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龙珠 阅读,思考,体验宁静

博文

室内遭遇地震时的应急经历与思考 精选

已有 3650 次阅读 2013-1-25 00:30 |个人分类:防灾减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地震, 应急, 简便方法

        郯庐地震带上辽宁周二中午地震了,大家又关心起地震应急来了。这是好事,对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有益。

        近来因遥远的新疆某县科技局负责同志电话和邮件联系交流地震防护物品问题,便在思考如何对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构思一些简便可行的地震感应报警和随身式个人地震应急包。对前者,由张衡的地动仪,想到了女儿小时候曾挂在她床边的风铃,或许将其密闭在一个避免风吹的透明玻璃罩子里即可做成一个每家可以放置的简便地震报警仪。呵呵,我这想法幼稚了点?没关系,有了初步的想法,按结构动力学对其敏感性进行计算分析一下(类似于振动传感器设计原理,但这里不是输出电量而是机械碰撞出声),再找一位仪表结构设计专业人员帮助完善,或许就成了。

        我经历过几次地震,2次是夜间长江口外海上地震传到杭州的(19801990年代),当时分别在多层住宅的3楼和7楼,尚在书桌前做事。1990年代那次印象较为深刻,地震波到达时,我身侧书柜上的玻璃移门因摇晃有所碰撞而发出连续的响声,室外无异常声音,我即判断为远处发生地震了,并赶紧招呼在阳台上忙活的家属和女儿回到室内厕所与厨房门边靠墙观察(那里墙多且楼板一定是现浇的),后来不久从电视上看到是东黄海地震了。

        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6月上旬,我带队在甘肃-四川交界区域考察8度设防区9度地震下建筑震害状况,在一幢多层建筑的3楼感受了离100公里左右的四川青川县境内发生的一次5.1级余震,地震波到达时房屋有震感外,室外四周还有低闷的声音(县城处于山谷,或许会增大音响)。第一次遭遇近震,我们一行人当时的反应均颇为迟钝。但在看到别人慌忙向外跑时,我招呼几位同事和同行暂时别动,一则已来不及了,二则进屋前我已仔细看过这幢多层建筑在汶川8级地震时损伤较轻,觉得较为安全。

        从我的几次经历来看,室内外悬挂和未各向固定物品的晃动尤其是碰撞声音的节奏,可作为快速判断是否为地震的辅助依据,而与此同时室外四周是否有连续低闷的声音,可作为快速判断震中是在近处还是远处的辅助信息。另外,震中近,室内同时会有水平和竖向震感;而震中远,则建筑震感主要是水平向的。了解这些,对在室内遭遇地震的应急决策,或许都是有益的。震中不在附近而是在远处,不是高柔性的建筑,震害乃至危险一般是会低很多的,应急的紧迫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应急过度造成的伤亡,也是要尽力避免的。另外,从国内外地震记录看,即使是破坏性强的地震,振动持续时间大多是在1分钟之内,由感知地震到应急决策还要消耗掉一些时间,在地震波作用结束前能跑到室外安全地带,住在楼上的人,估计大多难以做到的(我国目前建筑设计规范,只有消防方面有满员应急疏散时间要求,量级大多是数分钟,由此设计的楼梯和出口显然也不能满足在地震发生过程中疏散全员的要求)。所以,在室内如何安全应急,平时还是应该要有思考和预案的。即使是非破坏性地震,第一波有感地震结束后,我觉得还是应该尽快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以防不测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070-656307.html

上一篇:坐而论道,不如做点实事
下一篇:证券技术分析:均线交叉点预测指标的实效检验

8 曹聪 陈希章 陈桂华 刘桂秋 李伟钢 陈安 廖少明 逄焕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