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xue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xuejun

博文

信息时代的新图书馆建筑 精选

已有 5188 次阅读 2022-11-25 11:0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 ] 文章以国外公共图书馆,尤其是美国和日本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为案例,分析了建筑师在设计新图书馆建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数字化技术与图书的关系,以及新图书馆建筑形式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引用格式] 郑学军,李景凯. 信息时代的新图书馆建筑[J].图书馆建设,20044):84-85.

1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也产生过影响,如现代印刷术的普及所带来的出版业繁荣直接导致了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步伐的加快。世纪之交,社会信息环境更为直接地影响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数字存储技术是信息环境最基础性的变化。以数字化方式存储的文献信息使图书馆越来越“虚拟化”,虚拟化改变了图书馆的含义,影响十分深远。

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建筑从建筑风格、平面设计、内外环境设计以及经营管理方面,都令当代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们感到既困惑又兴奋的挑战。技术是无限的,完全不受建筑物的束缚。数字革命缩小了空间,它对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小。正如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 Ito)所说:“大规模的数码网络正在迫使建筑设计做根本性的改变。”

英国奥托·李瓦尔特指出:信息时代真正的设计革新都与电子资料的展示有关,这正是图书馆建筑的内涵。图书馆不仅需要新技术,还需要能展示图书馆信息环境中新形象的建筑。建筑与设计在新的信息时代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创造新颖独特的建筑效果,使人们从建筑外观上就能感受到其所表现的内涵。建筑又将恢复其原有的保护性和创立形象的功能。

图书馆建筑如何树立信息时代的新形象,为建筑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新领域。尽管图书馆建筑理论史上革新式的人物只有帕尼兹出自图书馆,其他多为建筑学家,但这并不妨碍早期的图书馆功能分区理论及以后的模数式图书馆理论成为对图书馆建筑设计有实质性影响的理论。信息环境的变化、电子媒体的“入侵”不仅改变了图书馆外观,且以一种现代的方式重新界定图书馆传统功能,“上一世纪的教育殿堂正变成一个有着数字网络的知识交易所。”

究竟高科技——特别是电子储存媒体和数据网络的发展和大量涌现正在对图书馆这类文化教育机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建筑师们以什么方式解决人们对图书馆建筑的看法问题,从建成的一批新图书馆建筑中也许能看到建筑师面对电子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反应。

美国和日本是多媒体革命对技术经济领域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在那里已找不到图书馆这类文化建筑的共性,近乎不存在模数图书馆那样的建筑样式作为成熟的设计模式来运作。面对无形数字世界,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打破了公共建筑的单调形象,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创新而非模数规范成了图书馆建筑能找到的共有特色。

2 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主流

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上,总结新图书馆建筑作品能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就是无论规模大小,都与地域文化及环境相关。

数字图书馆是新世纪的图书馆模式,它需要提供容纳计算机及终端与相应的配套设施。图书不再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图书与读者庞杂流线及结构功能空间的关系变得简单了,建造模数式大空间的必要性降低,过分单一的技术化环境不再受欢迎,开始关注地域的、环境的、历史的以及文化心理等层面上的因素。人文化设计思想上升,这与总的建筑思潮相契合,图书馆这类文化建筑应是体现建筑文化的最佳切入点。

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中由于汉字圈文化与罗马字圈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特殊的一面,这种不同也反映在图书馆建筑物及内部布局上。图书馆建筑传统的设计来源于欧洲,没有相应地反映出汉字圈文化的特点。日本图书馆建筑专家尝试根据人的视野原理,将开架书阅览室的书架设计成梯田式,使人在其中有一种开阔感,而没有那种在书架间找书的压抑感。这种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图书馆不是一幢死板的建筑物,而应是一所寓有人情味、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体。

图书馆内部空间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朝着更舒适、更富自然情趣的方向发展。建筑内庭院花园随处可见,环境人格化。人性化的设计空间使中庭仍然成为图书馆内部空间的主流。

图书馆建筑反映人文地理、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等自身地域环境文化特色的人文化设计更多表现在建筑外观上。如上海图书馆的海派风格;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的新美国风格等等。

美国一些地处多民族居住区的图书馆建筑,如纽约皇后区图书馆法拉盛分馆、昆士巴罗图书馆等,不但建筑外观处处表现了多文化的特征,而且拥有各种语言资料。正如它的馆员所说:“这个地方是各地移民融合的地方,也是他们与祖国保持联系的地方。”

美国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图书馆是心灵的圣地。图书馆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人们到图书馆并不一定要看什么特定的资料,而是去感受一下这种气氛,正如教堂。

