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博文

质疑中医

已有 6792 次阅读 2009-9-16 07:16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医

中医不是科学,也不必以“伪科学”侮辱之。中医是是以朴素的、原始的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人体治疗和保健的知识和方法的积累。与其跟科学靠近,不如说文化更合适。

 

西医有强大的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学科体系的支撑,如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免疫学、生理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理学、病理学等等,这些学科的任何进步都可能导致医学上有所突破。中医的理论支撑是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经络说、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等,中医方法是“黑箱的方法”,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生物学和医学不可通约(无法相通或没有共同语言),无实证性的依据,而且几乎无可发展性。

 

西医西药的疗效是有实验依据的,中医中药的疗效似乎缺乏明确的对照试验结果,导致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体验得出结论。比如有人说中医包治百病,疗效显著,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大呼上当的。比如我经常看CCTV4的“中华医药”栏目,也听说过不少名中医或神医的传说,但是否真的如此神奇,我也不知道。西医的理论和治疗实践强调精确和有学理依据,而中医的理论和治疗实践更强调个体的经验,将保健和治疗混为一谈,缺乏精确性和实证依据,带有一定的臆想、猜测、类比和神秘成分。比如号脉,各种脉象的区分就十分模糊,缺乏量化。双比如“中医越老越高明(吃香或值钱)”,这就是说中医医生个体的经验占有多么大的比重。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没有人能搞得清是什么起作用,而且中药材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时期采收等等因素对其效果有很大影响,这几乎很难量化(我不否认某此中药成份是有疗效的)。中医“吃什么补什么”有什么实验依据?吃虎(牛)鞭多少根抵得上一粒“伟哥”?更别说中药里奇奇怪怪的成分是起什么疗效了。

 

中医的医疗实践无法适应现代人(年轻人)的要求。比如从我个人经验来看,中药汤剂制备十分麻烦、费事,还很难饮用。我小时候吃过不少中药汤剂,苦得让我害怕,那种恶劣的记忆让我以后远离中医药。再比如象炮弹一样大小的药丸,看起来就吓人,遑论食之。据说针灸效果神奇,但扎成刺猬一样的景象,恐怕很多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尝试的。此外,中医的将保健和治疗混为一谈,给骗子打开了方便之门。我亲戚得了高血压,理应每天吃降压药,但听信中药可以降压后,停了西药,结果不多时就中风。再比如现在的很多保健品,纷纷打着各种旗号以药品出售骗人。中药多取自珍稀动植物,与现在生态保护和动物福利的理念相悖。

 

如果有人感兴趣,可对下列问题加以讨论:

1、中医能否用现代生物医学加以改造或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2、中医传承能否采用院校培养的模式进行?还是只能用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

3、国家是否值得投巨资来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国家的支持是出于保护文化,还是出于稳定社会(据说中医相关从业者多达数百或千万人)?

4、中医的是否已经成熟?是否已过全盛时期?是否还能发展?是否值得发展?如果能发展且值得发展,又如何发展?

5、中医的崇信者是否都集中在中老年人?为什么中老年人偏爱中医药?

6、中医到底能治什么病,不能治什么病? 中医的保健和治病的界限在那?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31-255853.html

上一篇:千年不遇:“两院”被水淹了!(下)
下一篇:中医可作为文化加以保护 中药则要现代化和产业化

30 周可真 茹永新 杨学祥 张国庆 李传亮 梁进 陈儒军 曹广福 赵明 朱志敏 吴飞鹏 钟炳 杨秀海 李宁 马丽丹 吉宗祥 任国鹏 杨正瓴 刘圣林 魏东平 陈巨川 李志俊 郑波尽 陈湘明 王立 马光文 宋和平 chtang wliming yuanbin2000

发表评论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