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支招:让中国人紧绷的心松缓下来

已有 4010 次阅读 2010-3-6 19:0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医疗资源, 义务教育, 安心, 社区服务, 自由创造思维基础

 支招:让中国人紧绷的心松缓下来
 
 
 
        中国人活得不轻松,到处可见由于着急而引发的矛盾:小学开学,名誉京城的航天桥附近的花一小的路口被接孩子的家长和他们驾驶的小车堵满,直行的车辆,包括公共汽车都走不动了,于是发生了争吵,堵塞更严重:有那么多跨区送学的家长吗?绿灯已经转换成了红灯,一位老太太还在一颠一颠地过马路,她紧张,停一下,又颠跑起来,停下,再颠跑,对面已经发动起来的汽车司机望着她匆匆地的钻进胡同,都不得不苦笑了:老太太急什么呢?进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室送病人的家属因为医生忙着接诊一位急诊军人,开始破口大骂:老百姓不是人啊!接诊大厅里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稍等片刻,至于骂架吗?晚上7点在公交车上听着两个年轻人一面谈着工作,一面埋怨着:城市化已经把人弄的很紧张,还要拆房,山东老家土改分的五间房都要拆迁。这仅仅是我十天来从海淀奔赴东四十条陆军总医院照顾在急诊留观室中101岁老母路上预见的情况,我自己76岁了,一天在路上奔走,在医院呆一整天,累的腿都迈不上公交车,心里一个劲地也埋怨:为什么社区医院不能到家里服务一下呢? 为什么公交车的踏板不能放低一些呢?
 
如此种种,就全国来说,每天所发生的矛盾何止十件、百件,就光房屋拆建的矛盾,各种财务分配的矛盾,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和民工荒的矛盾,总之,似乎日子愈来愈好过的中国人,内心却放松不下来,紧张,很容易发生过激行为。我听一些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说,国外一些城镇很安静,老百姓不一定很富裕,但是显得很悠闲。我想,也许我们这是发展中的状况吧?政府的服务不到位,许多决策往往习惯于简单化的行政决策,过去医改和教改的失误,老百姓别说不习惯于分配中的差额,差额还真是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再加上老龄化的提前到来,独生子女给社会带来的特殊问题等等,使得人民的内心都在承受着压力,不平衡就容易发火,就容易发生冲突。
 
这次人大开会,实际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要尽快改变发展的方向,要充分考虑民生问题,让老百姓真正过上舒心的日子。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政府报告中似乎都谈到了,但是,民生涉及的是方方面面,我还是想提些拙见:
 
 
 
1.                             政府已经想尽办法扩大医疗统筹范畴,降低药费,现在又在解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及减缓三级医院的求医压力问题,这些都是抓到了点子上,但是,如果不解决医疗资源均衡的为题,不恢复医生护士的“天使”形象,或者因为以往的医患关系带来的医生治病心里的紧张,上面的问题还是会遗留不少问题。譬如,外地县城的医疗水平就不如大城市,于是大城市就必须接诊大量外地病人,他(她)们往往涌进一些知名大医院,还心急火燎,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知识,十分容易发生医患冲突。譬如,在陆军总医院一位从外地来的肺心病女患者,花了100元支付了固定输液针头,却因为上厕所和手出汗,使针头滑脱,再输液时,就坚持要用原来脱落的针头,说是已经花了100元,如果不是我们从旁协助值班小护士解释,说明插入血管的针头,脱落后受到污染,不能再用了,命要紧,输液似乎就要进行不下去。医院怕出现医患关系,见病人固执就停下治疗,其实矛盾会更突出。河北固安尽管离北京市很近,但是就不能,譬如说,到旁边的廊坊市某个医院就诊吗?让全国的医疗资源相对均衡起来,每个省都多配备几个设备齐全,具有医术高超医生的好医院,不就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医院压力了吗?一说起资源均衡,仿佛就首先想到硬件,医术高明的医生呢?会操作现代医疗设备的医士和技术员呢? 有些地方的设备又没有能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于是,定向大学招生、毕业生实习和职业培训又和教改挂上了钩。就说大城市的社区医院,也不见得吃得饱,就是资源问题,为什么不能由大医院连锁一些社区医院,特别是卫生站,,建立真正的家庭病床,流动医疗检查设备车,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譬如说90岁或95岁以上的老人,不就大大方便了他(她)们的就诊了吗?这样,社区和医院都需要有一部分对口的医护人员,专职的保健医生和对家属进行必要的保健知识普及,这不也是工作岗位吗?所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何至于我们求助于社区医院,为老母亲治疗褥疮时,听到让人十分尴尬的回答:我们没有外科。发烧感冒发烧了,回答:不能上门输液。如果设想,在老母亲93岁时因滑倒造成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像现在给出“肾功能良好”的结论而不是那时因“肾功能不全”,北京的一个知名大医院拒绝给她实施手术的话,何至于后来双腿完全残废呢?所以,医改的问题除了目前政府已经想到的,还应该在资源软、硬件均衡上,在充分发挥社区基层服务上,在医生对神圣职业的道德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进。
 
