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推介丨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西医方向)

已有 9965 次阅读 2022-4-7 14: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推介丨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西医方向)


https://mp.weixin.qq.com/s/nSuL7n7ixCM7PiGsdlxPug


生命科学学院导师推介丨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西医方向)

原创 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2-04-07 13:30


中西医结合基础(西医方向)

专 业 介 绍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是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单位、“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由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人才培养中突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学科的研究方向为依托,紧抓中医药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和生命科学的前沿问题,积极引入现代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坚持稳定的培养方向的同时,适时进行必要的方向调整,使之与国家和行业的重大发展方向一致。



导 师 简 介


徐安龙


640.jfif.jpg


个人简介

1、1994.7~1996.7 美国加州圣迭戈联合制药公司,研究员 

2、1996.7~2000.3 中山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教授 

3、2000.2~2008.1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4、2008.3~2013.1 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 

5、2013.1~至今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

研究方向

徐安龙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免疫学与中医药免疫调节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人类免疫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特别是抗体/T细胞受体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

(2)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3)中医体质和证候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4)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研究。

主要成果

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ell、J Hepatol、Nat Cell Biol、Nat Commun、Genome Res、PNAS、Cell Res 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 收录论文200余篇。

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

代表性论文如下:

(1)Discovery of an active RAG transposon illuminates the origins of V(D)J recombination. Cell. 2016 Jun 30; 166(1):102-14. (IF: 30.41)

(2)Transposon molecular domest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AG recombinase. Nature. 2019 May;569(7754):79-84. (IF: 42.779)

(3)Mitochondria-localised ZNFX1 functions as a dsRNA sensor to initiate antiviral responses through MAVS. Nat Cell Biol.    2019 Nov;21(11):1346-1356. (IF: 20.042)

(4)Generation of hepatobiliary organoids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J Hepatol. 2019 Jun;70(6):1145-1158. (IF: 20.582)

(5)RNA-binding protein RALY reprogrammes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via mediating miRNA processing in colorectal cancer.       Gut. 2021 Sep;70(9):1698-1712   . (IF: 23.059)




华 茜


640 (1).jfif.jpg


个人简介

1.2020/11-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2014/10-2014/11,美国哈佛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3.2010/09-2011/04,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访问学者

4.2010/05-2016/04,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主任

5.2002/08-2004,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应用基础研究。从神经炎症角度切入,阐释通络解毒方三七栀子配伍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小分子栀子苷的潜在作用靶点;从胶质细胞代谢切入,阐释黄连阿胶汤调控神经炎症防治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机理;从神经环路和脑淋巴循环角度切入,阐释中医针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理;从中医药临床有效疗法出发,阐释穴位注射改善脑瘫运动障碍的分子机制。

主要成果

研究期间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Oncolog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高质量研究论文18篇,其中Q1\Q2分区10篇,SCI论文总引用次数达到554次,H指数15。

部分代表作如下:

(1)     Tan Y#, Wang X#, Zhang JN#, Zhang HW, Li HY, Peng TT, Chen WH, Wei P, Liu ZH, He F, Li J, Ding HM, Li N, Wang ZY, Zhang ZQ*, Hua Q*. NeuroProtect, a candidate formula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tenuates amyloid-β and restores synaptic structures in APP/PS1 transgenic mice.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2.(已接收)

(2)     Tan Y#, Zhang JN#, Yang K#, Xu ZH, Zhang HW, Chen WH, Peng TT, Wang X, Liu ZH, Wei P, Li N, Zhang ZQ*, Liu TH*, Hua Q*. Anti-Strok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hibit Abnormal Amyloid-β Protein Precursor Process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22, 85(1):261-272.

(3)     Wang YL#, Zhang YL#, Ding CC#, Jia CX, Zhang HW, Peng TT, Cheng S, Chen WH, Tan Y, Wang X, Liu ZH, Wei P, Wang X, Jiang M, Hua Q*.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Qi Yin San Liang Sa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GFRI-related Adverse Skin Reactions Using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 Frontiers in Oncology, 2022, 12:790713.

(4)     Wang WM, Yang K, Wang SJ, Zhang JN, Shi YY, Zhang HW, Jin DP, Gu RX, Zeng Q*, Hua Q*. The sex-specific influence of FTO genotype 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for weight loss in adult with obes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21, 25:1-6.

