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cl2822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最早的水井

已有 18339 次阅读 2017-2-17 21:22 |个人分类:学习交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最早的水井


中国最早的水井

从现在的考古研究来看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下水(即挖井)的国家,中国到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大概是7000年前的水井。

中国传说中发明井的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的说法是舜禹时代的伯益发明了打井取水的办法。《吕氏春秋"勿躬》说:“伯益作井。”《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作井的传说

传说,黄帝定居陕西以北黄土高原后,连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吃水用水却成了头等大事,开始人们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迁回离河水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长时间,定居在黄土高原的群民几乎纷纷走散,各奔东西。黄帝为吃水问题,常常发愁,有一天,他找来懂地质的伯益,询问如何解决高原吃水用水问题。伯益说:“过去咱们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树林,如今定居在黄土高原什么都好,就是无水可取。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来供群民用水”。黄帝沉思了半天,说:“这倒是个办法,不妨先试一试。”伯益动员凡五户人家挖一个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于不懂如何处理水窖内渗水技术,每盛满窖水,很快就全渗完了。等到人们用水时,个个成了干窖。所以,打成的水窖等于无用。

  有一天,伯益一个人去深沟底担水,看见绿汪汪的泉水,独一个蹲在泉水旁边上下观察。他想,如果从高原上挖一个深洞,一直挖到沟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们用水时,再用绳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无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黄帝支持。他积极组织人力,选好地形,整天带领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兴向黄帝报喜,群民们到处欢腾,到处高喊;“伯益把水挖出来!”井挖成了,水也出来了,就是吊不上来。人们干着急,没办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时,只顾往下挖土,没注意井身的端正。几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当人们用绳子系着尖底瓶从井口放下去,还没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后来,有人又采用木桶吊水,木桶虽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满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洒了。人们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见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来。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劳民伤财,远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黄帝突然召集全体群民,开‘庆功大会’,人们纷纷走来,相互询问:黄帝为谁开庆功会!大家都不知道,等人们到齐后,黄帝站起来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来,专门庆贺伯益在黄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没等黄帝说完,群民们就纷纷议论说: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见水,就是用不上水,这能算作功劳,有啥可庆贺的?……黄帝听到这些议论,接着又说:“开天辟地以来,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这就奠定了我们能不能在黄土高原上定居下来,生存下去。至于井身()挖歪了,一时吊不上来水,这是小事,咱们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挖端正,问题不就解决了吧?”黄帝讲完,亲手奖给伯益两张虎皮,一件鹿皮挂。接着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为“井儿村”(此村现在陕西宝鸡蟠溪乡)

  从这以后,挖井又重新开始了。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训,第二、第三口井相继挖成功了。很顺利地把水吊上来。井水不仅清凉,又特别干净,人们食用后,疾病也大大减少。黄土高原就成为人们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无水被迫迁走的群民,都纷纷迁返回到黄土高原定居。几年来,迁居的群民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命伯益、常先、大鸿等大臣以井划分区域,因而就出现了:“八家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饮。存亡更守,井为一邻,邻为三朋,朋三为里。里为五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井井有序。”黄帝政治经济从此走向正规轨道。

考古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水井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1983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是中国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坐标范围东经120121度,北纬2930度,中心地理坐标为东121°09′、北纬30°30′。根据低塘镇西村地下3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802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确实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

在考古发现中,中国的最早的一口井是在河姆渡遗址上发现的井。河姆渡遗址是1973年被发现的,它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7000年左右了。与传说伯益作井的年代有点相近。

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第2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说明: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487346668035&di=e2feec27d71f6a94ae8646d13612696a&imgtype=0&src=http%3A%2F%2Fimg0.ph.126.net%2FSm3Xtxs-cR9UsXILaVGnww%3D%3D%2F6608252899423425765.jpg

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早期水井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河南汤阴白营发现的一口龙山文化早期的水井,木井栏高2.65米,井壁有木架有4611米高(注:《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载《考古》1980年第3期)。

白营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汤阴县城东6公里,汤河正遗址北面约1.5公里由西向东流过,西南近一公里有一条东西向的枯河道。白营的东南有瓦岗,西南有火龙岗。遗址地处平原,自然环境良好,土地肥沃。这里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是生产生活的理想地带,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1978年公布为汤阴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至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队和原安阳地区考古工作者先后三次在白营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的原有面积为33600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1830平方米。

