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健康报》本期关注——肠道菌群:探秘健康与疾病的突破口(2021年11月3日)

已有 1212 次阅读 2021-11-27 10: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健康报》本期关注,肠道菌群:探秘健康与疾病的突破口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张成岗


image.png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115/11/16781080_1004237505.shtml


PDF文档可从《中国知网》下载。


  当前,我国仍处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阶段,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是给当前的慢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压力。医学领域和药物研发机构持续发力,希望能够找到有效防控慢性病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令人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的信息指向了慢性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作为与人类相生相伴、终生共存的“熟悉的陌生人”,肠道菌群在慢性病中的作用正逐渐从相关性向因果性发展。

与多种疾病相关

  肠道菌群已被报道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自闭症、抑郁症等。

  以肥胖为例。早在200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戈登教授就开始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和自然》等期刊报道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相关性。然而由于当时学术界认为这些理念超越了人们的认识,所以很难被接受。

  后来,更多实验室逐渐参与了相关研究,如我国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从肥胖患者肠道菌群中分离出阴沟肠杆菌(B29),并发现其可以导致动物肥胖。之后,学术界逐渐认可和接受了肥胖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自闭症方面,陆续有报道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具有显著差异性。动物实验也发现,将脆弱拟杆菌向自闭症动物模型移植后,能够显著改善动物的自闭症状。

  另有研究发现,红肉中的左旋肉碱等成分,可导致长期摄入红肉实验动物的肠道菌群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也有报道发现,75%的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患者在发病前患有胃肠道疾病,通常是便秘。

  科学家把造成心血管堵塞的动脉血栓取出来,发现血栓里面居然有多种细菌的DNA,经测序后发现,这些细菌来自口腔或肠道。

  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与多种慢性病之间密切相关的报道会越来越多。

人体的“第二大脑”

  不仅是疾病,肠道菌群在健康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长寿、运动等方面。

  长寿人群往往具有一些与长寿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运动员体内的肠道菌群也和一般人有明显差别。如运动员的肠道菌群可能更容易通过促进乳酸代谢而减少疲劳。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又找不到身心健康状态相关的其他原因时,别忘了还有肠道菌群这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作为人体“第二大脑”的肠道和肠道菌群,很容易受到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和精神情绪等的影响,通过“肠脑轴”对人体产生作用,导致身心健康状况发生变化。

  在中医养生领域,肠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脾胃论和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关系,以及浊毒论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等。

  事实上,一些中药的作用靶点就是肠道菌群,即通过药物作用于肠道菌群,进而对人体疾病发挥治疗作用。如仝小林院士和赵立平教授联合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就与其中的有效成分黄连素影响肠道菌群状态密切相关。另有研究发现,寡糖和多糖通常很难进入血液,而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可以发挥其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在食品和营养领域,肠道菌群和可调理改善肠道菌群的多种微生态制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大量以益生元、益生菌等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引起关注和热捧。此类产品往往具有类似于功能食品或保健食品的作用,如提高免疫力和抗肿瘤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过,相关产品因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加之厂家容易宣传过度,所以消费者用户在选择时要慎重。

人菌共生且共赢

  从“人菌共生”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对人体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外逐渐接受了人是由人体和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组成的“超级共生体”这样的新认识。

  一般认为,母亲孕期,胎儿肠道中没有菌群。肠道菌群(尤其是有益菌)是在婴儿出生后,通过母亲产道和哺乳等过程进入婴儿肠道的。

  肠道菌群帮助人体分解和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合成人体必需维生素,刺激并维持人体免疫功能等。而人体则为肠道菌群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与营养来源,从而形成肠道菌群与人体间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良好关系。

  我们实验室从“人菌共生”角度开展系列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人体胃肠道繁殖过程中,会通过分解胃肠道黏膜以获取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该生化过程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传递给大脑后,可被大脑解读为需要摄食的饥饿信号。

  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饥饿源于菌群”的科学假说,并证明通过向肠道菌群提供其所需要的、不被人体吸收的食物,即可显著减少和消除饥饿感。

  虽然当前慢性病仍然高发,但越是困难之时,就越容易找到突破口。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相互依存关系不断被揭示,我们会迎来一个不得病、少得病、更健康的新时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692-1314097.html

上一篇:柔性辟谷健康调理期间的部分注意事项(整理了28个常见问题,更新于2021.11.25)
下一篇:[转载]来自段云峰科学网博客: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