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锦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 知识背景:古文家学渊源 法学学士 经济师 哲学硕士.

博文

根据人的主动性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已有 7267 次阅读 2008-4-1 12:03 |个人分类:我思诸我是----人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根据人的主动性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内容提要:责任意识是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它的培养必须利用人的主动性。人的主动性源于人的生命力和内在需要,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要保护青少年的主动性,保障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和权利,使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协调发展。责任意识分为多个方面和层次,利用人的主动性,让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全面发展并且不断提升。首先培养对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其次利用他们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爱的需要,培养对社会和同类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青少年;责任意识;主动性;思想道德教育

 

当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化,对于社会和谐运转,责任意识更加重要。责任意识对个人有重要意义,它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素质,有了它,个人才能自立自强,又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幸福。责任意识同时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首先对一个集体很重要。有些单位缺乏责任意识,流行“工作能力就是扯皮的能力”的信条,致使事业停顿。责任意识对整个社会也很重要。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意识如此重要,有必要从青少年抓起。古人认为,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培养责任意识,从青少年做起,才能达到更大的效果。但是,我们对青少年往往是爱得多,了解得少。要顺利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必须把责任理解为青少年自身的需要,利用其内在的主动性。

 

一、人的主动性是培养责任意识的客观基础

 

所谓责任,根据一般理解,是指必须做的事。有的辞书解释:责任,是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但是责任的履行主要靠自觉,不论是道德上的还是法律上的,最好是人们自觉兑现,特别是道德上的责任,如果靠强迫,将使社会付出巨大成本,这个社会只能是个衰败的社会。即使法律上的责任也主要靠自觉履行。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就是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作为品质,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生活中积淀。青少年通过亲身感受才能理解责任,否则就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自由自觉的实践非常重要,而人的主动性是实践的动力。

一定的主动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是生命力的体现。物质都有相对的活动性或能动性,能动性发展到人这里更加高级和丰富,具体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人的主动性根植于人的本能,人在本能上都要求发挥其生命力,通过各种生存斗争,实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人天然地初步具备了实践的主观条件和能力,例如运动和认知等。人本来是主动的。例如小孩子在成长中越来越强烈要求亲自来完成生活的任务,包括吃饭、走路、说话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是人的一种病态的心理。人的健康心理是主动的,它要求把握世界,发展自己,反映在责任上,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承担角色,参与社会活动。

人的主动性反映了人的需要。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有多种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安全需要和交往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驱使人主动地去接触和认识世界,顺应并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的主动性,并且在各个层次上发展责任意识。首先,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开展各种必要的活动,从而发展起自立和自强的责任意识。其次,人有爱和交往的需要,人害怕孤独,这就驱使人主动地和他人建立互相依赖的关系,互相承担责任,从而在交往中发展互爱和互助的责任意识。再者,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此他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甚至为整个自然服务,在这种活动中他可以逐步培养起为同类服务的责任意识。人的需要是人最内在的因素之一,它保证了人基本的主动性。

人的主动性直接表现为好动的习性。人有活动需要,包括体力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生命在于运动”,说明合理的运动是生命自身的需要。人还需要心理活动,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并且使心理得到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好奇是人的本性。”[2]朱熹认为,“心体本是运动不息。若顷刻无所用之,则邪僻之念便生。”[3]这都是讲心理活动对人的积极作用。它还被现代心理学用实验的形式所证实,即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是指志愿者处在高度隔绝的环境,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病理心理现象。总之人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需要适度的活动,每个人都好奇与好动,这是每个人最宝贵的心理资源,这是人的主动性的重要源泉,只要保护好,人就可以不断提高实践的主动性,并且逐步转化为责任意识。

人的主动性概括起来讲,就是每个人都源于自身的生命力和内在的需要,具有基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的要求。人的主动性是培养责任意识的动力,也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培养责任意识的过程,同时人的主动性必然表现为实践。培养责任意识必须根据人的主动性,并且付诸实践。

 

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要保护其主动性

 

青少年的主动性很容易在生活和教育中受到压抑,需要特别精心的保护。人们不会故意压抑青少年的主动性,但是就在不经意之间,或者为了逃避麻烦,伤害了他们的主动性。这样的情景很普遍:小孩子学走路经常撞到桌子,大人会说“宝宝不要哭,是这个桌子不好,让妈妈打这个桌子!”生活即教育,这种教育就压制了孩子的主动性,它教育孩子可以放弃自己的努力,而且无端地把责任归属于别人和外部客观因素。著名的管理学家余世维认为这是中国伟大母亲的发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再走一遍!”人们应该反思在生活中怎么教育青少年,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超越挫折,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和出路,要对一切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日常教育出了偏差,在学校教育中再想纠正过来,是很困难的。

