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2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已有 2414 次阅读 2018-8-14 15:27 |个人分类:植物化学元素生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红三叶, 化学元素, 重庆, 红池坝

home.php?mod=attachment&filename=&id=238858

 

 

题记:本文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四川省巫溪县红池坝地区。参加“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北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试区》专题,负责《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营养元素生物循

环特征及其持续利用》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一直无暇撰写成文。现以研究报告形式,作为博文发布,

供同行参阅。

 

 

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2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杜占池 钟华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植物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化学元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所处环境条件亦在变化,所以

其元素含量水平在不断变动,这反映了植物对元素的吸收能力,是其生物学特性之一。为此,我们在我国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以人工草地的重要建群植物种红三叶为材料,进行了这项研究,以便为此类人工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条件和方法

1.1.自然条件

研究地点位于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地区,海拔高度约1800m。该地区气候温凉湿润,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7.20C,年降水量2024.7mm,年相对湿度84%,年日照时数1224.3小时。土壤母质以石灰岩和砂岩为主。土壤为山地黄棕壤,pH值约5.7,田间持水量通常约35%。

1.2.材料与方法

实验地设在山间盆地。人工草地为2年生,以建群种红三叶( Trifolium pratense )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在生长期内,采集红三叶样品7次,依次为苗期(4月初)、分枝期(5月初)、现蕾期(5月下旬)、开花期(6月中旬、结实初期(6月底)、结实中期(7月下旬)和结实末期(8月下旬)。

每次采样后,地上部除去杂质;地下部用水反复冲洗干净,之后在65℃下烘干,粉碎;带回化学实验室进行分析,方法分别为:全N用高氯酸—硫酸硝化法,Mo用极谱催化波法;其他20种元素,即常量营养元素N、Ca、P、K、Mg,微量营养元素Fe、Mn、Cu、Zn、B、Mo,有益元素Na、Sr、Ni、V、Co,其他元素Al、Ba、Ti、Cr、Li、Pb,均用ICP发射光谱法。元素含量单位用g/kg或mg/kg表示。

2.研究结果

2.1.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上部2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2.1.1.地上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图1的结果显示,在生长期内,红三叶地上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类型有所不同。N、P、K均呈∪状单谷型,其最小值均出现在开花期;其最大值,N、P出现在苗期,K出现在结实末期。Ca呈∧状单峰型,其最大值出现在开花期,最小值出现在苗期。Mg呈M状双峰型,有2个小峰值,分别出现在分枝期和结实初期,最小值出现于结实末期。这5种元素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见表1。从中可见,其平均值,以N、Ca较高,K、Mg较低;其变异系数,以Ca最大,约50%,以Mg最小,仅6%。

 

                

图1.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上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横坐标的数字表示(下同):1.苗期,2.分枝期,

3现蕾期,4.开花期,5.结实初期,6.结实中期,7.结实末期

 

    表1.红三叶地上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在生长期间的量值及其变异系数


N

Ca

K

P

Mg

最大值(g/kg)

59.3

55.8

3.70

20.3

3.38

最小值(g/kg)

25.5

12.1

2.12

10.5

2.81

平均值(g/kg)

34.3

30.0

2.77

13.8

3.01

变异系数(%)

30.7

49.7

18.2

21.8

6.1

 

2.1.2.地上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图2的曲线表明,在生长期内,红三叶地上部6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动类型各异。Zn呈∪状单谷型,B呈M状双峰型,Fe呈突降-平稳型,Mo呈平稳-突升型,Cuи状变动型,Mn为波状变动。其最大值,Fe、Mn、Cu、Zn均出现于苗期,B出现于结实中期,Mo出现于结实末期;其最小值,B出现于苗期,Mo出现于分枝,Fe、Mn、Zn均出现于开花期,Cu出现于结实初期。

由表2可见,生长期间,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以Fe为最高,达640mg/kg;以Mo最低,仅0.137mg/kg。其变异系数,以Mo最大,达185%,B较小,约20%。

