目标勇往直前。


上面谈到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笔记,那么下面我想专门谈谈研究笔记。林秀豪教授在讲座中说到:『不会记研究笔记的学生,不太可能会在科研上有太大的进步。』我很赞同这句话。因为科研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high-thoughputhigh-demanding的工作。一个研究者如果不阅读大量前人的工作、不思考它们提出的观点之间的关系、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把握、收集的数据量很小,这样的科研工作是不合格的,也是很难在科学界生存下去的。但是我们如何能把握如此众多的信息,同时又有办法让自己看到全局而不至于以偏概全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一个研究项目的开始就做好研究中每一步的研究笔记。这样当我们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时,我们才能参照笔记了解整个项目的流程以及在其中所发生的问题或者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一个研究项目来说,我认为可以分成如下的阶段:(1)问题形成阶段(2)寻找解决方法阶段(3)具体实验阶段(4)与他人交流阶段(5)形成学术论文阶段(6)投稿并与审稿人交流阶段。最终将一个研究项目形成一篇或多篇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在不同阶段时,我们笔记都要保证客观性(一定不能有虚假信息,自己怎么做怎么想都要严格记录下来)、全面性(不能有信息的遗漏)、逻辑性(每个研究项目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易读性(因为我们要与别人进行交流,因此notes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手段)。如果读者想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了解,强烈推荐钱学森的《钱学森手稿》以及《钱学森力学手稿》(丛书)。钱老在国外时,对于每个研究项目都有一个文档夹,里面保存了整个项目从定题到最后的论文发表中的所有过程。不要小看笔记在其中的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笔记整理,其实是很难全面把握一个稍微带有一些复杂性的研究项目的。


关于个人笔记以及非专业知识的笔记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它们的记录方式其实和上面介绍的两种笔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1)笔记不是一次形成的,是多次打磨后的产物。打磨的越多,最后形成的东西越好。(2)记录中的全面性、逻辑性、易读性。只要把握住这两点,就能做出杰出的笔记。让笔记成为我们学习工具箱中的利器,让它成为我们的翅膀,帮我们在知识天空中尽情的翱翔!


2016-11-25

写于实验室前




https://m.sciencenet.cn/blog-376446-1016814.html

上一篇:浅谈现代化学习
下一篇:【原创】个人知识树的建立与完善

15 王启云 史晓雷 黄兴滨 程娟 黄永义 左小超 郑永军 林志远 张海权 杨绪洪 wqhwqh333 xlsd zjzhaokeqin biofans yunpeng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