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抽象解释,定量解释,定性解释

已有 3851 次阅读 2021-2-20 11: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一般性意义上,对于具体现象(过程)有3类解释:1)抽象解释。使用数学公式或数理逻辑形式的推演解释为基本特征。代表性的是数理方程解释。2)定量解释。使用函数关系或是曲线曲面(图表)。代表性的是用函数表达的具体理论关系。3)定性解释。它可以是使用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也可以是使用自变量与因变量间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释,但是,无法使用严格的函数关系来解释。

       3个层次的解释代表了不同的认识程度。简单的说,对于具体的现象(或过程),如果能够把它归结为某类现象,而此类现象的抽象理论方程存在,则认为有了对于这类现象的抽象解释。

       对于具体的一个现象,如果它属于某类抽象,在而且由理论方程能够得到该现象的具体函数关系(方程的具体解),则认为有了对于这个现象的定量解释。

       如果具体的函数关系不清楚,但是相关性的确存在,则认为有了对于这个现象的定性解释。

       问题在于:对于一个现象(过程),什么是科学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科研界是非常含糊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早期的定性解释,上升为定量解释,经由抽象上升为理论(抽象)解释。从而形成科学理论。

一般的,通过实验,能够得到所研究的具体现象的定量关系。如果这个定量关系能够由该现象类的抽象理论推演得到,或是满足抽象理论给出的具体方程,则认为这个定量关系是可靠的。这样,这个定量解释就是科学解释。

如果没有相应的抽象理论方程来检验,或是不满足理论方程,则至少是无法形成科学解释,从而只能是作为个别案例,或是经验公式。从而只是限于定量解释。

此时,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把定量解释上升为科学解释。这就是理论研究。

普遍性的问题是:1)使用抽象理论的术语,或是零碎性的片断理论,避开严格的理论推演,跳跃式的做出“科学”解释。2)做更多的实验,增加类似的具体现象,用“可重复性”。论证这个定量关系是普遍有效的,从而认为这个定量解释是科学性的。3)使用文献报道上的类似结果来“验证”所做的定量解释是科学的。4)使用各类科学概念性术语(或是类比)进行的各类定性解释,由此来支撑定量解释。5)引入新的概念,回避使用抽象理论的检验。

因此,回避抽象理论推演的论证,使用其它判据来“论证”定量解释的科学性是科技文献贬值的根本原因。也是巨量的科研论文与实质性科研进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

是否科学要由抽象理论来判断。对于这个原则的忽视产生的必然后果就是:定性解释的流行和新概念的流行。在哲学上,这类错误就是否定科学理论的普遍有效性。用个别性否定普遍性。或是用个别性代替普遍性。

在出现群体性的抛弃抽象理论检验的学科,一旦把定量解释等价为科学解释,则此类解释就会形成一套定性解释的理论体系,它表现为强制性的把一系列的定量关系以形式化的形式构建一个“理论体系”,以其自身约定的逻辑关系而自圆其说。这样,一个“伪科学”理论就形成了。

       这种理论的典型特征是:它无法以严格的理论推演形式得到经典理论。从而无法论证它是与经典理论协调的。也就是说,它无法得到经典理论的证明。

       科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在做出严格的理论近似条件下,经典理论与创新性理论是协调的。两者间在同等近似条件下是严格等价的。

       总的来说,不能用抽象推演来检验、论证定量关系科学性的科研不会走向科学创新。定量关系的累积,如果没有抽象性的推演体系的出现,不会形成相应的科学理论创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1273024.html

上一篇:科学难题的形成
下一篇:全局尺度与局部尺度

2 吴斌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