 

2.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上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表2.红三叶地上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在生长期间的量值及其变异系数


Fe

Mn

Cu

Zn

B

Mo

最大值(mg/kg)

3216

143

36.9

61.4

23.7

0.758

最小值(mg/kg)

141

47.9

11.0

27.9

12.3

0.0314

平均值(mg/kg)

640

73.6

16.6

37.7

17.5

0.137

变异系数(%)

165

39.9

50.8

27.5

19.9

185

 

2.1.3.地上部有益元素含量的变化

如图3所示,红三叶地上部5种有益养元素含量的变动类型如下:Na呈∪状单谷型,Ni、Co呈W状双谷型,V呈突降-平稳型,Sr呈波状变动型。其最高值,Na、Ni、V、Co皆见于苗期,Sr见于结实初期;最低值,Sr为苗期,Na、Ni为开花期,V、Co为结实初期。

由表3可以看出,其含量的平均值,以Na最高,为100mg/kg;以Co最低,为0.446mg/kg。其变异系数,以Co较大,为96%,其中以Sr最小,约13%。

 

3.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上部有益元素含量的变化

 

      表3.红三叶地上部有益元素含量在生长期间的量值及其变异系数


Na

Sr

Ni

V

Co

最大值(mg/kg)

190

50.4

9.54

6.00

1.40

最小值(mg/kg)

5.55

32.1

3.41

0.887

0.038

平均值(mg/kg)

100

42.9

5.55

1.94

0.446

变异系数(%)

45.5

13.2

33.4

86.7

96.0

 

2.1.4.地上部其他元素含量的变化

图4表明,在生长期内,红三叶地上部6种其他元素含量的动态类型:Pb为W状双谷型,Al、Ti、Li呈突降-平稳型,Baи状变动型,Cr波状变动型。其最高值,Pb见于结实末期,其余5种Al、Ti、Cr、Li、Ba均见于苗期;最低值,Pb、Ba、Ti依次出现于分枝期、现蕾期和开花期,Al、Li出现于结实中期,Cr出现于结实末期。

表4的数据显示,其含量的平均值,以Al最大,为586mg/g;以Li最小,仅0.672mg/kg。其变异系数相差悬殊,Al高达181%,Ba仅11.4%。

  

4.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上部其他元素含量的变化

 

        表4.红三叶地上部其他元素含量在生长期间的量值及其变异系数


Al

Ba

Ti

Cr

Li

Pb

最大值(mg/kg)

3182

43.3

35.5

7.68

3.32

1.99

最小值(mg/kg)

90.4

32.8

1.20

0.482

0.030

0.071

平均值(mg/kg)

586

38.3

7.11

5.30

0.672

1.40

变异系数(%)

181

11.4

164

41.3

162

102


2.2.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下部2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2.2.1.地下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图5为红三叶地下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动类型:P为∪状单谷型,Nи状变动型,K、Mg为N状变动型,Ca为波状变动型。其最大值,Ca在苗期,N在结实初期,P、K、Mg均为结实末期;最小值,Mg为苗期,N、Ca、P为分枝期,K为开花期。

从表5可以看出,其含量平均值,以Ca最高,约8g/kg;以P最低,为2.3g/kg。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2%。


图5.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下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表5.红三叶地下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在生长期间的量值及其变异系数


N

Ca

P

K

Mg

最大值(g/kg)

3.00

9.54

3.06

7.71

3.67

最小值(g/kg)

1.93

6.68

1.48

4.25

2.36

平均值(g/kg)

2.38

8.02

2.30

5.23

2.84

变异系数(%)

13.1

10.7

20.3

21.5

13.8

 

2.2.2.地下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如图6所示,在生长期内,红三叶地下部微量元素的动态类型,Mo呈渐升型,Znи状变动型,Fe、Mn、Cu、B均呈波状变动型。其最大值,Fe、Mn、Cu、Zn均出现于苗期,B、Mo出现于结实末期;最小值,Fe、Mn在分枝期,Zn、Mo在开花期,B在结实初期,Cu在结实末期。

