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wenping 学术兴趣:公共管理与科技政策、科学的社会研究

博文

对我国人大制度改革的一点思考

已有 4834 次阅读 2010-4-22 00:55 |个人分类:百态中国|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自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至今,人大制度历经55年发展逐步取得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制度保障。全国人大作为中国政治民主化起步的主要平台,已经成为联接民主理念与宪政实践的国家根本制度。但目前人大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以下主要讨论两点。

   一、代表结构不合理,现行的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群比例是14,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上代表对选举法修改的讨论情况,这一局面将逐步打破,实现按城乡相同比例选举代表。

    二、 人大监督职能缺失,人大未能厘清自身与政府以及党委的关系。宪法赋予全国人大行使十五项职权。其中最重要之一即监督权,而监督权在现实运作中明显缺失,与人大法律地位极不对称。人大往往受制于同级党委,且我国目前地方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大只是起草法案、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部门。

人大制度改革牵涉面广、利益众多,在当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情况下,重要的是认清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改革方案。

按照学者孙哲的观点,人大的改革不能仅仅依赖政治热情和激情,必须具有牢固扎实的政治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政治技术。人大的改革和中国宪政建设的艰难起步,首先应当考虑未来中国政治文明的体制性目标和非体制性目标两个方面。体制性目标主要是指通过人大自身机构、立法、监督和选举行为的建设,为中国探讨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公正的权力制衡体系打下基础。包括建立以人大为中心、以执政党为领导的中国式的权利制衡的平行体系;逐步建立起中国式的联邦垂直制衡体系;从人大的改革探讨中国未来如何让简历自由流动、公开多元的竞争制衡体系。体制外目标主要指中国政治文化和习惯的改造,打造民情和舆论。

孙哲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已经证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是没有大作为的。中国必须通过特定的组织体制把最基层的民众力量的改革热情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政治改革的伟大突破。这里所说的自上而下指的是通过社会中的弘扬宪政主义的精神“旗手”(精英分子?)的政治启蒙意识和社会动员的力量来鼓动和催生新的宪政精神。但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即在现实情况下, 即民众的政治热情到底有多高?人民代表大会这种组织体制能吸纳的普通大众参与程度到底有多大?亚里士多德说,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但很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是职业政治动物。政客(或者说得更宽泛一点,我国的公务员)在从事政治活动方面比普通民众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照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人们总是在利用有限资源为自己谋求最大的效用、利润或社会效益(现实社会中人们可能更多地谋求的是前两者)。收入比较高的阶层有房有车,他们就不大可能去参加人大关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草案的听证会,甚至根本不会关心房地产市场,反而一旦参加听证会,就会出现了其他方面利益受损的机会成本。基于此,也许人大要做的不是针对现有的缺陷齐头并进式地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而是基于某一点着手,所谓以点带面。而这个点即中国的政治文化、公民的政治素养等。

现实中存在着人大改革的尴尬实例。全国第一名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在抱着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为农民工兄弟表达心声的愿望,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和QQ号公布。不料每小时有上千个电话打进,正常生活工作被完全打乱,手机被迫关机,QQ也无法加入。人大改革对症下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前的人大代表结构确实存在不合理,但不能疾风暴雨式地按照各个群体人口比例大规模地吸纳对应的人大代表。不主张立即实行城乡代表的均等化比例分配,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农村人口不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让其成为专职的人大代表在目前来讲更是不现实。其实胡小燕事件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代表比例改革的失败,而是由于国内目前弱势群体矛盾的急剧爆发造成的。

关于监督权的加强。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关于中共如何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提问时,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而如今,就是体制内人士也已经认识到人民的监督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更别说落实。当人民民主监督这一层防护网轻易被打破时,只能寄希望于我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了。人大监督权的改革正是整个人大系统改革的难点和关键。目前人大监督权的软弱来自于缺乏具体的手段来行使监督权,实践中更是鲜有人大推翻党委的决定。这就要求需要制定更加具体细化的法律明确界定人大监督权,同时应探索实行人大和党委“一把手”的分离,让人大对同级党委实行必要的权力制衡。

关于其他方面的改进如立法过程的透明等,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周密的立法审议、广泛的听证实践、宽松自由的政见表达来实现。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经济和政治都是如此。人大改革是人心所向,从十一届人大的组成和运作情况看,已经出现了改革的积极信号并且也开始改革的迹象。当前,必须通过广泛的政治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从而“诱导”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人加入人大代表行列,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立法权、监督权,为我国民主化的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比下有余,比上不足。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国际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对中国有着强大的“示范效应”,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类人将发达国家繁荣的市场经济和公民的权利自由看作是它国政治制度的必然产出,从而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提出质疑甚至主张逐步西化;可想而知,处在这样一种内外氛围中(对内而言,我们自身也不清楚未来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这一点总让很多人感到共产主义离我们是如此之远,虚无缥缈),中共面临的压力和障碍何其大何其多!如此艰难情况下,共产党人还能够冲破各种阻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做出大胆坚定的改革实属不易,单是这份勇气,就足以让人钦佩。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1751-314718.html


下一篇:对“中国模式”中民主的思考

2 盖鑫磊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