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中国人真是在社会文明的道路上开始前进,从语言到行动 精选

已有 6192 次阅读 2012-11-3 11:3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office, 中国人, 前进

 中国人真是在社会文明的道路上开始前进,从语言到行动

                         一些小事上的感悟

 

我一周两次要从北京的海淀航天桥西,坐公交车东行,中间转车,到东单和东四之间的干面胡同的老母亲家,看看母亲,做顿午饭,和辛勤照顾母亲的小妹聊聊天,或者让她可以外出卖点日常所需品,一般来说单程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坐地铁可以少一些,但是需要爬楼梯,另外,不能用老年证。我往往根据情况临时决定。

112,我照往常的习惯,从家出大院往西,那天,刚拐向西走了两步,就看见从北往南的人行绿灯亮了,一堆人双向过马路,我想奔过去,绿灯的持续时间已经从10秒延长到了15秒,但是,我还是抑制了这个冲动,因为这阵子胸口处容易难受。直行车道的绿灯又亮了,有些后来的行人开始三三两两地又在等待过马路,但是没有人楞闯,我慢慢走到灯柱,望着对面行人禁行的红灯横杠在下降,待到只剩三杠时,我按了两次按钮,很快,我身边的红灯亮起,我立即招呼:该我们了,并且拍了一下一个站着不动的中年男子,他像突然醒悟,嘴里不断念叨:我在想心思,还没转过来呢!到了前面桥洞那端,一位年轻男子立刻就上手按了按钮,我又加了一下,等灯变色了,两边的行人匆匆而过。这样的双向,我这次没有发现有人乱闯,但是按灯钮的习惯似乎还未完全养成,大部分人在等待,其实权利可以操纵在自己手里,政府已经从方便行人方面作了改进。但是,我还是很欣喜,这和半年前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我过了马路,转身待在成排的等车处。一辆612公共汽车进站,后面没有其他车,我决定上这趟车。车上人很多,上车的人还不少,我从车边,抓住扶手,费力地地踏上车板,就在我抓住车内立柱转身时,一个黑影立起,立柱边的车位空出,我立刻转身坐下,坐稳后,这才发现立起的是一位20岁左右的姑娘,一身黑色西装,头上的黑发束紧,别着一个黑色蝴蝶结,再看,和她一起的还是一位穿着一样的姑娘,两位姑娘都面色较好(没有抹粉擦胭脂),像是饭店或大商场的服务员(也许并不是北京人),她们小声嬉笑对话,真是训练有素,很懂礼貌。

我在阜成门内下车,等待685685的车有时间隔时间很长,可是这次还行,接着684两辆,后面就是685 ,究竟这是945 ,早过了上班时间了,车内人不多,我坐在了一张老年人专做的靠走道的座位上。车开行后,各站不断上人,但是没有人到我旁边来,后面还有空位,再说,通过我挤进去也不方便。这样,直到一个车站,在那站上来了不少人,他们似乎是一辆事故公交车上撤下来的一批人,我没有注意,突然,一位中年男子轻轻地在我旁边说了声:“我能和您分享座位吗?”对于这样有礼貌的语言,我真是第一次听到,我急急转身,让出通道,一面回答:“当然,当然。”友好的态度让我们立刻消除了陌生,我们开始聊天,看来他是从外地(?)到了北京,买了一套旧公寓楼房的二楼套房,也可以说就是北京人了吧,想把老母亲接过来,关心北京的楼房会不会都加盖电梯。谈话之间我突然意识到我该到站了,急急忙忙起身到门口,下了车。走在胡同里我还在琢磨,这位男子是干什么的,怎么学会这样礼貌地与人对话的?在国外待过?他一心在关注他的母亲,可真是有情有意啊!

在老母亲家待到下午近四点,我告辞回家。星期五,这个钟点,附近史家胡同小学放学,校车和接孩子的父母,加上有早下班的,地面交通的拥挤是不言而喻的。我决定坐地铁回家。于是我没有去685车站,而是直接进了胡同口处的灯市口地铁站。我拖着疼痛的左腿,急急地下楼梯,正赶上5号线一辆车进了站,正在开门,我从门侧挤进去,就两站,在崇文门站倒车,我贴着门侧紧贴立柱站着。东单站上了很多人,门前挤了很多人,崇文门站快到了,突然一位中年妇女从后面开腔,问前面一位男子:“你下车吗?”回答:“不下车。”然后,他给她让了道。我简直惊讶极了,就像在学法语课(有一课是讲坐地铁,情景是这样的,一位要下车的男子询问前面的乘客:“Descendez?”(您下车吗?)前面的那位让开,给要下车的男子让出了道)。这样的情景居然出现在中国的地铁里,而不是直接扒拉人的身体或楞往前挤,嘴里却不出一声。我望望那位妇女,穿着大衣,是有文化,但并不特别。我确实感叹,中国人中间确实有文明的种子。

