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 精选

已有 86610 次阅读 2013-10-17 08:36 |个人分类:教学闲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博士, 痛苦

带了十几年的博士生,也毕业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个迷惑未解,就是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愿意吃苦,都觉得老师没有给他们带上轻松的路。他们巴不得老师给个题目,再给几个想法,很快地写几篇高等级的论文,顺利的毕业。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就这么毕业的,毕业成绩看起来很亮丽,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拿着博士学位却没有进入科研殿堂的人。就我个人的经历,从历史上也得到无数次证明,一个完美的博士求学过程必须是夹杂着痛苦的过程,不能是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在中国,这个痛苦的过程变得尤其必须。如下几个理由可以参考。


一、痛苦意味着精力上的自我挑战。

  现在社会是个快速的社会,信息极大丰富,人人都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而变得躁动不安,很少有人能够静心下来做科研。不像物质贫乏时代,人无所事事,做科研反而是一种乐趣。人每天都可能会被各种信息吸引,很少能够专注的思考一个问题。精力被分散了。这种分散的状态对于科研是非常不利的。真正有挑战的课题绝对是对人类思维和精力的一种挑战,我们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天赋并不超常,如果精力投入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指望能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而当精力投入一件事达到极限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快要吃不消了,持续时间久了,就很难受,这就表现为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尽管当时感觉不舒服,但是这个过程似乎不能回避。

  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博士期间,有一次导师在下午提了一个问题,快要吃晚饭的时候对我说,要我在第二天早上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还不熟悉的知识,于是赶快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英文专著,看了一个通宵,在早上7点多钟的时候,我就明白那个问题是怎么解答。当时我很抱怨,但是后来也明白了,这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那本书至今只通读过那一夜。

二、痛苦意味着知识深度应用的挑战。

  做科研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的人,至少在某一个小点上如此。但是超越就需要给出超越的理由,其中一个就是必须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超越。我们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满足于考试和记忆,但是对于知识的深度应用是很不充分的。当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这都是在不断深化曾经学过的知识的不断提炼和加工,最终得到有意义的组合,可能才能解决一个有挑战的问题。我们在研究生以前的学习往往是不够深入的,经过课题检验之后的知识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识。可是对于曾经学习的知识深度思考应用的过程并不是轻松的,这需要我们改变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层次,改变知识的排列顺序。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做法往往让我们不习惯,不舒服,时间久了就是痛苦。但是不经过重排和整理,并进行深度加工的知识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三、痛苦意味着知识领悟上的提高。

  我们学习过很多知识,表面看知道了很多,但是在科研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我们理解的不到位或者不对,我们也曾经有自己的理解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科研中发现,那些理解很浅。在挑战性课题面前,我们只能不断的改变对既有知识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认识,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领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知识只是存放在我们的大脑中,真正理解之后,才感觉到原来如此。这种原来如此的领悟比课题的成功还要重要,因为这种领悟才能让我们的知识活起来,为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服务。这种收获将是终生有意义。但是这种强迫自己离开已有的理解位置,换一个位置思考和理解,有时候甚至是怀疑,在心理感觉上也是不适应的,不适应时间长了就是一种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似乎也是必须的。

四、痛苦意味着黑夜中摸索之后光明的到来。

  做科研没有一条康庄大道,也没有完全可复制的成功之路,每一个科研成功者都是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无数的黑暗,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穷尽各种智慧,最终得到光明的到来。这种黑暗中摸索的状态是人所不适应的,因为人只适应在光明中行走。没有方向感,没有道路,每一步都有不确定性,这种面对种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无疑问是难受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在光明中走向科研的胜利。但是正如自然界的自然规律,黑暗已经在眼前,光明必然不会久远,只要坚持,只有不断的走下去,必然会有光明。这种痛苦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造成的,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不经历风雨,就没有彩虹。不经历黑暗,就不能期待到来的是光明。

五、痛苦意味着自我承认的开始。

  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认可,这种认可长时间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支柱,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尤其是有挑战性的课题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导师、学生、男孩、女孩、老人和年轻人,统统一切的差别都消失了,只有一个一个的灵魂在战斗。科研的过程是个绝对平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都必须独立自主,都必须自我挑战,最终自我承认。没有自我承认,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科研的思路突破。但是从被认可到自我认可并不是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艰难的去除拐杖的过程,少了心理的支撑,人是很难受的,很失落的,甚至是恐惧的。这就是痛苦的另一个原因。但是这种痛苦也是必须的。


