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zaikx

博文

不洗手,爱吃糖... 精选

已有 4365 次阅读 2015-3-2 23:5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糖精, 洗手, 法赫伯格


妻子每天在饭前都会催促孩子洗手。我也不例外。这种每日仪式性的诘问时常会让孩子觉得委屈,进而影响晚餐的气氛想来天下当父母的都不容易,当然做小孩也是如此。

记得有个脑筋急转问:小明为什么吃饭前不洗手?怎么回答呢,其实就是没人规定饭前必须洗手啊。确实,圣经里就有故事说一个犹太法利赛人看到耶稣饭前不洗手而表示诧异,耶稣就一脸正色从容不迫地回答说,不必把外表的洁净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最重要的应是内心的洁净与真诚哈,我想孩子们一定都会发自内心地赞美耶稣的。

其实全天下孩子大都一个样:不仅饭前都忘了洗手,还都爱吃糖。

言归正传,136年前,也就是1879227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实验室里,俄裔化学研究助理康斯坦丁·法赫伯格(1850 –1910 Constantin Fahlberg) 忙碌着,他是著名的化学家伊拉·莱姆森(1846-1927Ira Remsen)的助手,他加入这个实验室原本是做关于糖的纯度的研究,但目前正和莱姆森做关于煤焦油中的甲苯系列衍生物的研究。夜幕渐渐袭来,简单收拾完实验室操作台的瓶瓶罐罐,一天的工作也进入尾声。他最后把一些实验结果记录在报告纸上,并顺手把用过铅笔放到口袋中,没来得及洗手就匆匆赶回了家,因为妻子正等待着他共进晚餐。

   正当他们用餐时,法赫伯格忽然觉得味道与平时有点不同,“今天你是不是糖放多了?”“怎么会,我一点儿也没放呀?”妻子连忙解释。法赫伯格又仔细地尝着,舔舔自己的餐具、高脚杯、刀叉最终他发现凡是自己手接触过的餐具,都有甜味。手上的甜味从何而来呢?无意中插进口袋,他碰到了铅笔,对,正是实验室的铅笔虽然已经很晚了,他还是连忙赶回实验室,逐个烧杯烧瓶的舔一舔,尝一尝,终于在下午加热过的烧瓶中找到了,甜味来自提取的煤焦油衍生物。

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这种煤焦油提取物的研究,大致过程是先从发黑发黏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再经过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处理、高锰酸钾氧化等一系列提取过程,最后得到一种极甜的白色结晶物质,学名叫邻磺酰苯甲酰亚胺,分子式C7H5NO3S,也就是著名的“糖精”(Saccharin)。

糖精比蔗糖要甜300-500倍。法赫伯格与伊拉·莱姆森共同发表了论文,宣布这一发现,但是没有提到可以用于食物中。1884年,已离开了莱姆森实验室的法赫伯格,进一步研究提炼工艺,在德国独自申请了专利。后来又迁居德国,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提炼糖精的工厂。制造糖精的原料主要有甲苯、氯磺酸、邻甲苯胺等。于是,这种来自于石化产品煤焦油中的、和传统食糖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糖精,走入人类的生活,也给法赫伯格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当然后来据说化学家伊拉·莱姆森曾对这位助手与合作者的人品提出质疑,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过程经常被人提起,但也有人说幸亏他做的不是氰化物等剧毒物品的实验,所以各位实验室的兄弟姐妹还是不要效仿了,我们的运气不会总那么好,还是勤洗手吧。

   发明史上这种偶然发明其实还真不少,比如二战结束前,美国雷声公司的工程师珀西·斯宾塞(Percy Spencer)一次在测试军用雷达的微波辐射装置时,忽然觉得裤子口袋里的巧克力竟然开始迅速地融化了,他马上联想到了用这个微波辐射器——磁控管来加热食物,他利用这种装置还可以把袋子里的玉米粒变成爆米花这催生了微波炉的问世,难怪最初微波炉的英文名字是Popcorn and Hot Pockets Warmer

看来,从事发明创造的人要有一种跳出自身专业框框的能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转化。

至于糖精和微波炉,这两项发明构成了某些人眼中二十世纪垃圾食品工业的一部分。但糖精造福了糖尿病患者,微波炉被誉为“妇女解放者”也都是不争的事实,它们的利弊有太多的争论和科普文章,本人不妄下断语,各位还是咨询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吧。

另外,有人怕给孩子讲了这个故事他们就有了不洗手的借口。其实你可以这样问:“孩子,这位法赫伯格先生59岁便离开了世界,你猜为什么?”多数孩子一定会这样回答:“饭前不洗手,还爱吃糖

开个玩笑。令人尊敬的、为人类带来甜蜜的法赫伯格先生,您别在意,童言无忌嘛。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5200-871407.html

上一篇:无人喝彩的划时代论文
下一篇:熠熠闪光的,未必是奖章

10 武夷山 程娟 周忠浩 鲍海飞 李雄 于仲波 王伟 shenlu zhyzh Neverse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