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hu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huyi

博文

如何用人工智能帮你读论文?

已有 4300 次阅读 2022-10-26 09: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之前,我在《论文读不懂怎么办?》一文中,给你介绍了论文阅读遇到问题时的几个解决方法。尤其是介绍了你可以求助的免费资源和路径,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 幻灯

  • 博客

  • 视频

  • 课程

  • 代码

那篇文章,在知乎上获得了 2600 个赞(截止 2022 年 10 月)。我相信,对于很多同学,起到了帮助。

只不过,环境和技术在变化,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

这不,因为有了大规模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加持,阅读论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名词,或者无法理解作者的简单解释时,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对策。

具体的方法,就是人工智能替你阅读后,把内容综合整理,结合上下文转换成简单清晰的语言,再反馈给你。

这个想法,其实并不新鲜了。翻看近几年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论文,你能看见不少相关的研究。

只不过,那些研究成果只存在论文中,或者是在某个实验室的电脑里面,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触,更不要说利用了。

这回可不一样,有人( \@amanjha__ and \@functionofjade)居然真的就做了个产品出来。

这个应用的名字,叫做 explainpaper ,非常直白吧?

使用起来也特别方便。不用去菜单里面点选找寻。只要你把论文传上去,高亮某一个词语、短语或者段落,人工智能就会自动为你解读。

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就着 AI 反馈的结果,继续追问。

这种应用演示不大适合图文。所以我干脆为你做了 一段演示视频,你可以先看看。

看完之后,感受如何?

反正不少小伙伴表示,很兴奋。

这东西背后的技术是啥?当然还是咱们的老熟人 ------GPT-3.

其实 GPT-3 这模型的特点,说穿了就是。因为模型庞大,参数众多,所以从海量语料库里积攒的「认知」就多。注意我这里刻意回避了「知识」这个词儿。

(资料来源:t.ly/cY1kn

从上图中,你不难看到,现在的文本和代码生成中,GPT-3 都占据了重要位置。

我喜欢共享内容的原因之一,是视频发出后总可以获得观众进一步的反馈。不少的问题,都会激发我的思考。

例如有小伙伴在视频后面提问,说这个东西能不能帮着理解中文论文啊?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毕竟很多国内人文社科研究生平时阅读的论文,更大比例是中文的。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太贪心了。对于一个外国人做的刚上线应用,你指望人家立即支持阅读中文,还能看懂中文的研究论文,不大现实吧?

刚要回复,我突然想起来 上次在 Lex 上面的教训了。既然 explainpaper 的底层模型是 GPT-3 ,那它本来就该认得中文啊。

为了确保回答准确,还是实际测试一下吧。我传了一篇自己的论文上去。

中文划线高亮之后,AI 反馈的结果让我有些吃惊。

尽管 explainpaper 并不能直接用中文来解释信息。但它可以立即识别出「知识管理」就是 knowledge management ,然后进一步解释下去。

下面这段解释,就更有意思了。

它先广泛解释「插件」是啥,然后结合本文的上下文,指出 Roam Toolkit 是一种插件,并且描述了它的功能。

不仅如此,从下图可以看出,就连划线的时候字符之间出现了空格间隔,也依然能正常识别和解释。

下面,我故意找了个文中没有进行详细解释的「概念网络」,结果是这样的。

我能确定,这解释里面出现的「宠物」、「猫」、「狗」啥的,肯定没在本文正文出现过。

Evernote 这一段,让我愣住了。

Explainpaper 居然是准确识别了这张表格,并且把内容总结梳理,然后用英文输出了出来。

上述的演示,是不是回答了读者的问题呢?我觉得算不上。从需求分析来看,人家看中文论文遇到术语不清楚,自然是需要中文的解释。你再弄成英文给我,这......

可换个角度想想,这东西帮助外国人阅读中文论文,可是再好不过了。遇到中文专业词汇,随时可以获得准确的英文解释,而且阐述还贴合论文的上下文。外国人读中文论文,将减少很多障碍。这或许可以快速提升中文论文的影响力,妙啊!

另外,目前 explainpaper 缺乏中文解释能力,也给国内的开发者提供了发展空间。希望早日看到更多 AI 实际应用上线,帮助国人理解中文论文。

我期待你能自己尝试一下这款在线应用。至少在目前,它是免费的。而且因为上传的都是公开发表的论文,也不存在用户隐私泄漏问题。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尝试 ------ 特别是对于最近要写文献综述的小伙伴来说。

欢迎你把自己测试的结果和经验心得,分享在留言区。咱们一起交流讨论。

祝论文阅读愉快!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https://m.sciencenet.cn/blog-377709-1360964.html

上一篇:还在为「文思枯竭」烦恼?试试这款来自未来的 AI 编辑器吧
下一篇:从高亮到输出:如何用 Readwise 一站式优化你的阅读笔记流程?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