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也谈大学课堂是否应该点名

已有 6268 次阅读 2012-4-19 17: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大学, office, style, 课堂, exactly

                 也谈大学课堂是否应该点名

 

                           黄玉源

                        (2012.4.19)

 

看了最近科学网上几篇关于大学课堂是否需要点名的博文,说法不一,有的说不需要,有的认为需要。在此谈些我对这方面的看法。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存在不少的误区,一部分人认为: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只要考试超过60分就可以了,你不要管他(她)其他的任何事了。

 

如果作为大学教师这样做,就把大学的功能给减少了许多,多少呢,60%多,乃至更多。上述的舆论在中国已经传播了一段时期了,大约有10多年了;例如,大学里也就不必上课点名等的观点就是这类观点的表现之一。因此,影响了不少的老师,及很多很多的大学生,甚至一小部分的家长(但是极大部分的家长是非常欢迎大学老师严格管理、教育的)。还有一些什么“快乐教育”、“学生是衣食父母”等等荒谬的论点,被渲染得很重,影响面也很大。这些许多是错误或很偏颇的观点。这些待以后合适的时候再做细分析,这里只简要地进行一些剖析,讲些基本概念。

1. 关于教育是否为快乐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快乐的,或者说是中性的,快乐和痛楚中和之后,达到中性状态。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对许多的知识含很多原本就被许多不感兴趣或还没有感兴趣者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内容的认知、求索的艰苦过程,老师在其中给予解释和指导,同时,老师还要教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且在教学中要求其进行实践、塑造和培养。因此,需要许多的艰辛付出。因此也才有许多如“头悬梁、锥刺股”地奋发苦读的例子。那些既想拿文凭,又不愿付出者,你还要让他“快乐”地教育,那是妄想;因为,他学这个不快乐。因此,教育者就要对被教育者加以约束,批评,对其不学、违反学习纪律和条例的行为给予处罚,这就是教育的过程,以致纠正其错误,让其继续认真、刻苦地学习。去体验那学习的不快乐的过程,去磨练自己的意志。而学习中获得了好的收获和成绩,那就是快乐的时刻。受到老师和学校的表彰,也是教育过程快乐的时刻。因此教育本身就是奖罚结合的过程,有快乐,也有不快乐,经常会是痛苦和艰辛的过程。

2. 所谓的“学生是衣食父母”的提法。这也是很不合适的,不能成立。因为,教育的职业与其他许多或大部分的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不是为了钱和利而办教育,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这才是目的。而在此同时,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被教育者要学习,你求知,你就要交学费,付给老师劳动的报酬。但是这不是什么所谓的作为老师的“衣食父母”了。设想,如果一个老师为了讨好学生,认为他们是给钱养你的,甚至你把他们当成了你的“父母”了,你还能教他们吗?你教“父母”啊?荒唐!只有父母教孩子,孩子对父母尊敬。因此,只有是老师是学生的“父母”,也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都认同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母)”的含义和道理。内涵是,老师对你有恩,恩如父母一般!只有学生怀揣着把老师当成父母那样的去尊敬和认真听话、听教导的心理,才能学得好或更好。

假如交了钱就在学校里可以为所欲为,老师把他们当“父母“一样,那还教什么?你应该被他们教,可是那是颠倒的,他们什么都不懂或几乎该学的那些都不懂,跑到大学里来学的,他们教你啥?但是有的他们懂,比如你没有玩过的电子游戏等。因此,教育的这种职业,不是因为收了学费就该什么都顺着被教育者,任他如何胡来都行的。学生交学费是天经地义的,是他要学,不是你老师必须要教。原因是,各国的社会都一样,小孩或年轻人不懂什么东西,必须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学习各种遵纪守法的做人的道理,并在学校里把这些进行实践,培养出一个懂得做好人,做好公民的,而且有文化知识的人。因此,政府和社会就要办教育,不办不行,必须办,不是因为有那部分人要想当老师,让一些人给他钱,有饭吃;而是国家和社会就是要办教育,那些家长们就是要把小孩送到老师那,求老师教他们。是这样的。因此,那些老师们才只好接受,辛苦的教和育,因为,学生们求他教,当然要给他应有的回报了,这就是劳动的报酬;但是,这种报酬和卖东西或种地等不一样。既要教弟子文化、又要教他们做人。和父母许多方面一样的,因此,恩情之重,难度也大,因为有本事才能教啊。因此,学生听老师的话,要尊重老师,老师则会更为努力地教和管。老师必须具备教文化知识和教学生如何为人、遵纪守法的能力和职责,而且要积极地负责。从课堂每个环节为实践的过程做起,而且认真抓好,使学生培养出好习惯、好作风,具备好的人品和素养。这些工作不是仅靠大学里那很少的辅导员来做的,因为,辅导员接触学生不多,在平时开个小会等还可以。在宿舍里,辅导员也不能盯着他们,那在课余时间,还正好是业余时间,是他们能玩的时候,你管个啥?因此,管教的历练过程75-80%在课堂、实验室及各种实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