表6的数据表明,其含量平均值,以Ca最高,达2522mg/kg,以Mo最低,仅0.037mg/kg。其变异系数,以Zn稍高,约63%;以Cu最低,为9.5%。


6.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下部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表6.红三叶地下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在生长期间的量值及其变异系数


Fe

Mn

Cu

Zn

B

Mo

最大值(mg/kg)

4373

205

30.8

118

15.4

0.0440

最小值(mg/kg)

1988

97.6

20.2

27.1

9.4

0.0327

平均值(mg/kg)

2522

146

23.7

49.4

12.4

0.0366

变异系数(%)

31.9

22.6

13.4

63.3

16.8

9.5

 

2.2.3.地下部有益元素含量的变化

图7的曲线表明,红三叶地下部5种有益元素,Na的变动类型呈N状变动型,最高值出现于结实末期;其余4种元素Sr、Ni、V、Co均呈波状变动型,最高值均出现于苗期;最小值,Na为苗期,Ni、V为分枝期,Co为开花期,Sr为结实中期。

表7显示,其含量平均值,以Na最高,为685mg/kg;以Co最低,为1.69mg/kg。其变异系数,以Na稍高,约38%;以Ni较低,为10.6%。


7.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下部有益元素含量的变化

 

     表7.红三叶地下部有益元素含量在生长期间的量值及其变异系数 


Na

Sr

Ni

V

Co

最大值(mg/kg)

1182

51.0

10.0

8.78

2.39

最小值(mg/kg)

272

32.5

6.88

3.90

1.33

平均值(mg/kg)

685

39.5

8.36

5.07

1.69

变异系数(%)

37.9

13.7

10.6

31.0

21.1

 

2.2.4.地下部其他元素含量的变化

图8显示,红三叶地下部其他元素的变动类型,Pb呈N状变动型,最高值出现于结实末期;Al、Ti、Cr、Li均呈波状变动型,BaW双谷型,它们的最高值均出现于苗期;最低值,Pb在苗期,Ba、Ti、Li在分枝期,Al、Cr分别在结实中和末期。

表8指出,其含量平均值,以Al最大,高达3026mg/kg;Pb最小,仅1.66mg/kg。其变异系数,以Pb较高,为70.2%;以Ba较低,为19.6%。

 

                      

8.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下部其他元素含量的变化

 

           表8.红三叶地下部其他元素含量在生长期间的量值及其变异系数


Al

Ba

Ti

Cr

Li

Pb

最大值(mg/kg)

5611

68.0

47.1

9.36

4.35

3.78

最小值(mg/kg)

2182

39.7

18.7

2.21

1.59

0.547

平均值(mg/kg)

3026

49.8

26.2

6.88

2.23

1.66

变异系数(%)

36.8

19.6

34.8

31.4

40.6

70.2

 

2.3.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23种化学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地上部与地下部元素含量的比值,反映了元素的分配状况。比值大于1,表明茎叶含量较高;比值小于1,则根系含量较高。

2.3.1.地上部与地下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从图9可看出,在生长期内,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动类型,N为∪状单谷型,Ca、P为M状双峰型,Mg为и状变动型,K为波状变动型。其最大值,N、Mg出现于苗期,P出现于分枝期,K出现于现蕾期,Ca出现于开花期;最小值,Ca、K、Mg分别在苗期、分枝期和结实末期,N、P在结实初期。

由表9可见,其含量比值的平均值,以Ca最高,为7.34;以Mg最低,为1.20。其变异系数,以Ca较高,为52.5%;以K较低,为9.5%。

图9.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表9.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常量营养元素含量的比值及其变异系数


N

Ca

P

K

Mg

最大值

2.32

7.34

1.60

3.03

1.20

最小值

0.930

1.27

1.01

2.27

0.767

平均值

1.46

3.85

1.23

2.64

1.08

变异系数(%)

