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一)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已有 5519 次阅读 2010-4-6 15:48 |个人分类:牧地资源生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资源, 类型, 牧地

   

题记:本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的第二章:《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共5节,即(1)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2)牧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3)各类牧地的中期开发规模及其与农林副产饲用植物的生产量预测;(4)我国专用牧地与饲用植物资源的中期载畜潜力估算;(5)牧地开发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由于某种原因,这部专著未能出版发行,现作为历史资料,以博文发布。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目录

前言

第一节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一)牧地资源的类型

(二)天然牧地资源的分布

(三)牧地资源评价

第二节 牧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畜产品产量现状

(二)不同区域牧地的利用现状

(三)牧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各类牧地的中期开发规模及其与农林副产饲用植物的生产量预测;

(一)生产量预测体系

(二)专用牧地的中期开发规模与生产量

(三)复合兼用牧地的中期开发规模与生产量  

(五)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的中期生产量

(六)牧地资源与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的比较

第四节 我国专用牧地与饲用植物资源的中期载畜潜力估算;

(一)载畜潜力估算方法

(二)专用牧地资源的载畜潜力

(三)全部饲用植物资源的载畜潜力

第五节 牧地开发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根本性对策

(二)政策法规性对策

(三)经营管理性对策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一)                        

                       

前言

   牧地(Rangeland),也可称之为饲用植被地(Forage vegetation land)。它是适于用来放牧或采割以饲养家畜的植物群落,亦即是以饲用植物为主体或为重要成分的一种土地类型。在我国,主要包括天然牧地、人工牧地、粮()草复合农牧地和乔()草复合林牧地四大类。

目前,我国有关学者通常把作为畜牧业用地的土地类型称为草地或草原。但由于草地和草原二词在地植学和农学领域同时使用,且在各自的范畴内其含义不同,所以极易造成混淆。在地植物学范畴,草原是一种以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群落型;草地是包括草原、草甸、沼泽和草丛在内的草本植物群落的总称,此处它们的词意与其各自的内涵是一致的。在农学范畴,草地和草原在我国往往被作为同义词使用,其含意比地植物学要广泛得多,除包括了地植物学范畴内的草地外,还包括荒漠、灌丛和冻原,甚至疏林。显然,此处草地或草原作为学科名词,它们的词意与其各自的内涵是不完全相符的。使用牧地一词既可以避免草原或草地两词在地植物学与农学上的混淆,又能够避免农学范畴内草地或草原两词无法概括荒漠、灌丛、冻原和疏林的矛盾。同时,牧地不仅概括了以发展畜牧业为主要用途的永久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而且概括了以发展粮经作物为主的复合兼用农牧地,以及以发展经济林木为主的复合兼用林牧地。后两大类牧地,尽管只是可为家畜提供饲用植物的兼用牧地,但对发展畜牧业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是不容忽视的,特别在农区或南方。因此,它们是牧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牧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从资源开发角度,主要包括以饲用植物为主体的植被、以家畜为主体的动物和以气候、土壤为主的生态环境。其中饲用植被为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是发展植食性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类通过饲养畜禽,将人类不能直接食用的植物转化成畜产品加以利用,这不仅可减轻对农田粮食生产的压力,而且随着动物性食品数量的增多,人类生活水平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牧地不仅对保持水土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均有重大意义。而且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与其他几类非耕地资源,即经济林地、内陆淡水水域、沿海滩涂和沙地资源相比较,牧地资源的面积大、分布广、类型更为多样。其中某些牧地类型是沙地或滩涂的一部分;某些牧地类型属于农牧或林牧兼用的复合体。作为牧地资源的一个大类—粮()草复合农牧地,按照土地资源分类,通常被视为农地的一部分。以往,谈到耕地,似乎只意味着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即使种植牧草,也只是以绿肥的面目出现。因此,这种仅囿于土壤—作物系统的农业生态系统,往往导致农作物产量不稳和土地退化。建立兼用复合农牧地,发展有畜农业,使耕地成为土壤—作物—家畜相互联系的农业生态系统,这样,耕地的功能就扩大了,不仅仅提供粮食和棉油等经济作物,而且其上生产的牧草及农作物秸秆均可用来饲喂家畜;畜粪用于肥田,使农业得以稳定高产的持续发展。