(5)     Zhang YL, Wang YL, Chen ZW, Cheng S, Ding CC, Zhang JN, Peng TT, Chen WH, Zhang DY, Tan Y, Wang X, Dong RJ, Jiang M, Hua Q*. Comparison of gefitinib-induced skin adverse reactions (SAR) in C57BL/6 and FVB/N mice. Toxicology Research. 2021, 10(2):334-344.




张成岗


640 (2).jfif.jpg


个人简介

张成岗,陕西白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20余年。2020年9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中医药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与慢病防控、菌心说与双脑论、心理认知与精神障碍、氢分子医学等。

1.结合「生命起源与进化」和「人菌共生」深入开展「中医生命科学」研究

围绕「中医生命科学」的四个核心层次即「物质、能量、信息、时空」,从「生命起源与进化」和「人菌共生」的角度开展研究,结合「菌心说」学说的核心思路「饥饿源于菌群」,探究「解码中医」的突破点。如能证明「肠道菌群为人体编码饥饿基因」,那么,将有助于回答「吃五谷、生百病」以及「慢病源于肠道」等问题,促进慢病防控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2.基于「肠道菌群优先原则(GFPP)」的饮食习惯和方法研究

我们已初步证明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进行干预,在稳定肠道菌群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人体可以有效地提升自愈能力,有利于改善慢病症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能够提升身体健康能力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并与临床机构合作,发展出协助患者在围手术期减少胃肠道不适的方案,促进患者康复。同时,在证明「肠道菌群健康,人才能健康」的基础上,开展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实践,推动以体重控制和胃肠道炎症改善为主的研究落地应用。

3.以循证医学模式对中医辟谷健康管理技术进行研究

中医辟谷是值得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健康管理技术。结合「饥饿源于菌群」的新发现,针对中医辟谷技术开展深入的循证医学研究,尤其是明确辟谷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与人体健康状态改善的相关性,对于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4.针对科学假说「穴位和经络可能是线粒体通道」开展研究

从生命起源与进化角度考虑,线粒体本质上是24亿年前起源于α-变形菌的微生物,被其他细胞捕获后形成共生体,为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而提供能量。在「饥饿源于(肠道)菌群」启发下形成「呼吸源于线粒体」的新思路,提出「穴位和经络可能是线粒体通道」的科学假说,目前正在进行深入研究,预期将发表高质量、高影响力学术论文。

5.开展「氢分子医学与中医药」相关研究。

针对近年来兴起的「氢分子医学」开展研究,尤其是结合肠道菌群产氢能力与人体健康和药食同源等内容,结合部分中药发挥作用可能与促进肠道菌群产氢能力增加有关,因而将从人体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角度阐释中医药发挥作用的「氧化还原平衡机制」出发,为阐释中医药作用机制做贡献。

主要成果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和证明"饥饿源于菌群"并形成"菌心说"学说和"双脑论(菌脑主吃、人脑主思)"观点,进而提出"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数学模型"和"菌粒阴阳学说",为理解"慢病源于肠道"、使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并推动中西医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理解"人微共生(人体与微生物共生)"与"人微互作(人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自然现象的合理性、必然性与科学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从"上医治微病(人体共生微生物异常)"角度落实"上医治未病"提供了关键切入点。共发表学术论文323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7篇,出版专著《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和《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各一部;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计算机软件版权1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7项科研成果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张成岗. 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数学模型构想[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25(15): 1-7.

(2)张成岗. 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与医学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25(16): 1-8.

张成岗. 动机进化论:关于自然界从生命起源进化到人类的学术思考[J].医学争鸣,2021,12(5):1-8,12

(3)张成岗, 巩文静, 李志慧, 高大文, 高艳. 医学3.0为中西医融合发展提供新机遇[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10):1258-1263.

(4)张成岗, 巩文静,李志慧,高大文,高艳. 基于肠道菌群和菌心学说探讨中医现代化发展新思路[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9):4304-4307.