29.8

52.5

17.9

9.5

13.8

  

2.3.2.地上部与地下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图10表明,地上部与地下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比值的动态类型,Fe、Mn、Cu均呈状单谷型,其最大值均出现于苗期;B呈M状双峰型,Zn呈N状变动型,Mo呈平稳-突升型;其最高值,B出现于结实中期,Zn、Mo出现于结实末期;最低值,Mo在分枝期,Mn、B在开花期,Fe、Cu、Zn在结实初期。

表10显示,其含量比值的平均值,以Mo最高,为3.27;以Fe最低,为0.191。其变异系数,以Mo最高,达174%;以Mn较低,约20%。

 

                  

10.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表10.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比值及其变异系数


Fe

Mn

Cu

Zn

B

Mo

最大值

0.735

0.700

1.20

1.21

2.38

17.2

最小值

0.057

0.389

0.458

0.495

0.994

0.900

平均值

0.191

0.496

0.679

0.912

1.48

3.27

变异系数(%)

118.8

20.3

33.7

31.0

32.9

174.1

 

2.3.3.地上部与地下部有益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由图11可见,地上部与地下部有益元素含量比值的动态类型,V、Co呈状单谷型,Ni呈W状双谷型,Sr呈M状双峰型,Na呈突降-平稳型。其最大值,Na、Ni、V、Co均出现于苗期,Sr出现于分枝期最小值,Sr在苗期,Na、Ni在开花期,V、Co在结实初期。

表11显示,其含量比值的平均值,以Sr最高,为1.11;以Na最低,为0.199。其变异系数,以Na最高,达103%;以Sr较低,约19%。

11.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有益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表11.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有益元素含量的比值及其变异系数


Na

Sr

Ni

V

Co

最大值

0.696

1.28

0.954

0.683

0.587

最小值

0.069

0.629

0.443

0.186

0.024

平均值

0.199

1.11

0.653

0.342

0.234

变异系数(%)

102.9

18.9

23.9

44.6

73.1

 

2.3.4.地上部与地下部其他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如图12所示,地上部与地下部其他元素含量比值的动态类型,Al、Ti呈∪状单谷型,Li、Pb呈W状双谷型,其最大值皆均出现于苗期;Ba呈M状双峰型,Cr呈и状变动型,其最高值均出现于结实中期;最低值,Ti在分枝期,Al、Pb在结实初期,Li在结实中期,Ba、Cr在结实末期。

表12显示,其含量比值的平均值,以Pb最高,为0.943;以Al最低,为0.135。其变异系数,以Al最高,达133.8%;以Ba较低,约20%。


12.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其他元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表12.红三叶地上部与地下部其他元素含量的比值及其变异系数


Al

Ba

Ti

Cr

Li

Pb

最大值

0.567

1.03

0.754

0.939

0.764

3.64

最小值

0.029

0.560

0.052

0.218

0.018

0.092

平均值

0.135

0.794

0.203

0.716

0.217

0.943

变异系数(%)

133.8

20.4

115.1

31.2

107.4

122.4

 

3.结语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红三叶在生长期内,无论地上部还是地下部,各化学元素的动态变化类型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10种:∧状单峰型、∪状单谷型、M状双峰型、W状双谷型、N状变动型、и状变动型、波状变动型、突降-平稳型、平稳-突升型、渐升型。且其量值与变化幅度均有显著差别。

其中,地上部以∪状单谷型和突降-平稳型为多,各有5种元素;地下部以波状变动型最多,有13种元素。地上部与地下部比值以∪状单谷型和M状双峰型较多,分别有8和5种。其含量最高值,地上部、地下部以及地上部与地下部比值均以出现在苗期者最多,分别有15、14和13种元素。地上部与地下部含量比值平均大于1的有8种元素,小于1的有14种元素,其中比值最高的是Ca,最低的是Al。