我国牧地资源的总体特征是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地带性强;饲用植物丰富;不同类型牧地的生态环境、种类组成和生产力相差悬殊;产草量和营养价值季节变异大;原生天然牧地资源大都利用过渡,致使退化和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次生天然牧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轻重不一;人工牧地、复合农牧地与林牧地尚待大力开发;在温带和青藏高原地带,适于割草利用的牧地及适合冷季放牧的牧地明显不足。只有充分认识和具体分析这些特征,正确进行潜力评价,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开发利用,才能取得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1

(一)牧地资源类型

牧地类型是认识牧地资源的科学方法,是对牧地自然和经济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合理开发利用牧地资源的理论基础。

1.1牧地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

牧地分类遵循如下原则:(1)牧地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是畜牧业的生产资料,所以牧地分类是自然与经济特性的综合分类,是牧地发生学与经营学的综合分类。 (2)大气候中的水热状况,以及地貌条件引起的水热再分配,决定着牧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以是牧地分类的主要依据。 (3)牧地植被是其自然生态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综合而直观的反映,代表了牧地的主要特征,所以把植被贯穿于各级分类单位之中。

依据以上原则,将牧地类型划分为大类、类和型三级。在类和型中,根据需要再分别设类组和亚类,以及型组和亚型。其分类单位系统为:

          大类

             类组

               

                 亚类

                    型组

                       

                         亚型

各分类级的划分标准如下:

第一级—大类

大类的划分标准,是依据牧地的发生学特征,即牧地形成原因的一致性。据此,把牧地分为四大类:天然牧地、人工牧地、粮()草复合农牧地和乔()草复合林牧地。天然牧地是在自然条件下,长期演变而成的适合牧用的一种土地类型。人工牧地是人类为了快速稳定发展畜牧业而定向建立的一种牧地类型;以种植优良牧草为主。粮()草复合农牧地是在农耕地中建立的一种兼用牧地类型;在一定的时间内,饲用植物种群为植被的主体,或与粮()作物共同构成植物群落。乔()复合林牧地是在林地中建立的一种兼用牧地类型;林下形成一个以饲用植物占优势的层片,以供家畜利用。  总之,这四大类牧地在发生学上的成因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经营学上的特征必然有显著差异。

第二级—

类的划分标准是牧地水分和热量条件的组合,及其相应的植被型或亚型的一致性。不同牧地类之间,由于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或局部地貌条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它们的水热状况有质的区别,所以其植被型或亚型截然不同。类是第二级分类中的基本单位。在其上,把水分条件相一致的类联合成类组;在其下,根据需要设亚类,作为类的补充,划分依据是大地形或土壤基质的差异。如:天然牧地大类中的温性草原类,其下设平原丘陵草原亚类、山地草原亚类和沙地草原亚类。

第三级—

型的划分标准是牧地植被建群种或共建种的一致性,型之间的差别主要反映了牧地经济价值和经营措施有所不同。型是第三级分类中的基本单位。在型之上设型组,依据是牧地建群种或共建种的经济类群或群落结构的一致性;在型之下,根据需要设亚型,依据是牧地植被优势种的一致性。如:在温暖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类中,有多年生黑麦草型,鸭茅型,苇状羊茅型,红三叶型,白三叶型,红三叶、鸭茅型,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型等。上述诸型,可归纳为豆科牧草型组、禾草型组、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作型组等。其中,有的型,在其下还可再划分亚型,如多年生黑麦草型,分为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亚型,多年生黑麦草、紫羊茅、白三叶亚型等。

1.2我国牧地大类、类组和类的分类系统

根据上述分类原则和标准,将我国牧地划分为4大类,17类组,39类。其系统如下:

