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n 同济大学数学系,风险管理研究所

博文

淌过博物馆 - 2.艺术篇

已有 9422 次阅读 2009-12-14 01:48 |个人分类:淌博物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艺术, 博物馆

在科学网谈艺术有点心虚,感觉是有祖门弄斧之嫌。但要淌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是绕不过去的,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上。老祖,还有诸位,请手下留情,别笑话我这三板斧。
 
艺术类博物馆,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如果说科学类博物馆首推德国称雄,那么艺术类博物馆当属法国夺冠。
 
法国巴黎是当之无愧的艺术之都。在那里,有精美绝伦的古典艺术珍品,也有文艺复兴后的旷世之作,还有现代前沿的多维探索。在那里,艺术收藏最珍贵,艺术品类最丰富,艺术探索最前沿。走在巴黎的大街上,街头艺术雕塑随处可见,连呼吸的空气都是带艺术味的。
 
在巴黎,最负盛名的是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巴黎我去过六次,几乎每次都会去卢浮宫。第一次去,就冲着那三件镇馆之宝: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由于这三件宝太有名,没去之前已满耳充雷。对那胜利女神,原来看到照片时,不明白为什么有名。见到这件无头实物时才可以感受到那从身体昂扬的姿态,衣服流畅的皱褶中传达出的那种骄傲,那种喜悦。维纳斯也是残缺却唯美,不会有要给她穿衣的冲动,不过据说很多艺术家都有给她接臂的冲动,但接来接去都没有原来的美。而见到蒙娜丽莎却有点失望,因为画面并不大,还被严严实实地包在保护框架后,观众里外三层,效果还不如直接看照片。以后再去,就会更多理性地去欣赏卢浮宫的丰富精美馆藏。卢浮宫本身,也是一件大艺术品。它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古典宫殿的华美和尊贵,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为其扩建设计的金字塔入口为其嵌上了一颗璀璨的珍珠。
 
纵观西方绘画的历史,早期的绘画的主题都是宗教题材,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Museu del Prado)的很多展品就属于这个类型。对圣经知之尚潜的我,看这些画觉得很闷。后来的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进入了生活,但推崇维美真确,那段时间的绘画精品美轮美奂却是生活片段的拷贝或者说是想象的生活场景。杰出的画家虽然创造空间不大,却有着过人的敏感和洞察力,可以将某些难以置信的瞬间在画布上重现。这个阶段我推崇的画家是意大利艺术家是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除了卢浮宫,他的很多作品在梵蒂冈博物馆(Musei Vaticani)展出。他的辉煌壁画《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直接就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画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那《创世纪》中的《创造亚当》的神指和人指的轻触是多么神奇。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 也收藏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可惜那天我千辛万苦地跑到佛洛伦萨,竟然搞错了时间,去的那天该博物馆闭馆,气得我至今牙痒痒。
 
 
艺术家将自己的感觉和体验融进画布是从印象派画家开始。 从绘画的角度上讲,我更喜欢藏有大量印象派画作的巴黎的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印象派的画画不再简单地重现生活,而是揉进了画家的感受,所以耐人寻味。这时的艺术家已经把重点重绘画对象转移到画家自己身上,他们的作品更多地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意念。仔细地观赏他们的画好似和作者进行着交流。这些画的颜色大胆,想象丰富。画面流淌的信息要丰富的多。
 
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使我喜欢的画家之一,据说他晚年只有一只眼有点视力,但那是怎样的一只眼呀,能看到生活中我们两只眼也看不到的那一面。他应用色彩和光影的手法简直出神入化。莫奈,画了很多各种池塘里的睡莲。睡莲画象是对印象派画的注解:真正的生活就象睡莲,而想象和感受就象池塘里的水,随着季节,天空的变化反射出绮丽幽幻的色彩。我们再来欣赏一副典型的印象派画作—莫奈的《持阳伞的妇人》。画中的妇人脸部轮廓模糊,但整个画面色彩的基调明亮,黄和绿色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使我们感到画面人物的年轻美丽;云的飘忽动感极强,加上草和头巾的舞动,使你有如阳光沐面,和风袭脸。画中天地不分,人物的视角由下而上,头巾和天的颜色一致,伞裙和地的颜色调合,让人觉得少妇和大自然溶为一体,那么富有生命力。
 
 
莫奈的画大都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里,在巴黎还有专门的博物馆(Musee Marmottan-Claude Monet)收藏莫奈的画。后来,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美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参观了一次印象派画巡展,那次展览收集了世界各地印象派最著名的杰作,我也总算有机会欣赏到莫奈各种睡莲争香斗艳,让人大快朵颐。
 