(5)Zhang CG*, Gong WJ, Li ZH, Gao DW, Gao Y. Research Progress of Gut Flora in Improving Human Wellness [J].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2019, 8(2):102-105

(6)张成岗, 巩文静. 基于饥饿源于菌群的新发现将引发慢病防控突破性进展[J]. 科技导报, 2017, 35(21): 43-48

(7)张成岗. 当前慢病防控困境迫切呼唤新医学和菌心说[J]. 科技导报, 2015, 33(22): 106-111




闫 聪


640 (3).jfif.jpg


个人简介

闫聪,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威高研究院院长。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数字化医疗和中医能量信息学领域的工作,致力于中医临床优势技术的数字化,已完成模块化中医智能艾灸盒、中药3D打印、中医微针诊疗平台等原创性中医数字装备,推动中医数字医疗产品研发的产学研结合转化。

研究方向

中医数字化医疗,中医智能化,中医微纳诊疗方法。

主要成果

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际专利1项。其中授权实用新型2项。指导学生双创比赛国家级奖项一项,省部级三项,校级九项。开创中医智能制造概念,形成新课程体系。发表中医理论创新论文《中医学的特色性探讨》一篇,从数理角度解析中医,为后续中医数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李晓骄阳


640 (4).jfif.jpg


个人简介

李晓骄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就读中国药科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等荣誉称号,荣获AASLD Foundation Fellow Award(美国肝病协会组委会研究奖)及Basic Scienc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青年科学研究学者奖)、江苏省威尔曼优秀博士论文。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慢性肝脏疾病。

主要成果

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针对慢性消化疾病病因的前沿机制探索以及中药源性新药物靶点研发工作,目前所研究的疾病主要包括肝纤维化、胆汁淤积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脏疾病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Hepatology, Theranostics,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Arch Toxicol,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及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总计发表论文60余篇,总计引用次数1300余次。分别担任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Chinese Herbal Medicines、中草药等杂志的责任编辑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参与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团队。申请专利8项,参编著作1部,两次参与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王 遥


640 (5).jfif.jpg


个人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围绕固有免疫反应及感染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H1N1甲流病毒感染、HSV-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通过细胞感染及动物疾病模型,利用最新的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手段,揭示固有免疫应答及调控的新机制。对具有疾病治疗效应的中药天然产物进行筛选,并探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调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主要成果

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5篇,其中包括NatureCellBi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等,累计影响因子:57.14。相关研究成果被Nature,Immunity,CellStemCell,TrendsinImmunology,ColdSpringHarborPerspectivesinBiology,MolecularCell等重要刊物述评或引用,累计引用200余次。作为主要参与人或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




张晓晴


640 (6).jfif.jpg


个人简介

围绕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妇科疾病等开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知识图谱构建、电子病历与随访系统的算法研究与产品创新工作。兼任中华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四诊客观化、中医证素量化、智慧中医设备、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主要成果

近五年主持或参加的其他科研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除外):

(1)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 天津市东丽区管委会科研经费, 90020371720001, “舌面象+心电+问诊”一体化健康状态智能检测系统, 2020-12 至 2023-12, 30万元, 在研, 主持。

(2) 北京市中医药局,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 JJ-2020-49, 中医视角下代谢综合征皮部邻域红外热图规律发现, 2020-12 至 2022-09, 7万元, 在研, 参与。

(3)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医工结合专项, 2021-JYB-900203-014, 基于中西医一体化的胃肠动力功能智能检测

评估系统与多模态经络调控设备研究, 2021-06 至 2021-12, 50万元, 在研, 主持。

(4) 科技部, 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7YFB1402000, 基于“互联网+”的全链条协同创新孵化服务平台;

研究及应用示范--子课题二“创业项目评估及推演技术研究”, 2017-12 至 2021-12, 264.6万元, 在研, 主持。

代表性论著:

(1) 段梦遥; 张晓晴; 董易杭; 蒋欣琪; 胡志希; 彭清华 ; 高血压病舌象客观化特征与痰证素的相关性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1(01): 14-18 (期刊论文)

(2) Huaixin Liang; Xin Yang; Shaoxiong Li; Siheng Chen; Xiaoqing Zhang ; Modelling and Expert Intellig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Knowledge Bas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echnology, 2020, 64(01): 46-56 (期刊论文)

(3) 段梦遥; 毛伯䶮; 刘勇; 胡志希; 刘旺华; 张晓晴 ; 高血压病舌象客观化特征与阴虚证的相关性研究,现代中医临床, 2021, 28(6): 9-13 (期刊论文)




黄光瑞


640 (7).jfif.jpg


个人简介

黄光瑞,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分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博士、博士后,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论文27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著作2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项。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性疾病的机制研究。

主要成果

(1)Two apextrin-like proteins mediate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recognition in amphioxu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Sep 16;111(37):13469-74. (IF: 9.674)

(2)Dynamic Regulation of Tandem 3′ Untranslated Regions in Zebrafish Spleen Cells during Immune Response. J Immunol. 2016 Jan 15;196(2):715-25. (IF: 4.856)

