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文科生学数学——中国教育体制的典型病例 精选

已有 6158 次阅读 2012-1-5 21:25 |个人分类:Thinking|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数学, 中国教育, 文科生

文科生是否应该学数学,这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但在中国却成了新闻焦点和令师生皆痛苦的话题(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653.shtm)。
也许身处中国,无法理解为什么说是“伪命题”。文科生、理科生,文理的强制划分本就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杰作。我的意思并非攻击教育体制,反而是想对教育体制有所建言。现代科学与人文的分支太多,孩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都是懵懂的,没有办法去了解这么多的学科。最简单的学习理论无非是”一个人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可是这”需要“是什么,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人的可塑性极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没法知道自己未来到底如何如何。按此来说,他不仅可以不学数学,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不学,因为将来都没有用。可是反过来说,他又得学一切的一切,因为将来也许都用得上。
学生的论调太多,我们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我是中国人为什么学英语?我是理科生为什么要学写文章?我身体不好为什么要考体育?我喜欢生物为什么要学历史?……这是一类问题。还有反过来的——我喜欢文学,可是理工院校不开设?我研究生想考北大,为什么学校的课程和北大差距那么大?我想出国,为什么学校的英语课如此简单,难以对付雅思托福?为什么老师上课讲的都是狗屁和老黄历?
学生还小,老师的职责是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他的都好办。记得蔡元培上任校长的那篇演说词,多么简明扼要。大学就是搞学问的地方,你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请勿入此门。一句话就让学生晓得,大学带来的不是直接的就业,而是人生和修养的提升。
大学里什么都要学,然后找定自己的方向——文科生不一定要学数学,个人的禀赋各有差异,但是有了数学的支撑,才可能做出顶尖的成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文理兼通,不只是一种奢求、一种求完美的心态,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契合的状态。文理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艺术创作貌似与理科无关,但回到问题的本原,人的智慧由何而来,没有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支撑,只能落入佛道的宗教式感慨。作为人类智慧的整体,认识人自己,认识宇宙,改造生存环境,延续种族是天职。作为个体的年轻人,你的定位是什么呢?我一直崇仰罗素的一句话:”只有体会了大千世界的种种,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职“。寻找的前提的体验,体验种种学科和技术的妙处。如果还在懒惰,还在彷徨自己的未来,为什么不去图书馆,看看罗素、胡适的书鼓舞一下自己呢?
突破枷锁,创造自我——现代的科技体系均是西方所创,我们的教师难以人人都通晓这繁复的体系。学生也难免挠头。其实,这也不难,读一读古希腊文明的灿烂,那文史哲兼具、科学诞生的时代,多么启人智慧。只是第一个门槛好难好难,它已经被文理分科、考试主义、功利主义的枷锁牢牢控制。请用天赋的感悟之心体验人与自然,用智慧和汗水击之!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14-526179.html

上一篇:谁来做国内高校科研的勤务兵
下一篇:为什么social science不入法眼

14 曹聪 王鸿飞 陈学雷 饶小平 梁建华 张玉秀 唐常杰 黄富强 赵斌 周可真 刘杰 武夷山 章成志 杜永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