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纺织学术会议后的感慨 精选

已有 7135 次阅读 2009-5-29 20: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术会议, 纺织

       正值端午节粽子飘香时节,美国纤维学会(fiber society)的2009春季会议于5月27日~29日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该项会议。得益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邱夷平教授在去年与美国纤维学会的多次磋商,以及他的人脉,使该项纺织界影响较大的会议终于在国内一流的纺织大学召开了(对不起,虽然东华大学改校名接近10整年,但总是习惯了原先的中国纺织大学__"纺大”这个称呼)。
       紧随其后的是5月29日、30日的2009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纺织),全国兄弟纺织院校的博士生、以及纺织学院的院长们都来参会了。
       而在纤维学会春季会议的前两天,国际首届软物质(soft matter)会议也在东华大学召开了,纺织品本来就是软物质的一种,现在从事纺织品的研究也伴随认知的深入而与物理越发攀上亲戚关系了,毕竟在物理学的经典期刊PRL上每期都有"Soft Matter, Biolog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hysics"的文章分类,能把纺织品的研究成果发表于PRL,应该也是一种飞跃吧,估计努力的时间会很长。
      上面的连续三个会议,确实够组织者忙一阵儿的。而其中最靓丽的风景线就是学生志愿者了。他们真的太可爱了。真诚热情的笑容,对会议流程的熟悉,流利的英语,专业般的敬业精神是会议成功的必要因素(我简直不相信将来他们不能成为纺织界的领袖人物)。相比之下,一些年轻的教师们,在会议上的表现就逊色很多,一方面是不来参会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再者是不会提出可以讨论的问题。在active上面,年轻教师的素质不如学生们。
       纺织学科,确实不再是原来的纺、织、染了,当然这是纺织的核心,否则不能成为纺织。但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从纤维原料的发展、工艺的精化(注意:不是优化)、纤维集合体结构性质研究的新方法、新型材料的引入、纺织品在产业应用方向的扩展、在穿用性能上的日臻完美,确实是要好好改造纺织学科了。否则,老师还在抱着被评为精品课程的书本上课,其实从国际标准和水平上全是跟不上的内容,学生一出国门与老外一交流,才发现我们的知识全然没有从基本概念和本质上把问题给学生交代清楚。举一个纺纱的例子,今天(5月29日)上午,由澳大利亚CSIRO的杨守仁讲的超细羊毛梳理牵伸,他从整个粗梳、并合、细纱等各个环节导致的纱线条干不匀问题,介绍国内纺纱教材中内容的诸多错误,而他的方法用于国内大型毛纺企业,大大提高了毛纱的质量。他虽然不是科班纺织出身,是学习凝聚态物理的,但是对纺纱的理解,确实精深,至少不比我们的教授差。
       由此看来,纺织确实需要一帮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人,一起进行学科交叉,产生品质优异的“杂交稻品种”。否则,象现在这样的近亲发展(这里是指学科内部不与外界交流),最终东华大学的纺织,会变成一潭肮脏、臭气熏天的死水,而被人遗忘。
       在纺织学科在整个大科学背景中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我们的专业,面临着危机!讲起来,纺织是国计民生产业,每个人都要穿衣,国家4月24日为此还发布国家层面的振兴纲要。可是谁来发展纺织学科?是我们教授自己!一个不从别的学科吸收养分的学科,必定是没落的学科;一群不与别的学科交流、成天闭门造车的教授群体,必定是境界低微、无广阔胸襟、无“侵略野心”、无“扩张意识”、安于学科现状并以此自娱自乐的群体,最终也必定是被淘汰的群体。
      目前的任务:(1)一定要引入活水,激活气氛,生物学上不是有鲇鱼效应吗?举一例子:这种扩大眼界的会议,我们要多参加,多组织,多讨论,多提问,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松江参会,我们本校的很多老师们,露一下脸都难,这种心态、胸襟,必须彻底改变。我国唐朝的强大、当今美国的强大,都是海纳百川后自然形成的结果。(2)我们的个体,要善于走入别的学科,多与别的学科的老师、学生接触、研讨,扩展研究对象,提升研究水平。不要指望有“大牛”主动来带我们参加大项目,我们的水平还不在“大牛”门的视野范围之内,“大牛”们还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工作,我们的高度还很低,“大牛”们发现不了。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先变成“小牛”,再成长为“大牛”。国际歌不是有句歌词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3)我们的池塘需要更多的鲇鱼,当然要允许鲇鱼吞食懒惰鱼,激活纺织学术生态圈。现在鲇鱼不是太多,而是少得可怜!(4)我们纺织学科是要“扩张”我们的领地,一味的防守,一味的在小圈子内娱乐,而不与别的领域专家联合起来共同研究,纺织学科就没有明天(当然,纺织工业仍然会以低水平的状态存在,那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如此,成为活跃、高水平的纺织科学研究、教学中心,就有希望!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184-234950.html

上一篇:纺织普及教育的必要性
下一篇:考核、激励与淘汰机制

4 武夷山 王晓明 李斌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