我喜欢的另一个画家是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如果说莫奈在他的画布上豁然袒露自己的奇妙的感受,那么梵高则是用他的画笔恣意宣泄内心的激荡的感情。欣赏莫奈的画感到的是愉悦,而见到梵高的画感到的却是震撼。当我站在梵高的真迹面前,竟有一种被摄魂的感觉。梵高那个时代是悠慢而舒缓的年代,但梵高那超时代的感觉沟通了我们的心,使我们觉得他理解了我们今天动荡、焦虑和不安。然而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导致了他的幻灭,他后期的画是绝望的,相对于莫奈的睡莲系列,梵高有个向日葵系列,那些向日葵就象梵高心中的太阳,一个一个地在熄灭。他最后画的麦地在沉重扭曲的天空下没有出路。
 
梵高的画不多,也散落在世界各地。收藏比较多的是他家乡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 ),那个博物馆里许多展品都是私人藏品。近年来他的画拍卖不断地刷新着天价纪录。
 
印象派画后是以后里程碑的艺术家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他在用平面静画去表现立体变化走得更远。所以他的画已脱离了原形而强调更浓更厚的表现力。毕加索生前已功成名就,一生画作浩瀚。毕加索的大半辈子在巴黎度过,过世后留下的那些他自己保留的画成了巨大的宝藏,以至于他的六个继承人无法负担巨额的遗产税。经协商,这些继承人同意出让部分画作,这些画作由专家们精选,建立了毕加索博物馆,因此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Musée Picasso)最珍贵。不过,在毕加索的家乡西班牙巴塞罗那他的故居也有个他的博物馆(Museu Picasso)。然而,他那最著名的《格尔尼卡》(Guernica)陈列在西班牙马德里索非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 。这幅画极大程度地表现出格尔尼卡这个小镇遭德军施暴后哀鸿遍野的状态。画面很大,看实图很受冲击。
 
以后的艺术家更在画作中加进了哲学的思考,如西班牙的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试图在物理空间表现时间的扭曲和荒诞,俄罗斯的康丁斯基(Kandinsky, Wassily,1866-1944)的画几何和逻辑味最浓,荷兰画家埃舍尔(Maurt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的画充满着拓扑意念。作为学数学的我,对他们的画都是很喜欢的。在各地的博物馆不时可以欣赏到他们天才的大作。
 
再往后,画家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画也就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看不懂了。不过宽容的巴黎还是为这些艺术家的发展创造了足够的空间。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Site du Centre Pompidou)不停地展出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圣心教堂前的小丘广场(Place du Tertre)也为民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寻求共鸣的天地。
 
 至于雕塑还要回到米开朗基罗。他的传世之作如《大卫》、《圣母恸子》等。观看到他的雕塑,那女性柔和的线条,男性健美的肌肉反映出温柔和力量,其感染力太强了,那种迸发出来的柔度和力度几乎可以触摸。我只感觉米氏达到的古典艺术高度几乎不可逾越,以至于后来的艺术家们只能寻找别的出路...其后,只有杰出的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可以与其媲美,他承前启后地打开了现代雕刻的大门,巴黎的罗丹博物馆(Musée Rodin)收集了这位艺术家许多大作:如《地狱之门》、《思想者》和《吻》(如图)。现代雕塑家,我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很童话,包括巴黎的很多地方可见。米罗博物馆(Fundació Joan Miró也在巴塞罗那。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是个神奇的城市,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和一个天才的建筑家高第(Antoni Gaudí i Cornet,1852-1926)的名字连在一起。整个城市的建筑灵动神奇,处处闪烁奇特的亮点。那里还有一个高第设计的,建了100多年也没建完,好像永远也建不完的恢弘教堂。我问当地朋友,这个教堂怎么总也建不完?朋友一笑,建完了,还有想象的空间吗?
 
 
关于国内的艺术博物馆,最好的应属中国美术馆。三十年前,我在那里参观过从场外到场内的星星画展 ——那个和朦胧诗一起成为中国新文化里程碑的精彩画展,我也在那次画展中得到了艺术启蒙。
 
(本文图片都是从网上摘下,无商业用途) 
















博物之旅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46-278386.html

上一篇:心荷祭父
下一篇:岩石的韵格

17 武夷山 鲍得海 祖乃甡 陈绥阳 张星元 王德华 吴飞鹏 陈国文 刘立 张丽娜 陈湘明 李学宽 侯成亚 李泳 饶海 pkuzeal tingeMM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