其变异系数,地上部最小的是Mg,最大的是Mo;地下部最小的是Mo,最大的是Pb;地上部与地下部比值,最小的是K,最大的是Mo。

3.1.红三叶地上部:

变动类型:∧状单峰型有Ca;∪状单谷型有N、P、K、Zn、Na;M状双峰型有Mg、BW状双谷型有Ni、Co、Pb;и状变动型有Cu、Ba;波状变动型有Mn、Sr、Cr;突降-平稳型有Fe、V、Al、Ti、Li;平稳-突升型有Mo

最高值出现时期:苗期有N、P、Fe、Mn、Cu、Zn、Na、Ni、V、Co、Al、Ti、Cr、Li、Ba;开花期有Ca;结实初期有Mg、Sr;结实中期有B;结实末期有K、MoPb

最低值出现时期:苗期有Ca、B、Sr,分枝期有Mo、Pb,现蕾期有Ba,开花期有N、P、K、Fe、Mn、Zn、Na、Ni、Ti,结实初期有Cu、V、Co,结实中期Al、Li,结实末期有Mg、Cr。

变异系数:<10%者有Mg;10-25%者有K、Sr、B、Ba;25-50%者有N、Ca、P、Mn、Zn、Na、Ni、Cr;50-100%者有:Cu、V、Co;100-150者有Pb;150-200%者:Fe、Mo、Ti、Li、Mo。

3.2.红三叶地下部:

变动类型:∪状单谷型有P;W双谷型有Baи状变动型有NZnN状变动型有K、Mg、Na、Pb;波状变动型有Ca、Fe、Mn、Cu、B、Sr、Ni、V、Co、Al、Ti、Cr、Li;渐升型有Mo

最高值出现时期:苗期有Ca、Fe、Mn、Cu、Zn、Sr、Ni、V、Co、Al、Ti、Cr、Li、Ba;结实初期有N;结实末有P、K、Mg、B、Mo、Na、Pb

最低值出现时期:苗期有Mg、Na、Pb,分枝期有N、Ca、P、Fe、Mn、Ni、V、Ba、Ti、Li,开花期有K、Zn、Mo、Co,结实初期有B,结实中期有Sr、Al,有结实末期:Cu、Cr。

变异系数:<10%者有Mo;10-25%者有Ca、N、Mg、P、K、Mn、Cu、B、Sr、Ni、Co、Ba:

25-50%者有Fe、Na、V、Al、Ti、Cr、Li;50-100%者有Zn、Pb。

3.3.地上部与地下部的比值

变动类型:∪状单谷型有N、Fe、Mn、Cu、V、Co、Al、Ti;M状双峰型有Ca、P、B、Sr、Ba;W状双谷型有Ni、Li、Pb;и状变动型有Mg、Cr;N状变动型有Zn;波状变动型有K;平稳-突升型有Mo;突降-平稳型有Na。

最高值出现时期:苗期有N、Mg、Fe、Mn、Cu、Na、Ni、V、Co、Al、Ti、Li、Pb、分枝期有P、Sr现蕾期有K;开花期有Ca;结实中期有B、Ba、Cr;结实末期有Zn、Mo。

最低值出现时期:苗期有Ca、Sr,分枝期有K、Mo、Ti,开花期有Mn、B、Na、Ni、Ti,结实初期有N、P、Zn、Fe、Cu、V、Co、Al、Pb,结实中期有Li,结实末期有Mg、Ba、Cr。

比值>1.0者有N、P、K、Ca、Mg、B、Mo、Sr;<1.0者有Fe、Mn、Cu、Zn、Na、Ni、V、Co、Al、Ba、Ti、Cr、Li、Pb。

变异系数:<10%者有K;10-25%者有P、Mg、Mn、Cu、Zn、B、Sr;25-50%者有N、Ni、V、Ba、Cr;50-100%者有Ca、Co;100-150者有Fe、Na、Al、Ti、Li、Pb;150-200%者有Mo。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664-1129156.html

上一篇:《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26)
下一篇:不同利用期对红三叶种群微量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