I 天然牧地大类

()草甸草原类组

   (1) 温性草甸草原类

   (2) 高寒草甸草原类

()草原类组

   (3) 温性草原类

   (4) 高寒草原类

()荒漠草原类组

   (5) 温性荒漠草原类

   (6) 高寒荒漠草原类

()草原化荒漠类组

   (7) 温性草原化荒漠类

   (8) 高寒草原化荒漠类

()荒漠类组

   (9) 温性荒漠类

   (10) 高寒荒漠类

()干旱型灌草丛类组

   (11) 热性干旱型灌草丛类

()湿润型灌草丛类组

   (12) 暖温性灌草丛类

   (13) 暖热性灌草丛类

   (14) 热性灌草丛类

   (15) 广温性灌草丛类

()草甸类组

   (16) 暖热性草甸类

   (17) 温性草甸类

   (18) 寒温性草甸类

   (19) 高寒草甸类

   (20) 广温性草甸类

()沼泽化草甸类组

   (21) 暖热性沼泽化草甸类

   (22) 温性沼泽化草甸类

   (23) 高寒沼泽化草甸类

()沼泽类组

   (24) 热性沼泽类

   (25) 暖热性沼泽类

   (26) 温性沼泽类

(十一)苔原类组

   (27) 寒性苔原类

II 人工牧地大类

(十二)中生型人工牧地类组

   (28) 寒温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类

   (29) 温暖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类

   (30) 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类

(十三)旱生型人工牧地类组

   (31) 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类

   (32) 热性旱生型人工牧地类

III ()草复合农牧地大类

(十四)水田型粮()草复合牧地类组

   (33) 温性水田型复合农牧地类

   (34) 暖热---热性水田型复合农牧地类

(十五)旱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类组

   (35) 温性旱地型复合农牧地类

   (36) 暖热---热性旱地型复合农牧地类

IV ()草复合林牧地大类

(十六)湿润型复合林牧地类组

   (37) 暖热性湿润型复合林牧地类

   (38) 热性湿润型复合林牧地类

(十七)半温润型复合林牧地类组

   (39) 温性半湿润型复合林牧地类

1.3我国牧地类型的一般特征

() 天然牧地大类

在我国,天然牧地是植食性家畜最主要的饲料来源地和生育场所;总面积约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为我国牧地的主体。

天然牧地的分布十分广泛,遍布全国各省(区、市),但以西部和北部的高原与山地较为集中,其中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云南7省区占全国的79%。天然牧地的类型较多,仅牧地类就有27个,占牧地类总数的69.2%。其中,面积最大的前四位依次为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草原类和温性草原类。这四类牧地之和占全国天然牧地的48.7%。天然牧地饲用植物种类繁多,依据全国调查资料统计,我国天然牧地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豆科和禾本科种类最多,分别占17.3%15.3%,其次为菊科和莎草科,各占7.9%5.2%。天然牧地的不足之处是产草量较低,且各类之间相差悬殊。如天然牧地中,干草产量最高的热性灌草丛类,为2718kg/hm2,也仅是同一地区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类目前产草量的29.9%;产草量最低的高寒荒漠类,仅117 kg/hm2,为热性灌草丛类的4.3%,为寒温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类的3.0%。天然牧地大类共分11个类组27类,下面分别简述各类组与类的特征。

(1)草甸草原类组

草甸草原牧地是在半湿润气候下发育形成的。年降水量350550mm,干燥度1.01.5。植被主要由中旱生的多年丛生禾草或根茎型禾草以及中旱生型或中生型杂类草组成。

我国草甸草原类组牧地有2139hm2,占天然牧地总面积的5.5%,其中可利用面积1884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5.7%

草甸草原类组包括温性草甸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平原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40004500m的地带。

温性草甸草原类牧地的土壤主要为黑钙土、暗栗钙土及草甸土。≥10℃积温在18002200℃之间。草群种类组成丰富,拥有植物350400种,其中饲用植物占70%;植株发育茂盛,高度一般为3050cm,盖度70%90%。此类牧地是我国最好的天然牧地之一,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水平较高,平均干草产量1465kg/ hm2;草质良好,豆科牧草较为丰富,可占总产量的7%10%

高寒草甸草原类牧地的土壤主要为亚高山草甸土。≥10℃积温800—1000℃,牧草生长期90120天。草群通常低矮稀疏,草层高度310cm,盖度30%50%;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比重较大,占35%以上,豆科牧草一般不足3%。该类牧地的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显著低于温性草甸草原类,平均干草产量307kg/hm2。饲用植物营养价值较高,通常为良等牧地。

(2)草原类组

草原类组牧地分布的地区属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00450mm,干燥度1.52.5,植被主要以旱生的多年生丛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这类组牧地面积约8272hm2,占天然牧地大类的21.1%,其中可利用面积为7183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21.7%

