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不忘那一代人的奉献
我怀着喜悦之情,在这岁末新春来临之际,终于完成了领导交付的为收集和编辑老二院人(其中当然包括我)老照片的基础任务,收录了532张照片,按照A4纸的幅度,足有158页之多。编辑出版这本老照片集,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院六十周年(1958年1月8日建院)。通过收集,谈话,我深深感受了我们那一代人的情感,有些人已经故去,有些人已经失智,或者失能,是他们的遗孀或后人送来的照片。健在的老人,也都在75岁以上了,有的甚至是九十高龄左右的老人,当他们把照片交来时,会慎重其事地向你讲述照片里所显示的那段历史,还有的人会要求一定要把和他共事的早逝的人名写上,因为功劳不能磨灭,逝去的战友永远留在他的心上。整整七个月,我读前三十年的院史,加上第五年的十年年鉴,一张张地理解照片里的历史背景。我真是被深深滴感动了。我编制,我不要求报酬,因为这里融进了我自己的全部感情。现在,我在这里给出我为《老照片册》写的“编者的话”,请大家也来感受我们那一代人。
“这个照片册以核二院的老人为中心,用二院老人在各个时期的照片来展示二院人曾经的雄风,展示二院人的精神,二院人的贡献。
早在1955年,中央决定中国发展核武器,在1958年决定建立一个为生产核武器服务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院的那一时刻起,二机部就按照中央指示,首先是网络人才,二院的领导、专家、群体就这样陆续地会齐在这样一个准军事工作的旗帜下,一些老地下党员、老留学生、部队的干部战士、东北老解放区的化工企业内的技术骨干、一批批的留苏学子(博士、副博士、大学毕业生)、国内大学的毕业生、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中专毕业生等等,前前后后,不断地走进了这个设计院的大门,核二院成了人才荟萃的地方。
所有的老二院人,曾经听候召唤,不论多么艰苦,不论家庭分离的时间有多长,为了我们国家的核武器,舍命在前线,加班加点。在实验室,在现场,冷实验,热实验,连轴转。没有照相机,不准照相,两弹一艇,军事化行动,贡献青春。1979年,军用任务完成,转入开创民品的天下,去广东,去上海,去新疆,去安徽,去天津……开辟新任务,找到二院的出路。二院人显示了的自己的才能,打出了自己的天下,在民用行业:印染、啤酒、制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热电厂设计、核为民用的辐照站、辐照设备、扇形重离子加速器、巨型的地区标志性建筑物、美丽的花园建筑、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核二院的名声响彻国内外。核能还要转为为民谋福利,核电站一个接着一个,二院人在广东大亚湾、秦山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和它的扩建工程、岭澳核电站的一期、二期、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秦山三期、后来的方家山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处处有二院人奋斗的身影。核电稳步发展,乏燃料后处理必须跟上,世界性的难题,二院人扛上,化工工艺、设备制造、自控仪表,解决超强放射性下的设备的可靠运转,运行信息的准确掌控,难题不断攻克,中试厂建成了!二十年过去,军用核设施又到了退役的时刻,各种废液的处理、处置又落到了二院人的头上,水泥固化,沥青固化,水泥压裂……一项一项的难题解决,工程建成,国家土地和环境的安全有了保障。
越是艰苦,越是奋斗,就越值得回味,因为都和核二院紧密相连,所以所有的老二院人对核二院都有说不清的情,不论岁月如何流失,生活发生什么变化,个人身处何方,一提起自己的人生,就想到核二院,就想到自己的战友。情系核二院,是二院人永存的心声。
人是二院的核心,每一位老二院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都承载过艰巨的任务,都可以写出一段奋斗的历史,核二院的历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辉历史的一角。今天,我们用老二院人的照片来书写这一段历史,是对老人成就的赞誉,也是留给世人的一段记忆。形象而生动。
老照片部分取自院档案室,更由许多老二院人热心提供。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以人叙事,或者是借照片中的人来话当年某件事,特别是针对基本上没有照片的前二十年,为了说明老二院人承担过的工作,不可能全是对号入座,有时,某些借用会有些勉强,也是无奈之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照片逐渐增多,表述的如果基本上是同一类事件,也就会借用某一些照片来说明那项事件,不可能张张采用;总之,通过这个照片集尽力展现过去整个老二院人的各个基本方面,从工作到整体精神面貌。之外,照片集还展现了二院对退休老人生活的一贯关心和退休老人人老心不老的特殊的精神状态。
二院人的贡献用这些老旧,稀少的照片是无法言尽的,这不是院史,更不是个人的历史,看看它们,只是勾起老人的回忆,老人们,为自己自豪吧!后辈人,尽力了解和理解你们父母甚至爷奶一辈人的可贵的经历吧!为我们的祖国自豪,也为这些老人骄傲吧!
借此,我们还特别向所有提供了照片和在工作中给予了我们帮助的老人们深深鞠躬,道谢。”
这个老照片集《情系核二院》将会由原子能出版社正式编辑出版。这是历史。
带着感情,我带着我牵头组织的老姐妹歌唱队,学起了《大漠深处》这首歌,七八十岁的老人,带着感情,跟着谱,一遍遍练习,高声唱出:
“一代代追寻着,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大漠深处,万缕云烟。”
我很自豪,一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人,居然能够自如地运用计算机的功能,喜爱阅读,老人还愿意和我交心,于是我接受和完成了老人们共同的心愿。
我已此篇送给科学网,迎接2017年的春节,迎接国家新的明天。强盛的中国靠我们大家,其中就有我们的科技人。年轻的朋友们,现在靠的是你们了!
2017-1-1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31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