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小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s7405

博文

个人合作试验及论文写作的一二事 精选

已有 5708 次阅读 2012-9-12 02:25 |个人分类:科研水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论文, 合作

题记:这件事是非常简单而有所启发的事情,尤其是对我辈这等年轻博士生而言。

事情是从2012年的四月份开始说起,上海的天气是那么的咋暖还寒,我蜗居学院楼4004室,对着电脑发呆,不是课题愁啊,纤维物理分析与模拟计算陷入无底深渊,一团糟!如何看清问题了,有人说走到理论计算行不通,就试着从实验结果的角度分析,或许视角将会打不通。

接下来的一周我陷入了搜论文-读论文-关键词对比,那几天过的的确比较心焦,因为研究陷入瓶颈,没有任何拿得出收的结果和可以和导师讨论, 而且问题的症结已经和导师谈过几次,都无疾而终。我的心情只有天知道,后来的那几天群殴却出奇平静,似乎习惯狂读论文这件事。两周以后,我找到看似可以用于我试验设想的仪器,可是本校没有(也敢号称国内纺织一流?!),借助网络,有卖仪器的但是不懂我的测试期望值(看来博士生的个人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怎么回事啊?

后来终于在一个篇幅很短的论文中看到了曙光,仔细阅读大喜,有戏哈(O(∩_∩)O)。于是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于是出乎以来的国际个人合作开始了。对方是一位印度籍美国人,年纪较大但是拥有博士学位哦(后来才知道对方是在纤维领域打滚很长时间,而且成果也很不错),在princeton,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很客气的发问并附上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初步proposal和试验设想, 很快给予肯定答复,不知免费做实验,而且还提示我这个试验中材料的预处理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等(天哪,这不是国内学生天天喊的好导师的范例吗?),花了百十块用UPS寄出材料,很快回复说材料收到在安排实验中(看看老外都是有安排的了),但是这个结果等了近一个月,这和国内反差比较大,国内恨不得今天到明天就有结果,(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受到结果后,我大手感动并由衷地佩服这位老博士,结果分类列出,并简要说明标记内容,还有一些是我没有想到的了,可能他在试验中看到并记录下,这点值得国内的测试机构反思,不是我们不愿意合作,狮子大张口,对待试验的态度更是不敢令人恭维啊(凡是做过的同学肯定都有感触的)。下来是我一个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这位老博士先生还发邮件给我一些说明,主动提出有需要可以发电邮给他。在同他接触的过程中,我决定深化我们的合作(前提是我和国内的导师沟通并得到许可,国内的XDJM注意啊,如果拿国内的学位的话,这是必须的)。这位老博士很积极的回复邮件,口气是十分的客气,对于我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逐条回应,说很高兴,基本上是美国东部时间的晚上12点以前回复,因为这样我可以在那个时间以前回复他了,考虑的仔细周到。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论文基本成型(我个人观点,后来看的话,论文问题居多),准备投稿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可以让这位老博士帮忙修改一下了哈,毕竟人家的英语是刚刚的了。发邮件过了两周之后,不见音信,我准备投稿的时候,突然收到邮件说他患病了,是胸部和腰部疱疹,上网一查,心里咯噔一下,这老兄的这年纪患这个病,有点危险啊,而且痊愈的时间会较长了,但是他还想向我表示歉意,说如果我愿意等待的话。。。我想算了,已经这样了,就等等吧,应该问题不大。在这期间我有自己修改这篇论文。之后由于自己办理出国的手续,也没怎么在意邮件,貌似自己也把这件事给忘记了(看来事情有时候也是耽搁不起的了)。

等到我的出国手续办的差不多了,整装待发了。突然有一天一封邮件主体This is XXX,我打开一看原来是这位老博士,说他痊愈,有时间帮我修改论文,但是同时也很抱歉,他换工作了,在新的单位,要花时间办理新旧工作单位的行政手续,希望我be patient,又是等待。但是这么久的等待,换来有一个敬佩。他将我论文的钱一大半重新组织了,逻辑和表达的更为顺畅,我个人读了之后,感觉完全大不一样,标出了一些我的个人英文写作的非习惯用法和比恰当的表述。另外,对于结果讨论的原因分析,在我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深一点,以我对这个研究问题的理解来看,这位老博士付出了很多,我个人真的很敬佩。所以说科研牛人就在身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谢谢这位老博士先生,真心的。

后记: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1)究竟怎样的合作才算成功或者良好的,或许有人说我这个论文题点的研究不牵扯利益,我觉得这个是科研训练素养,个人利益需求,人品问题牵涉其中。从我和诸位博士仁兄的电子邮件接触过程中,他对问题看的非常仔细,问的也很到位,回答的也很细致;依他的年纪和在美国的大环境,没有和我争论文作者排序或者其他之类的了;人品以我推测应该也不是很差了吧?
(2)究竟做实验和写论文的速度问题如何处理,或者效率的问题如何看待? 我个人认为是效率与试验结果和论文的质量相联系的,一切以实验结果和论文质量为标准的话,这个也说明我们国家从SCI数量向高质量SCI的转变还有更长的路要求走。另外,我个人觉得SCI的质量不应当只以SCN为首,更应当以某一个行业内top10杂志中发表文章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其一段时间的他引指数为表征才能有效说明这个问题。
(3)最为重要的一点,对于学生的培养,国内的老师所应该有的态度和所花费的时间是怎样分配的?据我所知,在目前已经费为纲的指挥棒下,教授跑经费,出差的跑项目逐渐“正常化”的前提下,学生数量激增,使得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有效指导时间所剩无几,更有甚者,硕士是有博士带毕业的,本科由硕士带毕业,博士自己干,只要SCI数量达到要求即可。在这追逐数量的过程中,质量的问题还几人在追寻了?

PS:以上的絮絮叨叨,仅为个人平凡博士生活的一点小缩影,仅为纪念这篇历经波折的论文而作。拍砖者请收起您的砖头,用在更需要的地方,O(∩_∩)O谢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9359-611788.html

上一篇:海峡对岸的简朴-一面真实的镜子
下一篇:清华twins-研究生学习的榜样

8 李宁 吴明火 余洪波 刘瑞亭 汪玉 李天成 郭胜锋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