责任教育必须结合亲身体验和自身的理解。利用青少年的主动性,就是要依靠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体验丰富的感受、真切的后果,体验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这是培养责任意识的最牢固的动力。例如自理和自律的责任意识很重要,它是服务自己的能力,但是有的青少年很缺乏。有位特级教师的孩子上了大学,竟然让父母给自己找了一个保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给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吗?这当然重要,但是不见得他不懂道理。有的青少年则通过体验学会了自理,例如有个女同学不讲卫生,她说,“我特别爱吃手,从小吃了十年的手。有一次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吐出来一条虫,我妈妈说那是蛔虫,吓坏我了。后来我看了一本书籍,上面讲解了病菌和寄生虫,我以后就再也不吃手了。”这个真实的例子生动地说明,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和自己的理解,可以逐步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自己为自己负责。

培养青少年的责任能力,要保护其实践的权利和机会。责任意识固然重要,但是必须和责任能力结合,否则青少年面对责任,会感到挫折,久而久之,就会打击和压抑责任意识。这是恶性循环。相反责任能力和责任意识同时发展,青少年才能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发展责任意识。这是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讲,责任能力决定着责任意识,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责任意识。有个小学生由于学习不好,心理压力大,就装精神病人,结果被父母送到精神病院。培养责任能力,必须把实践看作重要的权利和机会。重点是培养劳动意识和能力。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人天性喜欢劳动,每一个孩子小时候都爱劳动,因为他要体现他的价值,青少年厌恶劳动的原因往往是家长剥夺了他劳动的权利,久而久之,劳动能力越来越差,在劳动中得到的美的享受越来越少,于是劳动意识慢慢的就丧失了。家庭教育尤其要保护青少年的实践权利。绝大多数家长嫌恶孩子干活干得不完美,完了家长还得再干,是特别费劲的事,尽量避免孩子干活。他们出力不讨好,理所当然地慢慢地不干活了。相反有的家长很聪明,坚持让孩子干活。总之让青少年又提高能力,又培养信心,我们不能剥夺青少年承担责任的权利和机会。

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是“被抱大的一代”、“被宠坏的一代”。这种说法忽略了现在的孩子有受压抑的一面,是“受压抑的一代”。不少父母与学校只关心学习成绩,有的父母这样对子女谆谆教诲: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别的事你什么也不用管。许多青少年仿佛笼中之鸟,感情和技能得不到全面发展,责任意识当然难以发展。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是开放自由的一代,和他们交流对话很困难,他们藐视一切说教。这种说法忽略了当代青少年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他们在改革开放后成长,思想敏锐,自尊心强,更注重理性和自我实现,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总之对当代青少年培养责任意识必须因势利导,不能用压制和摧残的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来认识责任。

 

三、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要根据人的主动性

 

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是指,根据责任的层次性,从较低层次到更高层次,全面地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责任可以按照多种标准划分,有的研究者按照责任大小,把它划分为:自我责任、他人责任、社会责任、自然责任。[4]本文把责任划为三个层次:①对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对他人、团队和社会的责任意识、③对同类和自然的责任意识。概括地讲,就是对自己、②对他人、③对同类的责任意识。

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必须循序渐进,从对个人和家庭的责任开始。有的老师认为,小学阶段我们忽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却凭空教育他们对社会、对人类要有崇高的使命,结果发现他们在大学阶段严重缺乏自理能力,于是回头搞各种卫生评比。这种教育的后果很严重。现实中青少年自理能力很差,大学男生宿舍普遍乱七八糟,秽气充塞,有的同学甚至把臭鞋臭袜搁在楼道里面,弄得怨声载道。这种情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那么人们挤公共车的现象就不陌生了!这些现象说明如果人对自己都负不起责任,就不能对别人负责任,起初害己者最后必定害人。因为它违背了人的主动性的规律,也就是不尊重人性。从较低层次的责任意识培养,符合主动性的规律。青少年对自己和家人的爱,是最原始的,最深层的,履行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也最具有主动性。同时个人和家庭是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首先接触的事物,并且是在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最多面对的对象,因此首先培养对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意识,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符合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规律,能更好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儒家教育从为人孝悌开始,从洒扫应对开始,是很有道理的。

重视对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是尊重人本身的规律,决不意味着从利己主义出发,让青少年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责任意识。相反对社会和同类的责任意识同样重要。当代交通和资讯发达,社会交往更加密切,全球化突飞猛进,在这样的形势下,培养青少年高层次的责任意识意义更大。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培养对自然界的责任意识也有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利用人的主动性,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呢?