从崇文门转车,等2号线的车来,倒霉的是,我装着假关节的左腿,真不争气,迈步就疼,上楼梯时我简直拼尽了全身力气,愣是抓着栏杆把自己送上了站台。4分钟后,车进了站,上下人都多,为了想坐下来,我在人没全下完的时候,侧身上了车,眼见对面有个空位,正待过去,坐在车门边的一位妇女一把把我抓住,:坐这儿!她把用手捂住的座位让我坐下,她说,人多,等你到那儿,就没座了。我真是从心里谢谢她。看样子她并不是本地人,操着一口捎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下一站,有个姑娘上了车,站住后,从口袋里掏手机,带出了几张1元的纸币,落到了地下。我见了,就招呼那位姑娘:钱,你的钱掉了。我旁边的那位妇女对我说,有时这种好心还招人烦,有一次,一个小伙子和他的女朋友亲热,他的钱掉在了地上,我提醒他三遍,他都没理,还嫌烦,直到第三遍才把钱捡起来。我说,到那时他就会谢谢你,对不?看来,她从根子上就是个热心人。复兴门站是个转换车站,上下车很多。上来一对老夫妻,他们转身立在了我们的前面。我旁边的那位妇女立起了身,让老太太坐下。老头回答:“不用不用,我们就两站。”妇女回答:“我下站下。”没有想到她和我一个站下。她们两人对换,那位妇女到了车门口。车确实快进站了,我也起身,老头坐下,还说了声:“谢谢。”(这一对看上去就是有高等文化的老年人)。车站到了,我和那位妇女一起下车,一起走向出站楼梯,这时我才发现,她的行动比我还困难,一瘸一瘸。我确实受到了感动。这不是一位文化水平很高的妇女,但是她心里装着别人。这是一位真真本色的老中国人。社会的和谐是靠这些人构成的。

出了地铁,我转乘公交。没有两分钟,来了一辆619,我几乎是最后上了车。车里人真是多。我决定往后门走。我摇摇晃晃地走到转轴处,一位年青人一下抓住了我的手臂,然后把他扶着的立柱让给了我。我发自内心地谢谢他,没有出两站,我旁边的一位老太太要下车,周边围着的人没有人抢坐,我挤过去,说:让给我坐吧!居然那些人就让我坐下了。定睛一看,一圈非本地的人,前面是一个中年男子,可能是在北京打工的,在我旁边的是三个年青姑娘。男子问女子,哪儿来的?哈尔滨,东北。一问一答,最后男子下车。三个姑娘中一位提出,她想吃块糖,另一位从我座位旁的小包里掏出一个糖果袋,撕开,给了对方几粒,对方回答,就一粒,给糖的女孩把其他的收起来,要吃糖的把糖纸撕开,把撕下的纸给回另一个女孩,那位女孩把糖纸塞回到包里,一次,两次。我真是惊讶之极,这三个豪不乱扔纸屑的外地女孩,她们是怎么养成的这种习惯的?

航天桥西到了,我立起身往门边走,那位扶我的年轻人又拉住了我,把我安稳地送到门边。

我回到了家,心里充满了感动,今天,也就一天,我遇到了那么些好心人,那么,每天每天呢?累积起来呢?也就是说,北京,这个现代化的城市,社会文明确实在形成,社会是人的聚合,而这个聚合中充满了友谊和互助,这就是文明。社会的文明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当然有政府的不断宣传和管理,但更是社会自身不断成熟的过程。文明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逐渐生根,会体现在所有的语言和行动中,在所有的大事和小事中,特别是细微的小事,由小见大,这才是文明的扎根,而不是空洞的口号,稀奇古怪的言辞。

我欣慰,我对这个社会的文明前景有了信心。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628849.html

上一篇:老 友 重 逢
下一篇:惊喜的意外

32 王涛 谢强 许培扬 陆俊茜 徐耀 严海燕 王春艳 刘洋 周少祥 朱艳芳 孔梅 何宏 张鹏举 冯大诚 周华 肖振亚 曹裕波 汤治国 杨民力 李宁 陈冬生 李土荣 苏德辰 王善勇 李汝资 武夷山 陈国文 徐磊 翟自洋 李炳华 李宇斌 suoyoulunt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