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人创新乐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J2009 生命周期评价(LCA),低碳,创新

博文

如何穿珍珠:毕业论文写作心得 精选

已有 8218 次阅读 2012-5-1 06:06 |个人分类:演讲与写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毕业论文, 书写

闭门数月,攻写毕业论文。略有心得,小记于此。或许只对理科适用。

1)背景知识需平时多积累,多写。所谓博士,我算是明白了,
基本上可以称作“写士”,因为一定要有很好的写作功夫。博士论文呢,就是要把知识点串起来,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平时写小论文发文章的时候,因为只研究一个小问题,很多与这个问题不是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一般就一笔带过。像我这样的懒人,有的时候就是去找一篇文献,然后贴过来说:“关于××问题,已经有×××等人研究过,他们认为×××”……这类背景知识我并非没有了解过,但是当时看过了,明白了,却没有记下来。等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不行了:××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人的研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没有贡献?还有没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一下能拽出好多问号来,原来弄明白的现在又模糊了。可见,平时的写作积累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一个有关的知识点,理解清楚,并且及时写下来,哪怕就写成一小段,存在那里,就是一颗小珍珠,存得多了,以后再用线穿起来就快的多。光只是弄个文件夹,把相关的文献放在一起是没用的,在每篇文献上单独标记读书心得也是没用的,要写成文段才能成为珍珠,否则就是一堆沙。

2)全局观。毕业论文既然是“穿珍珠”,那么先穿哪颗就需要琢磨。博士下来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需要搭建一个怎样的逻辑结构来把这些研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结构?建议先写提纲,再往里面填内容,不时再回头来看看原来的提纲是否需要修改,是否囊括了博士研究的全部内容。

3)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近再重看两年前写过的一点内容,就能明显看出当时的语言水平不高。那时候引用文献只会把别人的文章意思重复一下,把人称换一下就差不多了,现在已经懂得要怎样转述,挑选别人文章中与自己的研究最相关的内容,结合到自己的文字中来,而不是直接复制粘贴加上别人的名字。

4)追问。据说任何问题只要连续追问6个为什么就能真相大白,又据说某日本企业就有所谓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的问责制度。追问为什么能帮助你去识别那些平时熟悉了的知识点,这一点或许对答辩很有帮助。比如今天我写道:
In attributional LCA, average current technology is often used in the background data...我突然问自己,什么是background?这个问题如果给一个实例我可以解释,但是background的定义是什么?查了一下ILCD手册,发现原来foreground、background与attributional和consequential LCA的区分是有关的,晕,之前我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们的区别,既然如此,再去看Weidema 2003的文章,哇,已经很明确地解释了:
a foreground process is a process whose production volume will be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studied change;
a background process is a process whose production volumes will not be affected or only be indirectly affected (i.e. only through the market)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demand as a result of the studied change.

平时习惯了,随口就说foreground、background怎样怎样,却没有深究过它们到底怎么划分。追问真是很有必要,我早点明白就好了~


论文写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5054-565411.html

上一篇:哈利油快乐周末(1):PNAA期刊
下一篇:LCA如何模拟end of life

16 武夷山 张淑娟 蔡津津 赵斌 唐小卿 王红磊 唐常杰 程光伟 李宇斌 刘欣 pengnanalara budt chengmin8504 jinlin284210 neilchau LongLeeLu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