  总的来说,读博士是中国学生进入科研的必由之路(少数天才除外),经过读博士,不断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化知识运用的能力,学会全力以赴,学会在黑暗中摸索,最终学会独立,尤其是精神的独立。这些收获都不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必然伴随着痛苦、彷徨甚至恐惧,只有战胜了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乃至挑战身体的极限,才能够到达彼岸。如果想轻松愉快,那就不要读博士,读博士就要做好有痛苦的准备,有了这些心理准备,也许就能少一点抱怨,加快一点速度,更快一点成长,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后记,这么多人关注本文,出乎意料,我本以为这是个常识。有些读者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我想最大的误解可能来自于‘痛苦’两个字。这正是人和人之间容易误解的一面。如果说创造只有乐趣,那是夸张了创造的美好一面。可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的每一次转型和创造,有喜悦,也有很多痛苦。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写过一些短文,描写了创造的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可以作为注解。一般的科学家很少去谈创造过程,所以看不到所谓的痛苦,但是人经历痛苦是每一次脱胎换骨之际的必然过程。这是人之常情。好比动物的蜕皮,没有快乐,只有痛苦。更没有人把生育的过程描述成非常快乐的过程。快乐也许是痛苦之后的短暂收获。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6-733594.html

上一篇:教育:名校情结与精神拐杖
下一篇:科研创新的基础:思维方式

249 赵斌 谢强 张忆文 武夷山 王浩 刘勇华 王丽 郭永亮 秦逸人 陈沐 李维 王伟 熊栋梁 熊昆 许有瑞 袁圳伟 赵序茅 简美鹏 曹聪 杨正瓴 张明明 王涛 孙瑜隆 薛加民 焦豹 江洋 彭真明 孙静宇 吕喆 李岩 邵小龙 徐明昆 陈学伟 韩书庆 李本先 袁海涛 熊李虎 唐凌峰 刘永亮 罗望熙 朱志敏 陈召忠 张文超 任立伟 施安路 盛耀彬 喻海良 王春艳 张卫 张晶 蒋永华 周宪宾 占礼葵 周贤龙 赵广 孔垚 高虹 刘二 何青 张骥 齐国臣 张玉秀 乔中东 罗晓敏 刘云 易敏 李春发 尹喜悦 张士伟 李子欣 王静洁 王海辉 牛文鑫 王蕾 孟浩 王加升 林怀俊 余海涛 刘淼 田晓宝 高绪仁 刘太祥 马建全 纪小健 王启云 李冰 曹凯 吴春明 李玲玲 赵求东 郑冠朋 张鹏举 张俊忠 戴幸华 李雷雷 吉宗祥 王林平 傅晓明 文双春 张永祥 曹贺贺 苏金亚 丁国如 张桂杰 朱钢添 罗帆 刘波 毕鹏翔 刘颖彪 杜逸群 王健玲 余皓 曾洪涛 张江江 赵吉春 燕双仟 王利文竟 孟庆阳 戴德昌 高江勇 魏永峰 周文博 冯小平 魏国 许立信 张其威 邹谋炎 王江超 王锋 尚书勇 吕磊 陆俊茜 陈志刚 杨连新 翁磊 李双双 杨玉玲 黄齐林 王世通 李天庆 邓宣 张珊珊 李刚 郭春雨 李宇斌 高义 李毅伟 张鑫 刘贤响 花鑫升 周剑 李孔斋 刘志伟 秦承志 吴昊 詹德明 杨登涛 王聪 梁爽 黄秋华 刘宏 宋相法 陈东妮 刘贤斌 王志江 周云飞 王帅 高运来 辛宝贵 李俊峰 李文忠 刘慧颖 魏帅 邢东义 谢军太 陈冠宇 刘少坤 朱云霞 王国强 朱新亮 高孟绪 杨晓慧 李广勇 伊金垛 司黎明 马飞 田小禾 李帮建 杨田 刘瑞 柳竹浠 王云龙 葛素红 葛玉如 朱朝东 黄强 徐峰 杜逸群 魏金本 陆泽橼 唐小卿 梁洪泽 张学渝 单磊 余振宇 米永振 杜培鑫 黄继红 钱家骏 贾峰 柴栋梁 王德华 姚伟 张鹰 黄河宁 段丽敏 zhouguanghui ncepuztf biofans LongLeeLu sceneprosper yaojifeng zhangfei12345 zhoubukang redastro neilchau blusea stone0123 xuqingzheng Linjd mbb zhongmiaozhimen xuexiyanjiu dangping arpku silentyf monkey1963 mildstory fby19860519 sewind dsk75 zhuyalu taotprotein lyp0357 crasky gjs713 qfyx ddsers yzqt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