草原类组包括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两类。温性草原类牧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并向西南延伸至晋陕黄土丘陵一带。优势土壤类型为栗钙土、黑炉土和褐土。由于分布范围广阔,所以热量变化大,≥10℃积温17003500℃,年平均气温 -210℃。草群以丛生禾草为主,草层高度1535cm,复盖度30%35%,是我国重要的优良天然牧地。干草产量平均889kg/ hm2。高寒草原类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北部。土壤主要为高山草原土和山地栗钙土等。气候寒冷,年平均产气温0-4.4℃,≥10℃积温1000℃左右,生长期90120天。牧地植被组成简单,植物种饱和度1015/m2,草群低矮,,平均高度515cm,复盖度小盖度,一般为20%30%;平均干草产量284kg/hm2,草群质量良好或中等。

(3)荒漠草原类组

荒漠草原牧地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年降水量100300mm,干燥度2.53.5。植被主要以强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本占优势。该类组牧地面积2849hm2,占天然牧地的7.3%,其中可利用面积2480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7.5%

荒漠草原类组包括温性荒漠草原类和高寒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牧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黄土高原北部和新疆低山地区。优势土类为淡栗钙土和棕钙土。年平均气温25℃,≥10℃积温22003000℃。牧地呈现草群低矮、稀疏、季相单调的景观。草层高度1030cm,复盖度15%45%,每平方米有植物1015种。牧地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低,平均干物质产量455kg/ hm2,草群质量多属良、中等,适合放牧小家畜。高寒荒漠草原类牧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年平均气温低于04℃,≥10℃积温不足1000℃;土壤为高山草原土,质地粗疏;牧地植被稀疏低矮,种类组成单一,一般仅510/hm2,草属高度510cm,复盖度10%30%;牧地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低下,干物质产量平匀195kg/ hm2,质量中等。

(4)草原化荒漠类组

草原化荒漠类组较荒漠草原类组牧地更为干旱,年降水量100200mm,干燥度4.06.0。植被通常以强旱生和超旱生的小半灌木、小灌木或灌木为优势种,并混生有一定数量的强旱生的多年生草本以及一年生植物。该类组牧地面积1067hm2,占天然牧地的2.7%,其中可利用面积914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2.8%

草原化荒漠牧地类组仅有温性草原化荒漠一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的荒漠东缘及新疆北部。年平均气温49℃,≥10℃积温25003400℃。优势土类为淡棕钙土。牧地植物种类贫乏,每平方米内通常有10种左右;草群盖度一般为10%30%。牧地质量较差,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低,年干物质产量平均465kg/ hm2,产量年变率大。

(5)荒漠类组

荒漠牧地是在极端干旱生境下发育形成的。年降水量稀少,高者可达100200mm,干燥度6.08.0;低者仅1060mm,干燥度高达1125。该类组牧地面积5259hm2,占天然牧地总面积的13.4%,其中可利用面积3620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10.9%

荒漠类组包括两类,即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荒漠类。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新疆和青海的盆地以及天山山前的低山区。由于分布广泛,所以年平均气温相差较大,大约在414℃之间。土壤主要为棕漠土、灰棕漠土和灰漠土。植被以超旱生的半灌木和灌木组成,群落盖度一般小于20%30%。牧地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很低,平均年产干物质329kg/ hm2。牧地质量差,多为低等和劣等。高寒荒漠牧地类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北部和青海省北部。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8-10℃。土壤主要为高寒荒漠土。植被以耐寒、耐旱、抗风的垫状小半灌木为主。植物生长极为低矮稀疏,群落高度通常510cm,盖度多为10%左右。牧地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极低,平均干物质产量117kg/ hm2

(6)干旱型灌草丛类组

该类组只有热性干旱型灌草丛一类。此类牧地是在我国热带地区和亚热带河谷底部干热气候条件下,原有森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类型。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北部及云南省南部和金沙江下游。这些地区的降水量虽远大于温带草原,但由于温度高,蒸散强,所以年干燥度大,达1.53.4,与草原类组和荒漠草原类组牧地相近。因此呈现出干热稀疏乔木灌草丛景观。平均气温,最冷月亦大于12℃,最热月可达2429℃;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0℃以上,≥10℃积温在70008000℃以上。土壤为燥红壤。植被主要由喜阳耐旱的热带成分组成;草群平均高度6080cm,盖度70%90%

