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葛肖虹

博文

錢祥麟老師千古! 精选

已有 11875 次阅读 2018-11-9 21:0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讣告传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钱祥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116日凌晨在浙江省嘉兴市逝世,享年89岁。令人悲痛!

   钱祥麟老师上世纪5060年代到他退休一直是北京大学地质系基础地质教学的栋梁和构造地质、区域大地构造学的领军人。我了解钱老师是从他的得意门生陈兆湖那里获知的,1961年我和我在汇文中学高中的老同学陈兆湖同时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任教,又住在一起。当时陈兆湖是我们构造教研室区域地质教学小组年轻助教中的佼佼者,他经常谈到钱老师对他的教诲、启发和一些新颖的大地构造观念。

我和钱祥麟老师是8090年代在一些学术会议上认识的,由于我和马文璞老师是好朋友,他们都住在中关园,我去马文璞家有时也顺便到钱老师家小坐,我经常把我在西部野外所见、所获讲给他听,寻求他的教诲,他待人非常谦和、诚恳、热心,说一口带着浙江乡音的普通话。特别是我和马文璞老师共同编著《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期间,多次得到钱老师的指教和帮助,他对我说“教材一定要反映新思维、新认识。”;“你应该把你在西部阿尔金断裂的研究、西域板块和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新认识写进去,正确与否?让后人评说。”……前两个月我还想找钱老师谈一些新想法,可惜一直没有联系上,不想竟成绝笔,令人悲痛!只能祝钱老师一路走好钱祥麟老师千古!

 

以下是我的老同学、好朋友陈兆湖对钱祥麟老师怀念之文

陈兆湖是马来西亚华侨,1953年和一些“大哥大姐”回国学习,他考入了北京汇文中学和我同期念高中,1956年我们高中毕业,他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成为钱祥麟老师的学生,我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1961年大学毕业,我们都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任教,同在地质系区域地质教研室共事17年。1978年五月他升为講師,七月去香港。19801983參與赤立角人工島之設計與地質勘查工作,1981年㡳為倫敦地質學會資深會員;19921993參加青馬大橋建設,19941997 修大嶼山快速公路,成为香港工程地质的“大佬”,1993年年成为倫敦地質學會註冊地質學家; 19978月超齡進香港政府土木工程署當土力工程師兼兼地質学家;2000年退休,近年仍在港、澳兼職工作。

 

怀念錢祥麟老師

 

錢祥麟老師非常重視大學本科生的基礎教育,1958年來系任教之後。我是構造班56級的,受益最大的是他組織了19591960年湘西雪峯山地質考察隊。先集中在娄底一個月分人分段在下古生代的原“龍山系”中打化石,硬是把幾十年不見化石的群分出了寒武、奧陶、志留各系。之後,在湘中、湘西分班分組進行1/5万的地質測量填图訓練。55級到58級構造、古生物學、地化三个専業四个年級混合組隊,十二個班百多人約分成十個隊。兩年每年野外工作三個月由老師帶領進行填圖,既完成生產任務、又完成人材訓練!

在兩年进行填图的过程中我就在湘西沅陵、瀘溪、辰溪三縣填過四幅1/5万的地質圖,最後亲自成圖、成報告、上交湖南省地質局验收。這是一种特別訓練人才的傳統“地質測量填圖訓練”。通过这种训练,我們對於地質點的描述包括學會近景或遠景速描,對於路缐圖制作、對於任何方向地質剖面的编制,都能够十分熟練、順手,这些都是每个學生必须學會的基本功。

钱老师的得意門生如南京地质研究所的蒒虎,我的同班同学,后來對寧鎮山脈推覆构造的研究、對於皖南幹東北第四紀之下隱伏體銅礦體的預測,在8090年代的貢獻、都受到好評!又如青島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喻普之在90年代做的東海陸棚之研究、曾經獲國家科學奖。钱老师培訓的人材很多,19785月我能夠获得高教部提升的三百名新中國第一批講師的光榮,也是錢老師教導的結果。

1959年冬開始,錢老師给我们讲《世界構造學》內容豐富新鮮非常精彩。把克里米亜半島和高加索山脈的形成演化,尤其是“地槽之迴返”講得活靈活現,他更介紹了當時正在進行的南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的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海底地球物理考察的成果⋯⋯使我們十年之後,對於接受板塊構造學說就十分容易理解。同時,我在他指導下去大学圖書館借閱全新的三大本“印度尼西亞地質”開闊了眼界,使我後來19641965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講解《中國大地構造》一課时受益非淺。1998年百年校慶和钱老师见面之後,我們就沒有再見面了十分遗憾,錢老師千古!我們永遠記念您!望家人莭哀!

 

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班56级学生

 

陈兆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65-1145418.html

上一篇:读《父亲郁文哉的两篇“戏剧理论”学术译文》有感

15 高敏 徐义贤 孙杨 任胜利 禹荣明 汪育才 黄永义 杨正瓴 朱志敏 刘全慧 苏德辰 高银虎 吕洪波 杨光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