白营遗址包含有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堆积厚达35米,出土文物之丰富是同类遗址中少见的。白营龙山文化早期遗存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基、窖穴等,出土遗物中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黑陶,纹饰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等,制法有轮制、模制和手制,生产、生活工具有鼎、罐、钵、斝以及石斧、石杵、石铲、骨镞、骨针、蚌镰等。尤其是在这里发现了木结构水井,为研究水井的起源和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中晚期文化遗存发现主要有陶器、石器以及各种质料的装饰品和卜骨等。尤其是那些分布规律的房基和白灰的使用,是研究我国远古时期房屋结构和建筑房基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和了解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初步确立也极有参考价值。

据碳14测定,白营遗址距今已有4100±803760±100年,是中华民族富于创造性的有力佐证。

安徽凌家滩遗址:专家细数四次发掘惊世成果

  新华网合肥2007518日专电 (记者熊润频) 18日启动的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现场,凌家滩考古发掘负责人、安徽省考古所张敬国教授介绍了前四次发掘的成果。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自然村,是距今53005500年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遗址,总面积160万平方米,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87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先后在此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2200平方米,出土玉器和石器1300多件,墓葬66座。据悉,前三次发掘主要出土玉器、石钻等文物,第四次发掘除了出土玉石器外,还发现了红陶块遗迹、水井、地基等。

  红陶块遗迹分布在凌家滩自然村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厚度1.5米。“像这样大面积和厚度的红陶块遗迹目前在国内是首次发现,可能是大型宫殿或神庙的遗迹,也可能是部落的广场中心。”张敬国教授说。

  据了解,红陶块经过高温烧制,质地坚硬。中国古建筑协会会长杨鸿勋先生认为其应是中国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现今我们所用种类砖的祖型。

  古井也发现于红陶块遗迹中。该井是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水井,其井壁上半部系用红陶块圈成,直径约1米,深约3.8米。井的出现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凌家滩的先民进入了文明社会,因为他们懂得饮用卫生的井水了。

  在第四次发掘中,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祭坛。祭坛呈长方圆角形,西高东低,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在凌家滩聚落中心的最高处,分三层筑成,表层有积石圈和祭祀坑。这种建筑方法和风格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在安徽属首次发现,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三座大型祭祀遗迹之一。据介绍,祭坛是聚落经济和文化的集中表现,是神权和王权高度集中的表现,表明凌家滩先民此时已经进入相对于自然依赖和图腾崇拜更高阶段的文明社会。“祭坛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出现,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巢湖流域就存在着国家的雏形,这为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张敬国教授说。

  同时,考古发掘表明,凌家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种类之多,造型之美、制作之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如浮雕玉人,第一次展示了原始人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头上戴的圆冠,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唇留八字胡,玉人双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说明此时已有审美观念,人们通过佩带首饰来装饰自己。另外,出土的玉龟和玉版可能是远古洛书和八卦,在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而扁圆形首尾相连的玉龙则因强烈而鲜明的造型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此外,在凌家滩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石钻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石器时代制造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钻本身的设计包含了机械、力学、几何的基本原理,螺丝纹的钻头是独创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专家们认为,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具有突出地位。凌家滩祭坛、红陶块遗迹和玉礼器的出现,对研究古代宗教、国家、原始哲学思想、历法制度、金属冶炼技术、龙文化的起源,以及工艺美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发现欧洲最古老的水井距今7000年前

负责这次考古项目的德国弗莱堡大学森林生长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威利-泰格尔(Willy Tegel)其同伴在德国发现欧洲最古老的水井,距今7000年前,成果已刊登在了学术杂志《PIOS ONE》上。

古学家们近日在德国东部发现四口水井,有7000年历史。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四口水井是欧洲最古老的水井。在德国萨克森州(Saxony)莱比锡城(Leipzig)外挖掘出了四口水井,共有151根橡木保存在一个浸水环境中,他们从井边的木头围栏推断,这四口水井建造于公元前5206年到5098年间,那时处于旧石器时代。

这四口水井深7米,很有可能用于向一个小部落提供淡水。这个发现似乎表明,该地区的古老居民在金属工具被发明出来前,已经开始使用木头,同时它也表明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水平,要比现在人们所设想的高很多,从精心制作的四口井的木头围栏就可以证明这点。四口井木头围栏的四个角被固定得非常紧密,从而使它们能够在地下长眠7000年后仍以较完整的状态被世人发现。泰格尔表示:“这让我们大吃一惊。”

历史学家们都知道,该地区的居民在约公元前5000年时就离开了。很少有那个时代的东西遗留下来,因为它们大部分是木头制作的。虽然缺乏空气并且处于水位的下方,但这些水井的木制围栏却神奇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现在,历史学家们将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之前的有关旧石器时代的猜测了。

说明: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17971e5a2ec08fa260013af69ef3d4d/1458ebc4b74543a9f45c2f961c178a82b80114e2.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059-1034309.html

上一篇:咏景
下一篇:2018年茫然而逝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