 
 
2.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占人口的比例也是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素质越高,但是,在中国出现严重拜金倾向的今天,往往教育程度越高,犯罪的手段越高级。今天的中国,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抓好义务教育。在15岁之前,切实打好做人的品德基础,过于功利,只为大学和以后的求职考试打基础是义务教育的失误。为考大学和考高职的知识准备可以放到高中阶段。这样,我们的普通职业教育也有了职业道德的培训基础。儿童和少年时期,不要使他们因为感到厌学而沉迷于网络。想想过去的孩子们,下课以后有多少时间集体一起玩球、跳皮筋、扔拐、玩捉迷藏等等。而今天孩子哪有一起玩耍的时间和机会,只有独自上网玩游戏,还能不受网络诱惑?孩子从一开始就被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规矩给固定住了,哪来以后的创造思维?义务教育一定要以人的天性发展为本!这才给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打下基础。孩子的正常的玩耍、淘气和好奇是自由创造思维的基础。至于学前班,我始终不认为是今天教育的关键,学前的核心是让孩子们习惯于集体,绝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前准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对当今民工的培训是对过去教育却失的补救,是对他们进入大城市和适应企业工作,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的准备,政府应该鼓励深圳张“全收”这样的先行者,多一些张全收,就会多一些求职的秩序和有准备的工人,实际上这也就是用工企业支付了工人的提前培训费。
 
               教育资源的合理安排,使孩子们不必离家太远就能上学,不需要家长接送,城市里就不会出现放学时的金人拥挤场面;使受教育者不会加入未来的失业大军,我们学子的家长就会安心,行行都有前途,就不会刺激家长们为孩子们追求功利而剥夺孩子们的玩耍时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减少,他(她)们的成长会更有保障。
 
 
 
3.                             中国的建筑规划师们应该学会在认可原来历史客观无序发展的状态下做出新的规划,而不是大拆大建,在“白”纸上画图。能不拆的不要拆。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见到的17世纪的房子,窄小的门洞还是窄小的门洞,家具就靠原来在顶层窗户梁上方的一个葫芦,从各层窗户里拉进去,十分有特色。整个巴黎市区,从埃菲尔铁塔望下去,除了教堂的尖顶外都没有高层,高层和现代化的建筑集中在原来垃圾堆集地的拉迪方斯,巴黎拉丁区大学城街道的路面还是几世纪前的石子路,地下昏暗的酒吧还在原来的地下,旅游者既愿意去看看崭新的拉迪方斯,也愿意去昏暗的酒吧感受过去的时光。河内的老街是背包族必去的旅游区,小小的店铺一个接着一个,店主各自出售各自具有特色的物品,吸引着游客。我们的城市建设就是拆了建,建了没几年又拆,中国始终是个大工地,到处都盖成一样的楼房,老古的东西和发展过程的东西都给整齐划一了,难道这是实际旅游者愿意看到的?难道这就是世界城市?梁思成要是活着,也不知道会不会为此发疯。其次,非必要拆,特别是改善居住环境,改造危房,只能是让住户自己决定,如果还要住回来,就应该给他们考虑临时周转房,他(她)们应该有发言权,开发商或政府没有强制权。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生活的安心,不要老感到是在被调度中,那么地没有安全感。这样,就会减少许多矛盾。
 
 
 
       总之,今天的政府是个服务型的政府,而不是老百姓生活的摆布和指挥者。细致地想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政府必然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的心松弛下来,就会安心地过日子,医生不用怕患者,病人也会理解医生,求职者只要努力总会找到工作,老人总有人照顾,是人总会有房子住,如此种种,放慢该放慢的节奏,过马路就不必着急,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也不会轻易着急上火,这才是生活。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300415.html

上一篇: 为教改提些具体建议
下一篇:我们的长寿母亲

1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