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我的老妈病了难道只能呆在急诊室里?

已有 4367 次阅读 2012-9-20 13:1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office, 急诊室

上周三,感冒数日的母亲病情加重,气管里的痰液似乎直接到了嗓子眼,呛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又不会吐痰了,我们只能给她拍背,让她缓和下来,可是接着我发现她额头滚烫,一量,有38°C,再接着,就看她大口喘气,烦躁的把盖的被子给推掉到了地上,我一想不好,立即对妹妹们说:叫救护车,送医院,妹妹们也傻眼了,我小妹问了一句:住院还是急诊,“只能急诊”。我们就近赶到了海运仓的军区总医院,急诊室接纳了她,通过胸部CT和心电图,肺部积液严重,都快过了2/3的胸腔了,急诊室的大夫对我说他去和住院不商量一下,让她住院,过了许久,他回来后给我撂下一句话,说是心脏有问题,然后说住院部的人有事现在来不了,先输液吧。

急诊室里乱糟糟的,各种各样的病人和陪同的家属,大夫让我们只留一个人陪同,我和弟弟只好在外面大厅里等候,看见大夫过来,我去打听,问他心脏是什么问题,告诉我:心衰。接着说要开病危通知书,因为100多岁本身就是一个为系数,还问我们万一有情况如何要求抢救,我回答:不破坏性的抢救,他挺满意,走了。

大概4点以后吧,住院部的内科主任来了:对我说,他研究了我妈的情况,他认为她的病情不是特别严重,不必要住院,住院还会有交叉感染。我当时简直傻眼了。严重和病危是大夫说的,不严重又是大夫说的,总之,住院部不收她。急诊室的大夫为自己辩护,说她直去联系,没说一定住院,天哪!我们真是有口难言。但是她又必须接受治疗,急诊室的大夫明确了这一点,还说,第二天清晨要接受验血。我们无奈,只能要我们的小妹(也66岁了)坐在急诊室里陪夜。第二天,整整输了一天液,当夜还在急诊室,说是第二天清晨还要化验,第三天中午,大夫说病情稳定,当天也输完后,到社区输液吧。输液是整整一天,一直到晚上9点,天全黑了,我弟和妹才叫救护车把我拉回了家。

再回来说去社区医院的事。我73岁的弟弟在听大夫交代后,不得不骑着车到住家附近的东堂子胡同的社区医院,却被告知,他们不给病人输抗生素。无奈,又去别的社区联系,但是不可以报销治疗费,因为母亲不属于那个社区。不仅如此,我母亲还必须被推到那个社区,在那里输液整整一天,坐不住的母亲和都上了年纪的子女能受得了吗?

我只能和女儿商量,让我女儿请事假,第二天他的值班只能和同事换班,由她到家给姥姥输液。就这样,我和我女儿在我母亲那里两天,我女儿跪在床上,给母亲找血管,扎针,一共七袋液,用了8个多小时,我们还得不错眼珠地盯着,否则她一动,皮包骨头的手,极薄脆的血管壁就会穿透,于是又得费劲重扎。

我终究我也是小80的人了,着急加上劳累,我跟着就病倒了,头疼欲裂,发烧呕吐,嗓子严重红肿,只好也接受治疗,幸亏我们核二院的社区医院有着过去留下的设施基础。我的母亲也就只有劳累我的弟妹们了。

我躺在床上想,幸亏我妈有五个孩子,还都特别孝顺,团结友爱,还幸亏她有个外孙女儿是个有经验的护师,要换成以后独生子女,还没有能做治疗的亲人,那么谁来给失能的老人做治疗呢?为什么住院部就不能收留这样的老人,哪里能为这样的老人进行治疗呢?我在我们院的输液室说起这件事,护士长就说,对呀,医生开处方,可是治疗这一块谁来做呢?再有,我听说,我们院的一位因为脊椎手术导致高位截瘫的老人,长期要查尿管,而社区没有条件,无法承担这样的工作,于是这位老人就只能每次被家属推到附近三级医院去接受这项技术工作。

我通过我妈的事,我就想到,每出台一项政策,必须把配套的事都想全了,很多社区医院极其简陋,就说要造就大量的全科大夫,全科大夫管治疗吗?提出居家养老,推行居家养老,生活是一方面,治疗呢?还有,按照现行的体制改革,我们院的社区卫生站(过去的核二院门诊部)要逐渐自生自灭,因为已经和核工程公司剥离,那么等我老到也行动不了时,我会不会也会落到我妈的境地?而我可只剩了一个闺女,真让我寒心那!

医院的住院部为什么就不能收留我妈,就住一周,完成治疗不是应该的吗?如果都真到病危,那就是急诊抢救,而住院部里的病人都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被收留呢?我困惑不解。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614706.html

上一篇:中国必须从功利的思维转过来,回归教育的本质
下一篇:重 游 法 国

8 张伟 迟菲 肖重发 胡岳 李宇斌 周素勤 孙学军 者仁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