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已有 5194 次阅读 2008-9-30 21:52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育部统计显示:
   2002年中国高校招生人数340万人,毛入学率15%以上;
   2003年高校招生382万人,毛入学率17%,高校在校生达1900万人;
   2004年高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国;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毛入学率21%,高校在校生2300万人;
   2006年开始高校毛入学率达23%;
   2007年招生规模达567万人,高等学校基本告别扩招时代,从规模发展开始转向质量发展。
   上述数据说的是全国平均水平,各个地区的毛入学率参差不齐,如2007年北京市本专科入学率达70%,浙江省38%,而广东省仅25.6%。
   列出这么多数据想说明什么问题?以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承受能力论(这里仅仅指规模),30%左右的毛入学率差不多是个极限了。换句话说,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每年至少有70%左右的高中生将没有上大学的机会,这还不包括初中没能升高中的那部分学生。难道为了30%的大学升学率,让那70%的孩子们“陪太子读书?”读的这些书对这些孩子日后的工作与生活又能产生多大影响?显而易见,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问题是,如何改革?路在何方?
   我们不是政府官员,说了不算,我们更不是救世主,无力回天。我们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用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来说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能做的一点事就是在这儿发点牢骚,吐点口水。
   要真正使我们的改革落到实处,首先要正视现实,不能一味高唱赞歌,甚至睁着眼睛说瞎话。邓爷爷不是教导过我们嘛,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以这次汶川地震来说吧,造成这么多的校舍倒塌,问题真的是仅仅因为地震强度太大的缘故吗?那作为震中的“刘汉”希望小学又如何解释呢?有关部门做了认真的调查吗?该由谁来调查?作为校舍的业主,有关部门这么急于表态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当然应试教育与这个问题性质不同,因为没有人会从应试教育中得到什么好处,就算是在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相信老师们对应试教育也是深恶痛绝,所以改革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只要有关部门、有关官员能正视现实,就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应试教育的根源在选拔式考试,但选拔试考试又不可避免,似乎这是个无法克服的矛盾。事实上,只要你有选拔式考试,教育就会围着考试转。我们一直高喊着要改革,也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革,我们在改什么?在改课程标准,在改课本,且不说这些改革是否有效,我们改革的方向对头吗?能改变应试教育的根本吗?记得很多年以前我曾向一位老师请教学英语用哪本教材最好?他说:“教材本身无所谓好坏,只要你把它学透就能学好,例如许国章的英语很好,新概念英语同样很好。”当然,他是针对英语说的,数学也许有所不同,尤其是大学的教材还是有优劣之分的,大学生也具备了判断教材优劣与教学优劣的能力。中小学教材或许也存在一个改进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教,学生对教材实际上不具备好坏的判断能力。那么老师该如何教呢?这就涉及到一个评价标准问题,对中学教师而言,评价的标准几乎是唯一的,那就是升学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老师被升学率压得透不过气来。如果老师的辛苦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也还罢了,可现实是不仅老师的物质待遇与其付出的汗水不相称,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大多数没有用或学生不会用,更要命的是,在这种应试教育方式下,学生都被教傻了,没有了个性。
      既然应试教育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试”字上做文章,让这个指挥当得稍微显出点水平。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的高校招生考试经历了分而合、合而分的阶段,最初是由各个省自行命题,后又全国统一命题,再后来又开始试着各地区独立命题。实际上类似的改革现象出现在太多的方面,难道历史果真摆脱不了螺旋式“发展”的规律?不管是分还是合,都是形式上的变化,这些改革对考试的性质改变了多少?这才是问题的根本,现在高考命题工作都是大学老师在做,这也是对的,如果让中学老师来做,又会带来新的不公平现象,可是,我们的大学老师了解中学教育吗?知道该考什么吗?改革专家们总在探讨该让学生了解些什么样的知识,该在中学阶段增加些什么内容。命题专家们也常常探讨什么内容该不该考,考到什么程度。可曾有人研究过这些内容该怎么个考法?可曾有人提出过应该请专家们将精力暂且放在考试方法的改革上?现在到是有些变化,一些学校开始实施自主招生,对部分学生增加了面试过程,但这对于应试教育起不到根本的调节作用,弄得不好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面试与笔试不同,具有比较大的可伸缩性,面试的确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天资与能力,但由于这些东西是无法准确量化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考官的良心与责任感上,这同样是有风险的。
        命题的内容可以考虑分成两部分,就象语文考试,我觉得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是很能考出一个学生的文字功底的。其它的课程可不可以借鉴?这就需要研究了。比如数学考试,可以考虑分成基础知识与应用两个部分,基础知识针对绝大多数,一般的学生都能回答,应用则相对灵活许多,知识的应用不一定仅限于数学本身,也包括物理常识、生活常识,而且命题无规律可寻,这样也许可以让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跳出来转而研究该如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算学生考不上大学,他也能学以致用,不至于十年寒窗仅为了陪太子读书。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可行性如何需要进一步探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247-41005.html

上一篇:学生之惑
下一篇:美哉杭州(组图)

6 廖永岩 郑融 马昌凤 刘进平 陈绥阳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