热性干旱型灌草从类牧地面积约86.3hm2,仅占天然牧地的0.2%,其中可利用面积63.9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0.2%。平均干草产量为2719kg/ hm2。草质在抽穗前较好,适合黄牛和山羊放牧利用。

(7)湿润型灌草丛类组

本类组包括暖温性灌草丛、暖热性灌草丛、热性灌草丛和广温性灌草丛四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多雨、干燥度小于1.0。该类组为原地带性森林植被和长期反复受到破坏后,所形成的基本稳定的次生牧地类型。其植被通常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间混生着或多或少的灌木或乔木。该类组牧地约5006.1hm2,占全国天然牧地的12.7%,其中可利用面积为4049.6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12.2%

暖温性灌草丛类主要分布于辽宁省南部、河北省坝下以南,至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暖温带地区,其次分布在亚热带中山地区的暖温气候带。这类牧地水热条件较优越,年降水量540800mm以上,≥10℃积温变动于32004500℃;土壤以褐土和棕壤为主。草群以多年生高、中型禾草常见。草层高度30100cm,复盖度平均50%80%;灌木或乔木层高度80200cm。此类牧的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较高,平均干草产量1731kg/ hm2。牧草营养价值中等,早期利用较好,后期适口性明显下降。

暖热性灌草丛主要分布于秦岭、伏牛山、淮河线以南,至北回归线附近以北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该类牧地水热条件优越,年降水量7002000mm,≥10℃积温45006500℃。土壤主要为山地红壤、黄壤和黄棕壤。植被的草本层高度不等,相差悬殊,可从20250cm灌木或乔木平均高度150300cm。此类牧地由于受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草群结构、生产能力和饲用价值等特征差别很大。干草年产量变动于14003600kg/ hm2。其饲用价值良、中、低等均有,通常在抽穗之后营养价值迅速降低。

热性灌草丛分布于北回归线附近以南的地区,为南亚热带和热带森林植被屡遭砍伐或刀耕火种所形成的次生牧地类型。该牧地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以上,≥10℃积温大于6500℃,全年基本无霜,年降水量一般10002000mm。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草群高度通常5080cm,乔木或灌木高度在150300cm以上。其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高,一般干草产量可达21003500kg/ hm2。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多属中等,生育后期适口性降低,宜在营养期多次利用。

广温性灌草丛类主要是指以多年生根茎性禾草白茅为建群种的灌草丛类型。这类牧地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均有分布,其形成与反复火烧和耕地撂荒有密切关系。该类牧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结构因其分布地区不同而异。白茅牧地的草层高度一般60100cm,干草产量变动于20004000kg/ hm2之间。饲用价值中等,营养期草质鲜嫩,抽穗后粗硬,适口性显著下降。

(8)草甸类组

草甸类组牧地包括温性草甸、寒温性草甸、高寒草甸、暖热性草甸和广温性草甸5类。由于该类组牧地主要发育在土壤湿润的地带或地段,所以分布相当广泛,遍布全国各地。植被主要以中生的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草甸类组牧地约9109.3hm2,占天然牧地的23.2%,其中可利用面积8322.6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25.2%,是我国天然牧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类组。

温性草甸类,按其生境的大地貌和基质,可分为温性典型草甸、低湿地草甸和盐化草甸三个亚类。温性典型草甸亚类牧地具有地带性意义,出现在我国东北温带森林区及其向草原区过渡的地段,以及西北和西南山地的垂直带谱中,土壤主要为黑土和山地草甸土。该亚类牧地草群成分丰富多样;草群高度多为2535cm,复盖度60%90%;干草产量约2000gk/ hm2;常为优良等牧地。低湿地草甸亚类牧地分布于温带非盐化的低湿地段。草群高大,叶层高度在4060cm以上,平均干草产量1700kg/ hm2。盐化草甸亚类牧地分布于盐生低洼地段和沿海滩涂,草群较为单一;干草产量平均1048kg/ hm2

寒温性草甸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大山地的亚高山地段,具有垂直地带性意义。土壤为山地黑土和亚高山草甸土。草群高度多为2035cm,复盖度70%90%,平均干草产量1387kg/ hm2,草质优良。