(3)Tanshinone IIA Ameliorates Chronic Arthritis in Mice by Modulating Neutrophil Activities. Clin Exp Immunol. 2017 Oct;190(1):29-39. (IF: 3.542)

(4)Triptolide inhibits the 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neutrophils to ameliorate chronic arthritis. Mol Immunol. 2018 Jul 5;101:210-220. (IF: 3.064)

(5)Emodin ameliorates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promoting neutrophil apoptosis and inhibiting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formation. Mol Immunol. 2019 Jun 5;112:188-197. (IF: 3.641)

(6)Quercetin alleviates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inhibiting neutrophil inflammatory activities. J Nutr Biochem. 2020 Jun 20;84:108454. (IF: 6.041)

(7)Berberine-Based Heterogeneous Linear Supramolecules Neutralized the Acute Nephrotoxicity of Aristolochic Acid by the Self-Assembly Strategy.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1 Jul 21;13(28):32729-32742. (IF: 9.221)

(8)Course monitoring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 Both autoantibodies and podocytes require multidimensional attention. Autoimmun Rev. 2022 Feb;21(2):102976. (IF: 9.754)




张竞方


640 (8).jfif.jpg


个人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分子和细胞致病机制研究以及药物靶点的发现。应用CRISPR/Cas9技术发现协同诱发AML生成的信号通路网络,在此基础上探索癌症发生的机制,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进而开发新的药物。

主要成果

1.Zhang,J.*#,Chen,L.*,Zhang,J.*,Wang,Y.#(2019)DrugInducibleCRISPR/CasSystems.Comput.Struct.Biotechnol.J.2019Jul30;17:1171-1177.(*equallycontributedtothisstudy)(#correspondingauthors)(IF=4.7)

2.Zhao,C.*,Zhao,Y.*,Zhang,J.*,Lu,J.,Chen,L.,Zhang,Y.,Ying,Y.,Xu,J.,Wei,S.,Wang,Y.(2018)HITCas9:ACRISPR/Cas9GenomeEditingDeviceunderTightandEffectiveDrugControl.Mol.Ther.NucleicAcids.2018Dec7;13:208-219.(*equallycontributedtothisstudy)(IF=5.7)

3.Lu,J.*,Zhao,C.*,Zhao,Y.*,Zhang,J.*,Zhang,Y.,Chen,L.,Han,Q.,Ying,Y.,Peng,S.,Ai,R.,Wang,Y.(2018)MultimodedruginducibleCRISPR/Cas9devicesfor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andGenomeEditing.NucleicAcidsResearch,2018Mar16;46(5):e25.doi:10.1093/nar/gkx1222(*equallycontributedtothisstudy)(IF=11.6)

4.Zhang,J.*,Kong,G.*,Rajagopalan,A.,LuL.,Song,J.,Hussaini,M.,Zhang,X.,Ranheim,E.A.,Liu,Y.,Wang,J.,Gao,X.,Chang,Y.I.,Johnson,K.,Zhou,Y.,Yang,D.,Bhatnagar,B.,Lucas,D.M.,Bresnick,E.,Zhong,X.,Padron,E.,Zhang,J.(2017)p53-/synergizeswithenhancedNrasG12Dsignalingtotransformmegakaryocyteerythroidprogenitorsinacutemyeloidleukemia.Blood.2017Jan19;129(3):358-370.(*equallycontributedtothisstudy)(IF=15.1)

5.Zhang,J.,Ranheim,E.A.,Du,J.,Liu,Y.,Wang,J.,Kong,G.,Zhang,J.(2015)Deficiencyofbcommonreceptormoderatelyattenuatestheprogressionof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inNrasG12D/+mice.J.Biol.Chem.2015Jul31;290(31):19093-103.(IF=4.0)




李亚东


640 (9).jfif.jpg


个人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贝勒医学院访问学者。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类器官共培养、活体示踪等技术开展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研究,及其中医药防治理论的系统生物学解析。

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主要成果

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1项。培养硕士7人,博士1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累计IF=11.6),中文期刊10篇。



排版丨吕香君  赵伟

审核丨 李欣怡 钟嫱 裴纹萱  陈幼楠  李天罡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692-1332891.html

上一篇:[转载]2022年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年会暨崂山论肠菌学术论坛(2022年6月10日至13日,山东省青岛市)
下一篇:[转载]欢迎参加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2022年学术研讨会(线上,4.9-10,注册后免费参加)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