设想,如果那些学生不需要学习,社会的各单位不需要具备有本事和良好素养的人才,那就不会办教育,不开学校,那这些有本事的老师们,就可以开心地去从事其他的工作了,工作可能还轻松得多,比如研究,开公司,搞大型农庄等等,来钱还多。因此,不是学生交点学费就是什么“衣食父母”,更何况,现在中国的国办大学学生交的学费只占学费总额的40%这样,有的省国家财政给的比例高,则其只占30%这样。而且是他们要交费来接受老师们的教诲和训诫来的,老师必须担当好这个职责。

又如法院就是判断是非的,错误的就给予处罚,对的,就给予补偿。假如原告或被告交了必交的费用,你能说这些人是法官的“衣食父母”吗?也不能,法官不能因为收了费,就可以徇私情,你要公正办案。某个人到某个政府机关办事,该交一些手续费,你就成了这个机关的“父母”了吗?比如你办工商执照等、甚至你交税,你都不能,你必须严格按照程序,静心地接受办理工作的过程;当然,工作人员也不能冷酷和漫不经心,要积极把工作做好,不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因为,你需要交税,你必须交税,你需要办执照。

还有,一些人把在大学里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当成是“学术自由”的形式,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学术自由不是可以在校园里胡来,旷课,迟到、早退,不参加集体活动,违反一系列校纪校规。学术自由指的是,可以自由地交流学术看法和观点。

另外,认为上大课,200多人,点不过来啊,这与不用点名或不必点名不是一回事,那是技术问题;你可以随机抽样的方式点啊,一次,随机地抽样点几十个,就可以的达到目的,如对于有旷课的,下次重点集中点一下这些人,看其旷多少次,而且要叫认识他们的同学,给他们讲清楚不来的扣分等多种处罚处理方式,叫他来上课。还有所谓叫老师把课讲得精彩一些,再精彩一些,被教育者就会比较多地来听了,如他不来就不做要求。那也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迎合学生贪玩心态的做法。如上所述,学习的过程,尤其在大学,很多的理论是比较枯燥的,你还非要把它讲成科普吗?那知识如何传授得好呢?你如果用此讨好的办法,就是现在用多媒体把复杂的理论整成了好看、风趣的电影,严谨的东西,讲得出了花,像个大笑话,但不想学的一样不会去学,他们还会觉得好笑,因为这是滑稽的。你那电影哪里比得上他宿舍里的视频大片和网络里各类他认为有趣的东西?差得远了!一样会有不少要旷课的。当然,老师讲课的例子力求生动,丰富,重点、系统把握较好则是需要的。如果没有处罚,即便像以前那样没有网络,也一样有许多是可以玩的,比如,打牌、下棋、喝酒、赌博、写情书、看小说等等。因此,约束和严格要求,把部分学生认为觉得没有兴趣的学习,逐渐强化为有兴趣,使其学会吃苦,在拼搏中成长,让求学者在付出劳动后获得收获的喜悦,在课余的时候才进行娱乐活动,这才是教育过程所需要的。

部分学者注意到,以上一些错误或很偏颇的宣传,大多数出自一些专门从事教育研究部门的人员,他们一般不给大学生上课,或有的10多年以前曾上过一次课,偶尔做个报告这样。因此,关着门专门找点所谓的新名堂来说。比如有一次广东的一家电视台开了个座谈会,评那位有名的用严格管理办法把三个孩子送进北京大学深造的家长萧先生的做法。其实,他的做法是一种相当好的方法,做到了奖惩结合,做得好的奖,犯错了必罚,而且让孩子们接受得非常诚心,心服口服,甚至非常满意(当然处罚不应伤其筋骨,有被敲打的样子即可,感到被打的一些滋味即可,或用其他处罚方式更好些;但其大致的方式、方向是对的。)。这样把他们养成了一个能在艰苦环境中承受风浪、自觉为社会和集体着想,做个好公民的人,北京大学当然要这样的学生了。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西方很多发达和文明国家广泛采取的教育方式;只是,不要打得疼了就行。美国看起来似乎是不让打孩子,但是美国的教育同样是严格的,让每个公民都体验和懂得你犯错必罚。只是在家里处罚的方式各种各样,罚劳动,罚站等等。而在其他很多发达国家,对犯错者处罚的方式就更丰富了,而且犯错者必被罚,尤其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犯错者必须是要接受处罚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教育的真正效果。但是,在电视台的座谈中持两个观点的人里,认为那位家长做得对的,都是一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老师;而那些不赞成的,全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专门研究者,比如政府的参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等。有趣吧?