高寒草甸类是在高原或高山寒带和亚寒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以及西北地区的高山地带。土壤为高山草甸土。草群低矮,一般不超过515cm;复盖度大,通常8090%;平均干草产量882kg/ hm2;大多为优良牧地。

暖热性草甸类多出现于亚热带低湿地段,面积较小,常见种为牛鞭草和盐地鼠尾草。

广温性草甸类是指由对温度适应性广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构成的牧地类型。这种类型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均有分布。主要植物种为狗牙根。土壤通常为砂质草甸土,

有的呈现微弱盐渍化现象,草层高度1030cm,干草产量可达4160kg/ hm2。草质良好,适合放牧利用。

(9)沼泽化草甸类组

沼泽化草甸类组牧地是在土壤过分潮湿的条件下形成的,主要由湿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构成。土壤为沼泽化草甸土。该类组牧地面积1456.7hm2,占天然牧地的3.7%,其中可利用面积1156.9hm2,占天然牧地的3.7%,其中可利用面积1156.9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3.5%。按其分布地区的热量条件,可分为暖热性、温性和高寒三类沼泽化草甸。

暖热性沼泽化草甸类多分布于亚热带湖滨低地。草群高度为3555cm,复盖度80%95%,平均干草产量2180kg/ hm2。适合冬春放牧。

温性沼泽化草甸类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山地温带土壤过湿的低洼地段。草群生长繁茂而高大,复盖度通常大于80%,高度50100cm,产草量高,平均2525kg/ hm2。牧草春季返青较早,营养丰富,适合牛马早春放牧。雨季地表积水,给放牧带来一定困难。

高寒沼泽化草甸类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区。平均草群高度1535cm,复盖度70%95%;草质良好,产草量较高,约10001500kg/ hm2

(10)沼泽类组

沼泽牧地是在地表季节性甚至终年积水条件下形成的,其分布不受地带性气候的限制,但以温湿和冷湿气候区域发育而成的温性沼泽类较广,主要土壤为泥炭沼泽土和沼泽土。牧地饲用植物种类贫乏,主要由大型禾草和莎草类以及高大杂类草组成,以多年生湿生植物占优势;草群茂密,复盖度高达80%100%,高度多在50100cm以上,干草产量变动于14803430kg/ hm2之间。除温性沼泽类外,该类组还有暖热性和热性沼泽两类。前者分布于亚热带,常见优势种为藨草;后者分布于热带。该类组牧地,因地表积水,难以放牧,一般可割草利用。其面积为287.4hm2,占天然牧地的0.7%,其中可利用面积225.4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0.7%

(11)苔原类组

该类组只有寒性苔原一类,出现于温带的高山地带,是在高海拔地带寒冷、湿润气候和冻土条件下形成的。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天然牧地,即零星草牧地。这类牧地因其分布零散,单块面积小,所以不便按照上述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和统计面积。但此类牧地总体面积较大,特别是在亚热带、热带地区。

() 人工牧地大类

人工牧地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建立的饲用植物群落,通常是以多年生(或一年生,或少年生)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或单播)而成的草牧地,亦有用灌木(或乔木)饲用植物建立的人工灌(或林)牧地。目前我国人工牧地所占比例很小。到1996年底,全国人工牧地面积774.1hm2,仅为天然牧地的2.3%。其中以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和甘肃6个省()的面积较大,占全国的74.9%

与天然牧地比较,人工牧地的突出特征是产量高、质量好。目前,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旱作人工牧地比天然牧地的产草量高出3倍左右,有灌溉条件者高出45倍;在南方地区比天然牧地的产草量高出1.52倍。今后,随着栽培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工牧地的产草量将会逐步增加。人工牧地质量优于天然牧地,主要表现为适口性好和蛋白质含量高。因此,人工牧地是发展集约化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它在牧地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是畜牧业集约经营程度或水平的重要标志。此外,目前用于人工牧地的栽培饲用植物约500种,仅为天然牧地的7%,其中在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仅几十种。人工专用牧地大类共分2个类组5类,下面分别简述其特征。