3 图书馆建筑创造公共空间

新建筑在处理内外环境的设计上,不仅考虑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且特别注意建筑内外公共空间的延伸与融合。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扩建中形成了半围和空间;而丹麦皇家图书馆设计了称为节日广场的图书馆广场;上海图书馆的设计者把图书馆建筑视为创造城市开放空间的手段,认为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建筑的外延与发展,起着建筑与城市空间对话、衔接、过渡等作用。上海图书馆总体环境设计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公共空间的特征,两个入口处的开放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广场。

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色列建筑师 Moshe Safdie 别出心裁设计的颇受争议的加拿大温哥华公共图书馆,他把图书馆本身同与其相连的广场视为一个整体——城市的中庭。人们提到新图书馆建筑,往往直接称之为“图书馆广场”。它有些类似一个购物中心,主楼与弧形长廊面向广场的一面均有高大玻璃窗,采光充分,读者既能利用自然光线阅读,还能俯视广场上各种文化社会活动。这种馆内外活动一目了然的设计使馆外行人容易产生进馆浏览的愿望,也使馆内读者感到读书也像其他文化活动一样是生活的一种乐趣。

图书馆广场的出现,是图书馆增强开放性与建筑师对城市空间理解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业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转换目的和方式的关系。

建筑师是用玻璃这种材料实现内外环境空间的连接。玻璃围合在视觉上打通了内外空间的界限,使建筑物外层结构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其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联系的中介。

图书馆建筑新颖的设计明显地偏好玻璃,中央大厅屋顶和一些阅览室屋顶采用玻璃天窗很多,而新图书馆建筑外墙也更多使用了玻璃墙体。由多米尼克·伯诺(Dominique Perrault)设计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密特朗图书馆)就是4座玻璃塔楼,设计者开始受到的反对比由贝聿铭在卢浮宫前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更激烈。亚裔建筑师 Eun Yong Yi 也为斯图加特设计了一个造型别致的玻璃图书馆建筑。

在图书馆这类建筑的设计上使用玻璃这种语言在避免书籍直接受阳光直射而损坏的传统设计理念中当然是不可思议的。玻璃表达了图书馆开放性的意愿,满足了节能、更多采用自然照明的生态要求。读者又可透过玻璃看到庭院、广场、绿地等设计师精心安排的图书馆室外环境,也使外界能看到馆内温暖的景象,激发行人入馆阅读的兴趣。国外的图书馆服务很多达到了24小时开放,夜晚可清晰看到馆内的一切。有的设计师还把玻璃用在书库和楼梯间的隔墙上,使读者上楼过程中已感到越来越大的阅读吸引力。

新图书馆建筑的确从外观上已很难识别,而透过玻璃可以十分容易达到这一目的。

4 图书馆建筑对数字化技术与图书关系的处理

新图书馆建筑最受关注的是建筑师如何处理好数字化信息与图书的关系,构建智能化的空间。

因设计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而成为2000年西雅图杰出人物的库哈斯认为,“特别是在像西雅图这样的电脑化城市里,现代图书馆必须转型为信息仓库,积极协调好所有可以得到的技术之共存。”美国内华达拉斯韦加斯大学理德图书馆,集传统图书与现代数字技术于一身,号称是未来50年的知识中心。

智能建筑表明电脑技术已成为建筑构造学的一部分,而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则为图书馆构建了智能空间。多媒体图书馆已成为展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技术一体建筑的新称谓。

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设计来自日本,如Dentsu建筑规划院设计的上田多媒体信息中心;山下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市川媒体公园,把市立中心图书馆、中央儿童图书馆、影视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集中到一块;还有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市多媒体图书馆,包含了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影像中心、视听中心四大功能模块。这个多媒体中心被认为创造了信息时代公共建筑以及创新的结构系统,为新世纪寻找到了全新的建筑形式。它突破了图书馆建筑固有的单体模式,是一种混合型建筑。这种超脱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严格界定的建筑形式,只有在数字革命中才成为可能,其出现也的确不可避免。 多媒体图书馆之所以还被建筑界和图书馆界双方共同认定为属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筑范畴,主要是因为图书馆在混合体建筑中发挥的是核心作用,是媒体革命图书馆建筑功能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8901-1365261.html

上一篇:历史的挽歌,抑或复兴的序曲——读《图书馆建筑的历史》
下一篇:探寻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与实用的关联方法———基于钱学森“技术科学观”的思考

8 张晓良 许培扬 王启云 武夷山 刘钢 宁利中 郑永军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