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那点儿事——贾鹤鹏の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epeng 横贯古今中西,纵论创新玄机

博文

改变命运的科学

已有 3134 次阅读 2010-3-26 13:06 |个人分类:科学传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米兰·帕尼什(Milan Panic)的交流,听到的最多的就是“科学改变命运”这样的表述。这位已经80高龄的前南斯拉夫总理应《科学新闻》之邀于1023日在北京大学进行的“科学新闻大讲堂”演讲,也不断强调着这一点。

另一方面,尽管在前南联盟内战关头作为总理力挽狂澜,帕尼什却总是否认自己是一个政治家(Politician),他认为自己终生的定位只有科学家和企业家两种,而科学家与政治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不妥协的,总是沿着追求真理的道路向前、向前再向前。

这也恰恰是我们这一批“科学新闻”的追求者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目标。而且,随着我们杂志工作的展开,尽管服务职业科学家仍然是我们的核心定位,但是我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把关注的视角停留在科学界内部。

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科学的解决方案,科学的确需要从SCI和影响因子的堆砌中,走到更加广阔的现实中,我们这份紧密联系科学界的杂志也一样。

事实上,让科学和科学家能更好地改变社会,也是我们服务职业科学家这一理念的体现。

于是,我们的记者深入到河南济源污染的最前线,聆听饱受重金属污染之苦的村民们的哭诉。我们也在夜半时分到多家据声称被关闭的工厂去踩点,呼吸那白天完全闻不到的偷排出来的废气。与社会媒体不同,我们出发前和工作中,设计了包括取样在内的周密的方法。

同样,当村民们知道我们是来自中科院的记者,他们立刻围了上来,不仅仅是抗诉污染之苦,更多地是迫切地要了解孩子们(当地拒绝为14岁以上人进行血铅检测)血液中那高达600ug/ml(严重铅中毒)到底会给他们的终生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在那一刻,我们深知科学的重要性,而我们进行的调研所显示的环境与健康关联研究的不足,也让我们痛感科学的缺位。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找到了据说来自当地领导的打印出来的讲话,声称如果严格按照排放标准,经济将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不能得到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媒体该怎么办?科学该怎么办?

答案其实很明显。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发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但是这样的观点被地方领导人们接受了吗?我们的科学界做出了足够的工作,解释和披露了此类发展的灾难吗?我们的报道显示,与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不足一样,科学界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很缺乏。

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科学改变更多人的命运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115-306389.html

上一篇:45%之后的国家减排挑战
下一篇: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公平方法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