(1)中生型人工牧地类组

中生型人工牧地由中生或旱中生饲用植物单作或混作而成,广泛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湿润地段或有水浇条件的地方。该类组植物群落生长茂密,高度因种类而异,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很高。由于它们对热量条件需求不同,所以分为寒温性、温暖性和热性人工牧地三类。

寒温性人工牧地分布于高寒山地和高原,以及温带地区,主要饲用植物种类有禾本科的垂穗披碱草、老芒麦、披碱草、中华羊茅、无芒雀麦、冷地早熟禾,以及豆科的紫苜蓿、红豆草、山野豌豆等。此外,尚可见甘青剪股颖、肥披碱草、黄花苜蓿及多种鹅冠草和大麦草。群落干草产量平均为3950kg/ hm2,通常变动于30007000kg/ hm2

温暖性人工牧地分布于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常见种类有禾本科的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扁穗冰草、鸭茅、岸杂1号狗牙根、扁穗牛鞭草、圆草芦等,以及豆科的红三叶、白三叶、小冠花、百脉根、葛藤、二色胡枝子、紫穗槐、还有紫草科的聚合草。此外,杂三叶、地三叶等牧草亦有少量种植。草群生产力高,平均干草产量为6500kg/ hm2,通常变动于400010000kg/ hm2之间。

热性人工牧地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至热带地区。常见种类有禾本科的宽叶雀稗、小花毛花雀稗、卡松古鲁狗尾草和象草等,以及豆科的大翼豆、格拉姆柱花草、绿叶山蚂蝗、银合欢等。此外,有栽培前途的种类较多,如禾本科的海雀稗、大黍、台湾剪股颖、短柄草、大米草、铺地狼尾草、盖氏虎尾草、台湾虎尾草、糖密草、田间鸭咀草、多种早熟禾,豆科的银叶山蚂蝗、圭亚那柱花草、矮柱花草、胡枝子,还有常绿乔木肥牛树等。该类人工牧地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很高,平均干草产量达9100kg/ hm2,通常变动于600015000kg /hm2

(2)旱生型人工牧地类组

旱生型人工牧地以旱生或中旱生栽培饲用植物占优势,一般为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灌木或乔木。其分布地段较中生型人工牧地干旱,但当有水浇条件时,产草量会大幅度增加。该类组牧地包括寒温性和热性二类。

寒温性人工牧地主要出现于温带和高寒山地或高原。主要种类有禾本科的羊草,豆科的沙打旺、蒙古岩黄芪、细枝岩黄芪、扁宿豆、柠条,以及木地肤、蒙古沙拐枣、沙枣等。此外,尚可见冰草,沙生冰草、蒙古冰草、新麦草、洽草、固沙草等禾草,以及草木栖状黄芪、达乌里胡枝子、锦鸡儿、驼绒藜、数种岩黄芪、旱榆、旱柳和沙棘等。群落生产力低于中生型人工牧地,平均干物质产量2578kg/ hm2

热性人工牧地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热河谷和热带干热地段,此类牧地的适宜种类较少,常见的有非洲狗尾草、元谋尾稃草、新银合欢、大叶相思等,平均干物质产量8000kg/ hm2

() ()草复合农牧地大类

()草复合农牧地是一种以农为主的农牧兼用地,通常以粮食或经济作物为主,同时间作、套作或轮作牧草,形成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复合植物群落。这种类型增加了群落的光合器官面积及其光合作用时间,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在生产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为家畜提供了数量可观的饲草。该大类牧地主要分部在北方和南方农区,可将其划分为2个类组4类,其特征分述如下。      

(1)水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类组

水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大都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该类组土壤水分充足,群落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与各种牧草构成。根据分布地区的热量条件,可分为温性和暖热-热性水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两类。

温性水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通常分布于温带地区,热量资源不很丰富,≥10℃积温小于4500℃,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通常由稻—草构成季节轮作群落,饲草主要有毛叶苕子、箭舌豌豆、草木栖等。干草产量一般为4200 kg/ hm2

暖热-热性水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5009000。作物熟制有一年一熟、二熟和三熟三类,其复合牧地类型为稻与牧草构成不同形式的季节轮作,饲草作物主要为紫云英、田菁、柽麻、光叶苕子、金花菜、绿豆、蚕豆、竹豆、虹豆等,干草产量通常为6500 kg/hm2左右。