首先,根据人的内在需要,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从人的需要看,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他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包括爱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自然地把自己和集体、团队、社会看成一体,以及把自己和国家、民族、人类看做一体,同时形成责任意识。青少年对社会交往兴趣强烈,爱讲江湖义气,甘心为朋友两肋插刀,说明很容易产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他们的表现欲很强。一位老师说,对于小学生,“老师的话是圣旨,但是一回家就不听话了。”学校与家庭相比,社会交往更广大,青少年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和价值,自然会秉持更多敬畏。利用青少年的表现欲可以帮助他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特别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求通过社会的承认来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充分尊重社会,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少年天性善良,自我实现的需要比较强烈,他们更容易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心理学家奥德佛的需要理论认为,如果高层次的需要受到压抑,低层次的需要才会表现得更强烈。因此只要我们不有意压抑青少年的高层次需要,他们会自然地提升责任意识的水平。次序颠倒是错误的,但是认为完成较低层次的责任意识之后,才能培养更高层次责任意识,也是不正确的。

其次,爱是人的本能,是人基本的情感能力,利用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高层次的责任意识。青少年感情比较纯真,很容易产生对社会、国家、民族,以及对自然界的爱。当然这种爱是在交往和实践中产生的,离开实践,人就会变得草木无情。在当代逐渐受到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动物伦理和自然伦理在国外方兴未艾,它主张人与自然在伦理上要平等,要求把自然当作人的同类,人对自然也要承担道义责任。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空前严重,这种思潮有利于解决自然环境问题,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可以提倡人对自然的责任意识。青少年天真善良,在这方面最有潜力,他们和动物交朋友,甚至和物品成为朋友。有位学者讲,他的弟弟和家里的小鸡一起成长,当小鸡长大被家长屠宰,他从此再也不吃鸡肉。我还有一个朋友雨伞丢了,痛哭了一天,回到走过的大街小巷寻觅了两次。有爱就有责任,青少年只要不受误导,必然产生对社会和自然责任意识,也就是古人说的“民胞物与”的思想。

 

(结语)

人活在天地之间,面对父母世人,面对国家人民,还面对自己,面对万物,相互依赖,无处不是责任,可以说人生就是责任,责任是做人的一个全方位的视角。责任也就是人的价值,因为承担的责任越多,说明人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是人的幸福,只有勇敢地担当责任,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责任也就是希望,古人说“任重道远”, 责任感推动人们创造奇迹。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要了解青少年的需要和想法,不能一相情愿。我们应该以青少年内在身心做中介,包括内在的需要、兴趣和动机,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内心的感受和认知,总之要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抓住他们的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6.

[2]科拉克(美),哲学经典选读(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00.

[3]朱子语类(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P1191.

[4]锦州市实验中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http://news.tenglong.net/szy/llyts_llysj_view_82.html20046.

 

作者简介

张檀琴, 1971年生,男,山西临县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人学)。

 

To Cultivate Juvenile the Duty-spirit on Man’s Initiative

Zhang TanQin

(Department of humane and social science, Tai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tive of man and cultivating juvenile the duty-spirit. The cultivation of duty-spirit which is the spirit to discharge one’s duty voluntarily must be based on man’s initiative. Originated from man’s vitality and immanent human needs initiative is the nature of all man with the representations of conscious and voluntary action i.e. practices. The cultivation of duty-spirit need protect the initiative of juvenile, warrant juvenile the chance and right to take duties, balance the duty-spirit and duty-ability in development. The duty-spirit being divided into aspects or levels should be developed comprehensively and gradually by utilizing juvenile initiative. To cultivate the duty-spirit first is of individual and family, second is of social and congener utilizing the needs of communication, self-realization and love.

Key words: juvenileduty-spiritinitiativeide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74-20101.html

上一篇:从阿基里斯的故事看形式逻辑的不连续性,后现代
下一篇:清明:此时念冥地,何日甦伊人。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