由于上述那一系列混乱观点和舆论影响,造成我国的大学里出现很混乱的教学状况。正如林中祥教授在其博文里所言的那种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混乱行为的状况。当然老师的思想也是很混乱的。

 

其实,大学及其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教那些知识、技能;而且是培养人的品行的重要场所和过程,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法律,规则的地方。如果在大学,可以随便混,对上课不做要求,可以上街玩,在教室里即便到了,也玩,不认真听和学,旷课的期间则玩各种他们有兴趣的东西,因为现在有了电脑、网络,玩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很多。那就把什么纪律、校规等统统抛掉,因为没有任何的约束。因而也就不可能把受教育者培养出什么好的素质。

 

另外,中国的大学与国外不同,国外是严出,你如果不来听课,不能很好掌握老师讲的内容,那对不起,你到10年、15年以后才毕业。因此,那些不能按时毕业的,就出去,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这些学生们,就有很多是78年,10多年才毕业,许多甚至就不能毕业了。这也是一种要遵守校纪、法规的约束,不遵守就要、也必须付出代价。

 

但是中国的大学呢,则对那些贪玩、乃至不愿学或混的人基本是经过几次补考、清考等就让他们毕业,极少数则是出去后,一年内再补考让他们毕业。这样,就培养了一大批在心理上具备为所欲为的,不愿遵守校纪、校规、法律意识很淡薄或极为淡薄的人群。因为他们不遵守那些应遵守的纪律、法规,付出不多,也同样能获得他们本不该获得的收益和利益。这样,那种自私的理念就很浓,不顾他人;集体观念很淡薄,他们认为,少付出,乃至不付出,不管集体和社会的公共约定和条文,也同样能获得与那些遵守且付出很多努力者才能获得的那些收益一样的收益。因此,在这一大批人当中,不负责任,玩世不恭的心理和做法就会在社会各岗位和地方表现、实施和造成一系列的严重破坏性作用。

因此,大学里必须用点名、处罚(如批评,行政处分如记过、警告、留校察看、甚至开除等等)等各种方法加以约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如那些不遵守和不愿做或做不到的就应该让他们接受惩罚。比如,在对于其学习考核方面,不能达到要求的,即通过补考、乃至多次补考,仍不能通过的,就不让他们毕业,给与其肄业即可。让他们必须承担代价。这其实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教育本身就有惩罚,无惩罚其实是一种严重失衡和缺失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方式。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课堂点名之后,就把平时成绩给区分出来,结合课堂其他表现,差的平时成绩低;这样其即便考试的成绩比较高,也把其成绩拉下来。这也是一种惩罚,是应该的,必须的。

而且由于中国大学的这种与国外不同的宽出,即比较按时地毕业,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是必须听的,因为课堂的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有老师的讲解,有许多书上没有的例子或老师的经验的东西,还有一些是提问,互动等的启发等等教学过程。因此,才要进大学听课啊。什么不听课可以自学,那是借口,你见过多少不听课,在那认真自学的?不要骗人了,几乎全在玩各种把戏或睡懒觉呢。由于考试出题比较简单,比国家的自学考试的出题简单很多,因此,平时成绩就要占30%,考试成绩只占70%。因此,对那些不听课者,乃至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的,老师就要通过点名或各种对其平时听课的表现进行记录,把平时成绩减下来;一些平时成绩很低的,即便其考试成绩比较高,综合计算后,同样给其不及格的成绩。有的超过几次旷课的,可取消其考试资格,也不给其第二学期补考的机会,只给其毕业前清考的机会,或补考后必须在其成绩单上注明为补考,而且还要综合其上学期的平时成绩进来调减其分数。这就是犯错者必受处罚的教育规则。犯错者不受处罚,就是纵容继续犯错,鼓励犯错,而且把好人培养成坏人,同时鼓励好人也当坏人。这是十分错误的。

因此,大学里其教育的方式,必须是把培养人的良好为人的素质及传授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国外也是一样的。而且不能把进大学者的成绩评价与在校外自学考试的方式等同对待,那是很不公和错误的。因为自学考试的题目极为的严格,一般要考几次,许多课程要考多次,有的考生考了10多年才拿到文凭的。但是进了大学,被认为是接受了经典的、系统的教育,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课,认同你接受了系统教育的过程,因此,才给你30%的平时成绩,那考试的题目也相对的简单许多。

如果把进大学认为就是一种自学,想干啥干啥,随便糊弄,到考试了,就跑去把平时背的那些比较简单几个小标题,对着那比较简单的题目写写就通过了。那就是一种对社会的欺骗,大学也就欺骗了社会,也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没有把被培养者的人品、素养培养好,而且其文化知识也很差;这样的大批人员毕业,到了社会在各行业被应用,误国、误民,也造成很多国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因此,这不能随意,不能开玩笑。

 

现在不少中国的家长都把小孩送到国外学习了,认为在中国的大学学不到什么东西了,为何呢?原因主要就是上述列举的那些学校不管,老师不管不抓,学生像在自由市场和一个大游乐场一样,爱学不学,考前背几个小标题,不懂其意,不懂其更深的内涵,更不懂或不熟悉其实验及应用方法和技能,也就给“宽出”了,拿个毕业证,出去继续混,骗社会。这不是我们当老师所需要的,也不是学校需要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彻底改正。让中国的高等教育步入有秩序的、文明的、严谨的治学、教学的道路上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632-561290.html

上一篇:谈点我在大学本科时的事情(2)
下一篇:读潘学峰老师博文之一点感想

3 林中祥 逄焕东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