(2)旱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类组

旱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部分出现于南方的丘陵、山地和高原地区。与水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类组比较,该类组构成群落的农作物和饲用植物种类较多,结构亦较复杂,不仅有季节轮作群落,也有年际轮作群落,但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特别是在北方没有水浇条件的地段。依据分布区的热量状况,亦可分为温性和暖热-热性旱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两类。

温性旱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类为这一类组中的主要类型。这类牧地分布地区的年降水量不及800mm,且农业用水保证率较低;作物熟制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在一年一熟的地区,多出现年际粮()草轮作复合农牧地类型,其群落由不同年度的粮()作物和饲用植物组成。主要粮经作物为小麦、玉米、高梁、谷子、马铃薯、棉花等,常见饲草有紫苜蓿、红豆草、小冠花、黄花草木栖、白花草木栖、春箭舌豌豆、毛叶苕子等。在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的地区,通常为季节粮()草轮作和粮()草间套作类型。其常用的粮经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黍、高梁等,主要饲用植物有草木栖、毛叶苕子、春箭舌豌豆、田菁、饲用燕麦和甘薯,以及青饲玉米、向日葵、谷子、糜子、豌豆、香豆子、山野豌豆和绿豆等。干草产量一般为30004000 kg/hm2

暖热-热性旱地型粮()草复合农牧地类,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和高原地区。作物熟制有一年二熟、三熟和四熟三类。复合农牧地有季节粮()草轮作和粮()草间套作等类型。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大麦、玉米、蚕豆、豌豆、马铃薯等,饲用植物有光叶苕子、兰花苕子、田菁、箭舌豌豆、山毛豆、柽麻及饲用蚕豆、竹豆、豇豆、菜豌豆、印度草木栖、绛三叶、意大利黑麦草、金花菜等。干草产量一般约4500 kg/hm2

() ()草复合林牧地大类

()草复合林牧地是一种以林为主的林牧兼用地,树木通常以果树、经济林木或其他类型的幼龄树为主,林中种植优良牧草,形成立体结构,既能充分利用光能和水热资源,得以林草双丰收,又有保持水土的良好功能。该大类牧地主要分布在农区和林区。农区主要为果—草、桑草、茶草等构成的复合林牧地,林区主要为幼龄树牧草构成的复合林牧地。根据农业部编制的《中国农业统计资料》,1995年全国的果、桑、茶等各种园地共926hm2幼龄林地798hm2,但目前在林中种草养畜,真正形成乔()草复合林牧地的面积较小,今后应大力提倡,积极推广,不断提高这大类兼用牧地的比例。此大类牧地可分为2类组3类,各类组与类的特征如下。

(1)湿润型乔()草复合林牧地类组

湿润型乔()草复合林牧地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该类组包括暖热性和热性乔()草复合牧林地两类。

暖热性乔()草复合牧林地类分布于广大的亚热带地区。此类林牧地的主要树种有柑桔、枇杷、杨梅等果树,以及油桐、桑、茶、油茶、白蜡树等经济树种,其他幼龄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云南松、杉等。林中种植的牧草主要有红三叶、白三叶、苇状羊茅、鸭茅、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苏丹草、宽叶雀稗、早熟禾等。草群平均年产干草3000 kg/hm2左右。

热性乔()草复合林牧地类分布于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该类林牧地的主要果树有荔枝、龙眼、乌榄、白榄、番木瓜、芒果、香蕉、大蕉等果树,以及油橄榄、咖啡、胡椒、油棕等经济树种,其他幼林树种有橡胶、八角、铁刀木、樟树等。林中栽培的牧草主要为柱花草、大翼豆、莲夹豆、狼尾草、糖密草等,草群干草产量平均约4200 kg/ hm2

(2)半温润型乔()草复合林牧地类组

该类组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此的温带地区,只含温性乔()草复合林牧地一类。主要树种为苹果、梨、桃、杏、葡萄、核桃、板栗等果树,其他幼林树种主要有松、杨、榆、柳、刺槐、泡桐、苦楝等,林中牧草常见的种类有紫苜蓿、沙打旺、草木栖等。草群年产干草一般为2300 kg/ hm2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664-309415.html

上一篇:对我国南方草场资源评价的首次尝试
下一篇: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二)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1 郝力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