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陨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rujun 让地球物理仪器飞起来

博文

创新来自点滴积累 正面看待论文和专利 精选

已有 22069 次阅读 2017-4-1 11:05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 论文, 科技, 成果, 专利

      这段时间论文是否有用?专利是否有用?又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这半个月我正好在美国盐湖城、丹佛、圣地亚哥和伯克利开会,听了上100场学术报告,去了美国地调局、微软公司和波音公司参观,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同行开展交流。我本人也长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煤科院重庆分院、国家地震局、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湖南强军科技开展过合作研究。对此问题深有感触,因此谈谈我的看法。

      一言以蔽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绝大多数论文和专利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点滴贡献,正是在无数论文和专利的推动下,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才会不断增长。每一篇论文的作用都非常细微,看似无用,但无数论文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以10年的尺度来看,就会发现巨大的进步。

      比如我们研发地球物理仪器,最早的仪器基于80586嵌入式CPU和WINDOWS CE,有触摸屏和自己做的键盘。发现功耗大、成本高、操作不方便;然后我们改成低功耗ARM CPU和LINUX 操作系统,功耗降低了一些;但地球物理学家希望做三维大规模采集;我又在仪器中加入GPS同步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但问题很多;又经过很多人近10年的攻关,我们才解决大规模三维无线采集的大量问题。无线网络极不稳定,一个人从天线边上走过就会阻断信号,导致部分节点无法控制,这就需要从软件上解决一系列控制问题。尽管每天的进步都很微小,从现在看以前的很多论文和专利都没有用了,我也放弃一些专利的维护。但没有前面的弯路和点滴积累,我们不可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就不会达到今天的水平。去年我在国际大会上做了口头报告,今年很多国际同行都记得我,对我们的研究印象深刻。但我展示的成果是我们用近20年功夫,走了无数弯路,最多的时候上100人的参与下才搞出的仪器和找矿成果。这个东西突然亮出来,另某位对中国人极其苛刻的国际同行也对我非常友好。

     在这次的大量学术报告中,可以发现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算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案大量涌现。最终成为工业标准的算法和方案只有一个,难道不被工业界采纳的其它算法就是垃圾?研究这些算法的论文就是垃圾论文?相关的专利就是垃圾专利?我们永远不能这样看,没有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我们就没有比较和鉴别,无法找到最优算法和最优方案。更进一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今天被大量采用的好算法明天可能被放弃,以前被冷落的算法又受到重视和欢迎。

     在我看来,我看的论文和听的上100场学术报告或多或少给我提供一些有用信息,供我进行抉择和取舍。我觉得这些研究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正是这些研究推动了进步。有些研究起到的作用很微小,甚至昙花一现。这些研究也是有意义的。在研发仪器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完善技术方案,有时甚至推到重来,谁敢保证一下就拿出高、大、上的东东?我相信没有任何人有这个能力,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总之,我们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性和长期性,任何技术都不是从天而降,都是长期点滴积累的成果,背后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取舍。 直接以最终的应用将论文和专利标上有用和无用的标签,是非常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科技发展的规律,不利于中国科技的长远发展。




多数论文毫无价值?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626-1042999.html

上一篇:和蔡自兴教授在一起 我也要学人工智能
下一篇:听从医生建议是最佳选择 产妇跳楼悲剧有感

46 姚伟 陆泽橼 喻海良 文克玲 董焱章 张光明 黄永义 冯大诚 徐令予 刘立 徐晓 武夷山 林中祥 张海霞 王海辉 晏成和 程少堂 姚伯元 李贤伟 LetPub编辑 邵鹏 张士宏 李毅伟 王洪吉 刘全慧 梅钢 梁洪泽 胡涛 刘忠波 彭真明 蒋永华 侯成亚 张云扬 张鹰 王正庆 zhabj xlsd htli icecreamer goldvotive houzhenyu aliala zjzhaokeqin bridgeneer yunmu chenbaoq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